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保定市唐县西赤村,曾是抗战时期唐县县政府的驻地。85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在中国政权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主之举——百姓用一颗颗黄豆,选出了晋察冀边区的第一位女县长。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保定市唐县西赤村,曾是抗战时期唐县县政府的驻地。85年前,这里发生了一次在中国政权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主之举——百姓用一颗颗黄豆,选出了晋察冀边区的第一位女县长。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赤村村民蔺占国:“一直以来也没有说女人当官的,谁知道女人还能当县长,人们都觉得很稀罕。”
1940年6月15日至8月底,晋察冀边区开展了一场新民主主义运动,唐县是晋察冀边区民主选举的试点县,从村长、区长到县长,全部由群众投票产生。
8月1日至8月10日,唐县统一进行投票选举,广大群众第一次行使自己民主选举的权利。当时采用了两种投票方式:识字的人用笔写选票,而不识字的百姓则用“投豆法”——在每个候选人背后放一个碗,选民将豆子投入自己支持的那个碗中。
保定抗战历史研究会理事郭宝仓:“当时唐县有一个民谣,就是说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意投。选好人做好事,豆豆投在好人碗里头。”
照片上的女孩叫陈舜玉,当时她22岁入党,学过政法,组织过妇救会,担任过妇委书记。选举中,她庄严提出四项承诺:坚持抗战、支援前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解放妇女提倡平等。最终,她以全票当选唐县第一位民选女县长。
在三年任期中,陈舜玉积极推动生产建设、支援抗战,切实履行了她的竞选承诺,没有辜负百姓的信任。
保定抗战历史研究会理事郭宝仓:“陈舜玉当了县长以后,对妇女的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民主选举中还选出了女副议长、女区长、20多个女村长,在区县各个领导岗位都有一定数量的妇女参与。”
八十多年过去,那一颗落入碗中的黄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见证。如今,它早已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文 案:张 霰
配 音:康紫祎
摄 像:康紫祎 韩晓宇 李 全
后 期:冯少玲
海 报:冯少玲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