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长小肉粒,以为是皮赘,竟然是HPV感染!别忽视了3个细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20:20 2

摘要:半年前,她洗澡时无意间摸到脖子右侧有个米粒大的小肉粒,软软的,捏一下也不疼。“应该是皮赘吧,我妈脖子上也长过,年纪大了都这样。”王女士没太在意,觉得就是普通的皮肤老化,反正藏在衣领里也看不见。

42岁的王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平时除了照顾家庭,还在小区开了家小超市,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半年前,她洗澡时无意间摸到脖子右侧有个米粒大的小肉粒,软软的,捏一下也不疼。“应该是皮赘吧,我妈脖子上也长过,年纪大了都这样。”王女士没太在意,觉得就是普通的皮肤老化,反正藏在衣领里也看不见。

后来小肉粒慢慢多了起来,锁骨附近也冒出三四个,最大的有黄豆大小,穿低领衣服时能隐约看见。朋友跟她说:“去美容院用线勒掉就行,我之前就弄过,又快又便宜。”

王女士心动了,周末特意空出时间去家附近的美容院,可美容师仔细看了看她脖子上的肉粒,却劝她:“姐,你这看着不像普通皮赘,表面有点粗糙,我建议你先去医院看看,别贸然处理。”

带着疑惑,王女士去了医院。医生用放大镜观察后,让她做了HPV检测,结果显示是低危型HPV感染,那些小肉粒其实是丝状疣,和她以为的皮赘完全不是一回事。“HPV不是跟宫颈癌有关吗?怎么会长在脖子上?”

王女士又惊又慌。医生解释说,HPV有很多亚型,有些会引起宫颈问题,有些则会导致皮肤疣,她脖子上的就是皮肤型HPV感染引起的,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越来越多,还可能传染给家人。

生活里,像王女士这样把HPV引起的皮肤疣当成皮赘的人特别多,总觉得脖子上的小肉粒无关紧要,要么不管不顾,要么随便找地方处理,反而可能耽误事。

所以一定要学会区分,那么,脖子上的小肉粒怎么区分是皮赘还是HPV感染,还有3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定要记好。

很多人分不清皮赘和HPV相关的疣,觉得都是脖子上的小肉粒,其实两者在外观、触感、生长特点上差别明显,自己在家就能初步判断。

皮赘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体重偏胖、皮肤松弛的人。皮赘通常是单个或零星几个生长,颜色和皮肤差不多,要么是淡褐色,摸起来软软的,像一块垂下来的小肉,表面很光滑。

生长速度很慢,可能好几年才长一点点,也不会扩散到其他部位。常见的位置除了脖子,还有腋窝、腹股沟这些皮肤褶皱多的地方,主要是皮肤老化、摩擦多导致的,没有传染性。

而HPV感染引起的皮肤疣,常见的有丝状疣和扁平疣,长在脖子上的多是丝状疣。这类疣通常是成片生长,一开始可能只有一两个,慢慢会越来越多,甚至连成一片。颜色比皮肤深一点,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摸起来有点粗糙。

不像皮赘那么软,表面能看到细小的颗粒感,有些还会微微凸起。虽然大多不疼不痒,但如果长在容易摩擦的地方,比如衣领经常蹭到,可能会被磨破出血,而且有传染性,不仅会在自己身上扩散,还可能传给家人。

如果脖子上长了小肉粒,出现下面这3个细节,就要警惕可能是HPV感染,别再当成普通皮赘。

皮赘大多是光滑的,而且数量稳定,不会突然增多;但HPV引起的疣,表面会有粗糙的颗粒感,就像砂纸一样,而且会逐渐扩散,比如一开始只在脖子右侧,过两个月左侧、锁骨附近也会长出来。

皮赘不会传染,所以家里人不会因为接触而长;但HPV引起的疣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共用物品传播。比如和家人共用毛巾、搓澡巾,洗脸时互相帮忙擦脖子,或者一起用同一个枕头,都可能把病毒传给对方。

皮赘虽然软,但一般不容易抠破,就算不小心弄破,出血量也很少,而且不会因为抠破就长出新的;但HPV引起的疣,皮肤比较脆弱,稍微一抠就容易出血,而且抠破后,病毒会随着血液或分泌物扩散到周围皮肤,导致抠破的地方长出更多新的疣。

不管是皮赘还是HPV引起的疣,都不建议自己处理,首先,先去医院皮肤科确诊。医生会通过肉眼观察、放大镜检查,必要时做HPV检测,明确小肉粒的性质。

如果是皮赘,而且不影响外观、没有不适,完全可以不用处理,平时注意别摩擦到就行。如果确诊是HPV感染引起的疣,一定要及时治疗,避免扩散和传染。

HPV感染引起的皮肤疣虽然是低危型,不会导致癌症,但也不能忽视。如果长期不处理,疣体可能会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因为反复摩擦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甚至引发其他皮肤问题。

参考文献:

[1] 《我皮肤上有“皮赘”!会得宫颈癌吗?》,北京世纪坛医院,2023.10.13.

[2] 《皮肤HPV感染很可怕吗?一定会癌变吗?》,中国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2025.02.05.

来源:彩牛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