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的重要指示,扎实推进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市教育局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展多元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即日起,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的重要指示,扎实推进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市教育局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展多元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即日起,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系列展播”,将逐一展示各学校的创新实践与典型经验,展现全市上下共筑育人同心圆的生动图景。
在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建设进程中,第五中学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
1
教联体引领,开启劳动教育新篇
作为教育联盟的牵头校,第五中学以教联体为纽带,主动联动家庭与社会,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劳动教育规划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明确“分层分类”育人目标 —— 低年级侧重“劳动习惯养成”,高年级侧重“劳动技能提升”;同时推动家庭深度参与,邀请每班 2-3 名家长代表结合家庭劳动场景提建议,将“洗碗、整理房间、简单烹饪”等纳入基础劳动清单;还联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对接社会资源、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确保方案“适配校情、贴合家情、衔接社情”,最终通过家校社三方协同,教联体形成“可复制、可落地”的协同育人模板。
2
红色研学铸魂,家校社共传劳动精神
学校将“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 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乌兰浩特市民族解放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同回顾内蒙古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辛勤劳动建设家乡的光辉历史,深刻领悟“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研学结束后,学生撰写“劳动感悟”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也参与到劳动精神传承的过程中。 此外,学校还与兴安盟博物馆合作,组织学生担任“博物馆志愿者”,承担展品讲解、参观引导、场馆清洁等工作。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不仅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通过亲身参与体力劳动,切实体会到每一份劳动的不易。家长们反馈,孩子参与志愿服务后,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家也能主动承担家务。
3
志愿服务践行,家校社共培劳动担当
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学校组建“崇德向善,做雷锋式好少年”志愿者服务队并举办启动仪式,明确服务宗旨与期望。服务队分设校园服务组、社区服务组、敬老服务组,学生按兴趣自主报名,每周开展 1 至 2 次志愿服务 —— 在校园服务中,学生负责卫生清扫、图书角整理,培养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社区实践中,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环保宣传、助老服务,既将劳动精神传递至社会角落,也在奉献中实现自我成长,而劳动精神也在实践中得以培育和弘扬。
4
三维实践赋能,家校社共促全面发展
学校从校园、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设计劳动实践活动,依托家校社“各司其职、相互补位”的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从“课堂” 延伸到“生活”、从“单一” 走向“多元”。校园维度开设七年级包包子劳动课、八年级实践园耕种课等年级定制课,实行“班级劳动责任制”,学生分组清扫卫生、养护绿植,教师每日评分;家庭通过 “家校群” 接收延伸任务,家长拍视频反馈,形成“校园学、家庭练”模式。家庭维度发起“家务小能手”活动,按年级推劳动清单并打卡,社区联合评比,优秀案例登宣传栏,形成三方闭环。社会维度联动“快乐农场”,学生在农民指导下参与农事,了解农产品全流程,提升实践能力。
乌兰浩特市第五中学通过教联体的引领,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显著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社会也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乌兰浩特市第五中学将继续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打破育人边界,让劳动教育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纽带”,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为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实践样本。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