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央音丨琥珀四重奏成立二十年—— 期待室内乐有更多中国元素、厚植更深土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21:09 2

摘要: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弘扬教育家精神矢志立德树人,我们特别推出“走近央音”专栏——邀请国内主流媒体,聚焦学校发展,通过深度访谈、影像纪实与图文报道,近距离了解央音人、了解央音事、了解央音精神。

中央音乐学院,坐落于醇亲王府鲍家街43号

这里,既是历史肌理中的一方古韵琴台,又是现代文明云端之上的艺术殿堂

这里,既有造诣非凡的音乐大师,也有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这里,既有悠远绵长的艺术传承,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弘扬教育家精神矢志立德树人,我们特别推出“走近央音”专栏——邀请国内主流媒体,聚焦学校发展,通过深度访谈、影像纪实与图文报道,近距离了解央音人、了解央音事、了解央音精神。

跟随我们,走近央音,开启一段充满灵性与感动的艺术之旅。

编者按

近两个月,琥珀四重奏先后演出了几场其成立20周年纪念音乐会,既有门德尔松、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莫扎特的经典之作,也有王立平、郭文景的民族风情作品,一如既往,向观众传达着他们“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理念。《中国文化报》记者胡芳对琥珀四重奏进行采访,于2025年8月15日刊发文章《期待室内乐有更多中国元素、厚植更深土壤》,特此转载。

琥珀四重奏创立于2005年,由4位艺术家组成——第一小提琴宁方亮、第二小提琴苏雅菁、中提琴戚望、大提琴杨一晨,均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代表性弦乐四重奏团,琥珀四重奏获得国际乐坛的高度赞誉,多次书写中国室内乐历史:他们是中国第一组公派留学的弦乐四重奏团,是第一组在国际职业室内乐比赛中获得首奖的中国组合,是国际室内乐传奇阿尔班·贝尔格弦乐四重奏门下唯一中国传承者,也是第一组参演德国“波恩贝多芬音乐节”的中国四重奏、国际知名室内乐音乐节“MISQA”邀请的第一组亚洲组合、首个荣获“德国G.Henle Verlag 弦乐四重奏大使”“法国BAN CASES音乐大使”荣誉的中国组合。他们录制的门德尔松作品集成为NAXOS音乐图书馆收录的首个中国版本。琥珀四重奏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受邀举办数十场音乐会,演出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琥珀四重奏已完成超过百部的室内乐作品演出,涵盖了近400年间古典音乐历史的每个时期。与此同时,琥珀四重奏还是中国首个驻校弦乐四重奏团,在演奏、教学、研究与文化普及等领域建树颇丰。

二十年,越沉淀越纯粹

琥珀有年深日久会自洁去杂的特性,暗合了这个以“琥珀”命名的组合对音乐纯粹性的追求,同时,琴的漆和琴弓用的松香都与琥珀有关,更让琥珀四重奏有了历久弥新的味道。

回溯2005年,当时还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读的4位年轻人,在独奏成风的音乐教育环境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合作艺术的价值,随后组合默契地成立。“音乐是需要对话的语言。”杨一晨回忆,最初组建四重奏的动机中,还有个浪漫的小心思——“找个正当理由和现在的太太(第一小提琴宁方亮)一起练琴”。

2013年的墨尔本亚太国际室内乐比赛成为琥珀四重奏的关键转折点。夺冠后,他们并未止步于荣誉,而是带着“看看金字塔尖”的渴望,赴马德里师从有“弦乐四重奏教科书”之誉的阿尔班·贝尔格组合。“在那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杨一晨说,“同学都是国际金奖得主,却没有人谈论胜负,只问‘你的音乐是什么’”。

学成归国后的十年,是深耕本土的艰难历程。2016年开办的首场音乐会,台下观众不足三分之一;而如今,“琥珀”的品牌光环吸引了大量观众现场观演,疫情后的每场演出上座率都保持在八九成。“从讲解作品到分享练琴故事,我们学会了和观众双向奔赴。”这种踏实的成长,让琥珀四重奏成为国内室内乐演出市场的标杆。

