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立农教授:从多靶点药物到个体化管理,聚焦肥胖治疗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20:11 2

摘要:2025年8月15—17日,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 2025)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肥胖防治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作为会议主席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接受了本报访谈,分享了他对肥胖代谢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考,以

2025年8月15—17日,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 2025)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肥胖防治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作为会议主席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接受了本报访谈,分享了他对肥胖代谢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考,以及在创新药物临床应用和个体化管理方面的深刻见解。

纪立农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

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

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共同主席

中国肥胖联盟副主席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

在专业杂志(包括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Diabetes Care,Nat Medicine,Genetic Medicine,Diabetes等)上发表论文700余篇。 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和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杰出荣誉学者。

肥胖医学的前沿进展与药物干预新路径

纪立农教授在采访中系统回顾了肥胖医学的发展现状。他指出,尽管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已受到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其相关研究也已开展数十年,但从疾病认知、机制阐明到循证治疗策略的构建,均是在近年来才实现了实质性进展。相较于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肥胖学科的研究深度与临床实践成熟度尚存在明显差距,当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加强基础研究与高质量临床证据的积累,以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诊疗体系。

“肥胖的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的核心议题,更是临床医学、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交汇的重要领域。”纪教授强调,未来肥胖的诊疗模式应朝向精细化与个体化发展,基于多学科协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路径和治疗策略,在改善体重管理效果的同时,提升患者多系统代谢健康的整体获益。

在谈及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时,纪教授指出,近年来,以GLP-1受体激动剂和胰高糖素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代谢类创新药物不断涌现,已在临床上展现出良好的减重效果和多重代谢获益,为肥胖治疗带来了重要突破。然而,目前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解决,包括长期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不足、对不同肥胖表型人群的应答差异缺乏深入研究、个体化治疗路径缺乏明确的循证指南支持等,这些问题均亟待在后续研究与实践中持续攻关与优化。

玛仕度肽为例:减重治疗研究的中国样本与全球价值

在谈及近年来团队在肥胖代谢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时,纪立农教授指出,玛仕度肽(GLP-1/胃抑胃素双受体激动剂)Ⅲ期临床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标志着我国在自主研发代谢类创新药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该研究(GLORY-1)是首个在中国人群中完成的大型 GLP-1/胰高糖素受体双重激动剂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具有代表性的超重或肥胖成人患者,系统评估了玛仕度肽在体重管理及相关代谢指标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玛仕度肽治疗组在52周内实现了平均超过10%至14%的体重减轻,同时在肝脏脂肪含量、血脂水平、血压控制及血尿酸指标等方面亦呈现出综合改善的趋势。

纪教授进一步指出,该研究特别在中国人群中引入了肝脏脂肪含量评估,补充了该类药物在脂肪肝患者中的数据。在基线肝脂肪含量大于5%的受试者中,玛仕度肽治疗后肝脏脂肪含量平均下降约60%;在脂肪含量超过10%的亚组中,降幅甚至接近80%。这一发现提示,玛仕度肽除具备显著减重效果外,亦可能对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脂质积聚具有干预潜力。

尽管上述结果尚需更多独立研究加以验证,但玛仕度肽作为具备多靶点作用机制的在研药物,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初步数据为今后代谢综合征多靶治疗策略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

靶向GLP-1与胰高糖素受体的药物机制与前景

纪立农教授指出,GLP-1/胰高糖素受体双激动剂作为近年来减重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其多靶点机制在体重控制及代谢改善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以玛仕度肽为代表的药物,兼具GLP-1受体激动与胰高糖素受体激动作用,在调节食欲、延缓胃排空、增加能量消耗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可能带来更显著的体重下降和代谢获益。

相较于当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单一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或胰高糖素受体激动剂,双重激动剂机制药物在多项代谢指标上展现出更为综合的干预潜力。

然而,纪教授也强调,当前关于GLP-1/胰高糖素受体双激动剂的临床证据仍以短期随机对照试验为主,尚需更长期的随访数据验证其疗效持续性、安全性、以及对心血管、肝肾等多系统结局的真实影响。此外,该类药物在不同肥胖表型(如伴代谢紊乱者与单纯性肥胖者)中的疗效差异,以及其在中国人群中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适配性,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总体来看,随着基础机制研究和真实世界证据的不断积累,GLP-1/胰高糖素受体双激动剂有望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综合管理提供新的治疗选项。但其在临床路径中的定位与使用仍需依循循证医学原则,在多学科协作框架下谨慎推进。

我国在肥胖及代谢疾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多靶点药物临床转化方面的探索,为我国肥胖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研究不仅丰富了肥胖干预的循证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新型药物研发的持续推进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不断完善,肥胖治疗正逐步走向以代谢改善为核心的精准管理。未来,基于分型管理与个体化治疗的策略,将成为推动肥胖诊疗体系不断优化的关键方向。

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贾茹

审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纪立农教授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