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庆:扎根边境26载的“老榕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1:01 3

摘要:龙安庆,男,哈尼族,1973年7月25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97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公安局勐仑公安检查站副站长,二级警长。先后荣获个人先进1次、嘉奖1次、个人三等功2次及省公安厅通报表扬1次。

龙安庆,男,哈尼族,1973年7月25日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97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公安局勐仑公安检查站副站长,二级警长。先后荣获个人先进1次、嘉奖1次、个人三等功2次及省公安厅通报表扬1次。

在西双版纳勐腊县蜿蜒的边境线上 有一个手掌布满老茧 那是常年握枪查缉的烙印 他的眼神锐利如鹰 能在车流人海中锁定最细微的异常 二十六载从警路 从直面手雷的生死瞬间 到千里追逃的不眠不休 再到边境的日夜坚守 龙安庆如一棵深深扎根的老榕树 用枝叶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

生死一瞬 空手夺雷

2001年4月27日,勐腊县一出租屋内,气氛凝固。龙安庆刚制服楼下同伙,就听见三楼传来异响。他冲上楼梯转角,惊见队友正与全国红色通缉犯搏斗,主犯手中紧攥一枚美式军用手雷!“他要引爆!”龙安庆大脑瞬间空白,身体却猛扑上去,用肩膀将嫌疑人狠狠撞向墙壁。嫌疑人疯狂挣扎,右手死握手雷。龙安庆左手死死钳住其手腕,右手拼命去掰那紧握的手指。眼角余光扫到墙角满罐的液化气瓶——一旦爆炸,整栋楼危在旦夕!

“快!”他和队友用膝盖顶住嫌疑人肘部发力,一根、两根、三根……终于掰开手指!夺过手雷,两人转身连滚带爬冲下陡峭楼梯,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扔远点!”冲出房门,200米外是条小河。他们用尽全力将手雷甩向河面。“轰隆!”巨响震天,水花溅起三米多高,战友们耳鸣半晌,半天说不出话。

晃过神,龙安庆才察觉手臂、膝盖多处擦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队友们相互调侃。“没事,人抓到了就好,人抓到就好。”龙安庆喃喃自语,仿佛在安慰自己。审讯得知,那枚手雷是嫌疑人准备负隅顽抗、同归于尽的武器。多年后,龙安庆只是平静地说:“当时没想那么多,穿了这身警服,就不能让老百姓出事。”

清网追凶 十四人尽落法网

2010年全国“清网行动”启动,时任城镇派出所副所长的龙安庆面前,摆着14名在逃人员名单,其中3人已潜逃五年以上,行踪成谜。

“只要敢逃到我们勐腊来,我就一定把他们揪出来!”龙安庆在队会上拍了桌子。他将14人的信息贴满办公室白板,逐条梳理蛛丝马迹。追捕消失五年、涉嫌诈骗的张某时,他带着队员泡在档案室,翻了三天三夜的户籍档案,灰尘沾满肩头,终于发现张某有个表兄在勐腊建材市场打工。

盛夏酷暑,勐腊气温高达36℃。龙安庆带队排查周边出租屋、小饭馆、网吧。白天怕惊动目标,就夜里蹲守;饭馆老板不配合,他就买瓶水坐下来,耐心讲法律、讲政策。汗水浸透了警服后襟。第七天深夜,在一家通宵营业的小吃摊,队员突然拽了拽他衣角:“龙队,你看那个洗碗的,侧脸像不像张某?”龙安庆望去,那人佝偻着背,皮肤黝黑,但轮廓确有几分相似。

他不动声色走过去,假装点单:“老板,来碗面。”经过洗碗池时,故意轻撞那人胳膊。那人猛回头,眼神里满是惊慌——就是张某!“张某,别跑了,跟我们回去吧。”龙安庆亮出证件。张某瞬间瘫坐在地,喃喃道:“五年了,还是躲不过……”押解路上,张某不解地问:“你们怎么找到这儿的?”龙安庆回答:“天网恢恢,只要犯了法,不管多久,我们都会找到你。”

这是半个月攻坚的缩影:在城外工棚喂了两天两夜蚊子,胳膊全是红包;为了一个模糊监控画面,连续看了48小时录像,双眼熬得通红;抓捕时遇嫌疑人持刀反抗,夺刀瞬间手指被划破,留下永久疤痕……当最后一名逃犯落网,龙安庆坐在公安局门口的台阶上,望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简短信息:“忙完了,平安。”

风口屏障 查获510只野生动物的痛心

2023年,龙安庆调任日均车流超千辆、人流近8000的勐仑检查站主持工作。这里是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风口”。

“检查站是‘防火墙’,一辆车、一个人都不能漏,一丝疑点都不能放!”他上任便立下铁规。他带着队员踏遍检查站周边山林,摸清了16条可以绕关的小路,在关键节点设伏,发动村寨民兵联防;创新“三班轮岗+错时查缉”模式,白班盯货车,夜班查轿车摩托,小道流动巡查。

2023年10月一个凌晨,龙安庆带队查缉一辆声称运“冷冻水果”的货车。司机神色慌张,车厢缝隙飘出异味。“打开检查。”龙安庆语气不容置疑。司机推说“锁坏了”,龙安庆直接找来撬棍。一撬之下,露出的不是水果,而是整整21吨走私冻品,价值140余万。