“‘吃透’他们的文化,

再讲自己的故事,才有真正的说服力”

在意大利斯波莱托艺术节的舞台上,琥珀四重奏带来的半场中国作品与西方经典同台竞技,这在欧洲三大音乐节的历史上并不常见。“中国作品不该只是助兴节目”, 杨一晨强调,“当外国人发现你能‘吃透’他们的文化,再讲自己的故事时,才有真正的说服力”。

这种文化自信也体现在4位艺术家以教师身份进行的人才培养中。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上,他们欣喜地看到新一代学生的变化:“过去小提琴强,中提琴、大提琴弱,组合像陪练;现在每个声部都均衡出色,学生们也开始明白,弦乐四重奏中每个声部平等地进行音乐对话,正是古典音乐的精髓。”

“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四重奏”

对于中国室内乐乐团在国际上的影响,杨一晨认为,四重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国际上,一个大都市拥有一组核心的四重奏组合是很常见的,它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丰富着市民的精神生活。“就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来说,琥珀这样的四重奏组合应该是每一个百万人口城市都该有一组,目前看来显然还有差距。”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组四重奏”,这不仅是琥珀四重奏4位艺术家的愿景,更是室内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介绍,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不是靠大量资金堆砌而成的,它是一种自发产生的艺术形态,需要成员之间的默契与思想共鸣,就像4个好朋友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走到一起,这种亲密的关系能让音乐更具感染力。

以琥珀四重奏的发展为例,从最初的小众演出到如今的高上座率,证明了室内乐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每个城市的四重奏都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从普及室内乐知识开始,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交流,逐渐培养起当地的观众群体。同时,不同城市的四重奏可以展现出各自的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和演绎,让室内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杨一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努力。音乐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合作艺术的培养,让更多年轻音乐人认识到弦乐四重奏的价值;政府和社会需提供更多支持,为四重奏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比如提供演出场地、资金扶持等;而四重奏自身也需要不断深耕艺术,提升水平,积极走向观众。

是挚友,是家人,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

琥珀四重奏的特别之处,在于成员间如同家人般的紧密联系。这与许多西方组合的公司化模式截然不同。在西方,四重奏组合成员之间往往只谈音乐,不涉个人生活,一旦有人离开,组合可能就随之解散。而琥珀四重奏彼此之间既是音乐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甚至还有夫妻关系,音乐与生活早已深度交融。

家人般的关系让他们在音乐创作和演绎中更具优势: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信任,能够深刻理解对方的音乐表达和情感传递,从而在演奏时达到高度的默契。讨论音乐问题时,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激烈的争论,最终都是为了让音乐更加完美。这种亲密的氛围,也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像家人一样相互支持、共同克服。

比如在排练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这样高难度的作品时,家人般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这部作品需要四个声部无缝衔接、默契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而琥珀四重奏的成员凭借着多年来建立的深厚情谊和默契,能够精准地把握彼此的节奏和情感,将作品精髓完美地呈现出来。

杨一晨透露,在古典音乐领域,学生时代依靠老师评判艺术表现的优劣,走出校园,没有了“老师指导”这个路径依赖之后,四重奏组合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就成了判断艺术方向的指南针。在每次音乐会结束后,他们都会给队友中肯的建议,直言不讳地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还有提升空间。

这种像家人一样的关系也影响着他们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培养理念。他们希望将这种温暖、紧密的合作氛围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年轻音乐人感受到合作艺术的魅力。未来,琥珀四重奏还计划尝试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优秀学生加入演出,在职业舞台上感受合作的真谛。“给火焰添柴,让音乐之火燃烧得更旺盛。”杨一晨充满期待。

策划:党委宣传部

设计:董人榕

近期发布

走近央音丨“三重门”后路自宽 听央音民乐青年如何弹奏守正创新狂想曲

2025视唱练耳国际交流研讨活动在京启幕 共探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乐韵人,以艺润心|第九届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展演圆满落幕!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