2024年3月,接网安线索,龙安庆带队在勐仑镇沿江小路拦截两辆可疑货车。盘问时司机连声否认。龙安庆敏锐注意到其中一名司机手机不停震动,立即拿过查看——屏幕上赫然是“上线”发来的消息:“搞定了吗?那边等着卸货。”铁证面前,最终查获偷渡人员11名。

在检查站这一年多,龙安庆带队查获的走私案中,一起野生动物案件令他格外痛心:查获活体珍稀动物种类达10类(蛇类、蜥蜴类、守宫类、金背蟾蜍、峰猴、乌龟类、铃蟾类、蛙类、大壁虎、红螺疣螈)共计510条,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只,二级保护动物50只。看着这些被困的生灵,龙安庆语气沉重:“这些是生态的财富,绝不能让它们流出边境。”

铁盒里的军功章与泛黄照片

龙安庆的抽屉深处,锁着一个铁盒子。里面整齐码放着他的荣誉:个人先进1次、嘉奖1次、个人三等功2次、省公安厅通报表扬1次……而在盒子的最底层,静静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回家探望生病母亲时的合影,照片上的母亲笑得一脸灿烂,仿佛病痛从未存在。

“欠家里太多了。”提及家人,这位在生死关头都未曾退缩的硬汉,眼眶瞬间红了。2001年追捕持手雷凶犯时,父亲因病住院,他却一心扑在案件上,连给父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挤不出。亲戚来探望时抱怨他不孝,躺在病床上的老父亲却吃力地摆摆手说:“儿子是警察,他很忙,我睡着了他才回家,我醒了他又走了。但我知道,他在保护很多人。”当龙安庆后来得知父亲这番话时,这个面对手雷都不曾颤抖的男人,躲在办公室里偷偷抹了眼泪。

2022年边境管控最吃紧时,龙安庆整整两个月没踏进家门。与住在乡镇的母亲视频通话,总是在他换岗的短暂间隙。手机屏幕里,母亲的脸日渐消瘦,眼窝深陷,却总是抢在他开口前,絮叨着“菜园里的萝卜长实了”“邻居家的鸡又下了双黄蛋”,然后笑着催促:“你那边忙,别挂心我。”那挤在眼角的皱纹,像刀刻在他心上。警徽在身,责任重过千钧。值班室的灯光常伴他迎来黎明,巡逻车的引擎声是他穿梭四季的背景音。可当电话那头传来父母生病的消息,他只能匆匆说一句“多喝热水,我忙完就回”,便又转身扎进突发的警情里。不是他不想床前尽孝,只是这一身警服的蓝,注定要先护住万家灯火的明。那些欠下的陪伴,都化作了深藏心底的愧疚,支撑着他更坚定的坚守。

老榕新枝 扎根边境的承诺

2024年7月,龙安庆年满51岁。同事们劝他“悠着点干”,他却摇摇头:“只要还穿着这身警服,就不能‘悠着’。”每天清晨,他依然第一个出现在检查站,绕着查缉点仔细巡查设备,询问夜班情况;深夜,他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要么在梳理案件卷宗,要么在研究新的查缉战法。

有人问他:“守了这么多年边境,累吗?”他笑了笑,目光望向远方蜿蜒的国境线:“我们当警察的,站在哪儿,哪儿就安稳。”从1997年那个24岁的哈尼族青年穿上警服起,龙安庆的足迹踏遍了勐腊的山山水水。他调处过邻里纠纷的鸡毛蒜皮,也直面过手雷引爆的生死考验。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二十六载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一笔一画刻下了“忠诚”二字;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查获的每一起案件、拦截的每一个嫌疑人、守护的每一寸边境,让边疆群众记住了那抹藏蓝带来的踏实与温暖。

如今,勐仑检查站的年轻队员们,总爱在休息时围在龙安庆身边,听他讲述那些过往的故事。当讲到2001年那枚险些引爆的手雷时,有年轻队员忍不住问:“龙队,当时……怕吗?”龙安庆闻言,脸上绽开温和的笑容,坦然道:“怕,当然怕。但身后就是老百姓,我们,一步也不能退。”

阳光透过检查站明亮的窗户洒进来,落在他胸前的警号上,也落在他悄然爬上鬓角的白发上。那丝丝白发,是岁月无声流过的痕迹,更是一名基层老民警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切、最无声的告白——他用一生的光阴去坚守,诠释了何为“最美”:不是聚光灯下的闪耀夺目,而是风雨来袭时的巍然屹立;不是史册记载的轰轰烈烈,而是平凡岁月里日复一日的担当。

边境线上

龙安庆的身影依然在忙碌着

他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榕树

将根系牢牢扎进勐腊的红土地

用坚韧的枝干和繁茂的枝叶

默默为这片土地和人民遮风挡雨

守护着一方平安

岁月流转

那身陪伴他二十六年的藏蓝警服

在边关的风霜雨雪和忠诚的洗礼中

愈发显得庄严而闪亮

来源:西双版纳警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