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因免疫耐受缺失或破坏而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持续性免疫应答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背景、表观遗传修饰、环境触发因素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多维度交互作用。银屑病关节炎(PsA)作为兼具皮肤与关节受累的慢性复发性免疫介导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因免疫耐受缺失或破坏而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持续性免疫应答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背景、表观遗传修饰、环境触发因素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多维度交互作用。银屑病关节炎(PsA)作为兼具皮肤与关节受累的慢性复发性免疫介导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患病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沉重,已成为皮肤科及风湿免疫科交叉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
8月24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百时美施贵宝联合主办的“靶握新生,愈见免疫丨免疫前沿学术交流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李梦涛教授、深圳大学附属南山医院刘晓明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华斌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冷晓梅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蔡林教授担任会议讲者,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顾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吕盼盼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薛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春雷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鲁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扶琼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伍洲炜教授参与会议讨论。会议聚焦银屑病相关免疫前沿动态,围绕自身免疫疾病的诊疗现状、PsA多学科诊疗及口服靶向药物治疗新进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免疫疾病的临床实践提供创新视角。
欢迎致辞
李锋副社长
中国医学论坛报副社长李锋先生代表主办方致辞时强调,报社坚信创新与协作是推进医学进步的核心动力,通过搭建此次学术平台,汇聚全国专家分享前沿数据,推动诊疗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控制向全程健康管理转变,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陈梓堃先生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陈梓堃先生致辞中指出,医药领域的前沿发展不仅是新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如何在创新药物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精准医疗需求与医保控费政策,实现药物的合理应用与价值最大化。药企将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不懈努力。
主席致辞
曾小峰教授
曾小峰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免疫学科具有跨系统、跨器官、跨疾病的特点,是连接风湿免疫、皮肤科、呼吸科、消化科乃至神经科等多学科的关键纽带。他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多学科交叉合作,不仅是优化诊疗路径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精准医学落地的关键抓手。尽管当前创新药物层出不穷,但有药可用与合理用药之间仍存在显著落差。因此,通过构建覆盖多中心、多病种、多组学的真实世界研究,共同推动免疫炎症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张建中教授
张建中教授回顾了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在PsA治疗中的十年发展历程。张教授指出,从传统治疗到靶向治疗,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协作,每一次突破都源于跨学科的努力,期待皮肤科与风湿免疫科能继续密切合作,推动风湿性疾病与免疫性皮肤病的诊疗革新,让医学进步的成果覆盖更多患者。
疾病管理篇:愈免有道,共话精准
免疫之声
自身免疫病:诊疗现状和未来机遇
李梦涛教授
李梦涛教授介绍到,自身免疫病患病率上升,威胁人类健康,其中Ps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疾病负担重且治疗缺口大。PsA可由银屑病发展而来,多组学研究发现潜在识别标志物,患者偏好口服药,TYK2变构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等靶向药显潜力。SLE异质性高、易致器官损伤,需早期干预与达标治疗,靶向IFN通路等药物如TYK2和JAK1抑制剂有新进展。pSS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获批DMARDs,多种靶向疗法正探索。未来需借AI、大数据等推进精准诊断与治疗,完善慢病管理。
赢在精准PsA精准医学全景探索
刘晓明教授
刘晓明教授指出,PsA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常合并多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虽现有治疗药物类型多样,但多数患者难达最小疾病活动度(MDA)治疗目标。 精准医学通过生物标志物划分患者亚群定制方案,为PsA治疗提供新方向,目前已有多种生物标志物在风险预测、诊断、预后及治疗应答预测等方面开展研究。TYK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治疗16周可改善炎症及骨代谢标志物,还能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些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探索研究,有助于优化治疗策略,为PsA长期管理升级提供支持,推动精准治疗发展。
协同破局影像学赋能PsA全程管理
张华斌教授
张华斌教授提及,PsA异质性大,误诊率高且诊断延迟(中国患者诊断中位延迟48.9个月),严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传统临床评估存在局限,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中X线、CT对软组织病变分辨能力差,MRI虽对炎症敏感但耗时、可及性低;而肌骨超声获指南推荐首选,能早期识别亚临床PsA,精准检测附着点炎、指(趾)炎等特征性病变,还可鉴别其他关节炎、评估疗效、监测复发及区分难治性PsA类型,贯穿全程管理。其无辐射、快速便捷的优势,助力PsA精准诊疗,更利于优化长期管理策略。
跨界对话PsA多学科诊疗
在顾军教授的主持下,张春雷教授、吕盼盼教授、薛愉教授围绕PsA多学科合作价值与挑战、早期诊断与风险评估、影像学在PsA管理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张春雷教授
张春雷教授强调,皮肤科医生需在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中起关键作用,应积极联合风湿免疫科、影像科等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建议国内权威专家能够达成共识,建立中国特色的早诊方案,开发多维度诊断工具,避免套用其他国家标准。
吕盼盼教授
吕盼盼教授通过病例分享指出,多学科合作对PsA诊断至关重要,尤其需超声科、皮肤科和风湿科协作。早期诊断难点在于非专科首诊医生对PsA认知不足,患者对皮疹与关节病的关联缺乏了解,以及部分PsA患者皮疹隐匿或延迟出现。未来应加强皮肤科医生对PsA的认知推广,加强患者教育。
薛愉教授
薛愉教授提出PsA患者常合并高尿酸或心血管风险,需联合皮肤科、风湿科、影像科及心内科等共同评估。她指出超声在鉴别诊断和早期发现特征性病变中具有便捷、实时优势,但需提升超声医生的培训普及度以确保报告一致性。
顾军教授
顾军教授总结指出,多学科合作是PsA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关键,需皮肤科、风湿科及影像科紧密协作。未来可建立便捷的影像筛查流程,并由医院优势科室牵头带动多学科合作,最终实现PsA的早诊早治,改善预后。
治疗进展篇:愈动前沿,焕然新生
免疫新钥TYK2抑制剂在自免领域的应用展望
冷晓梅教授
冷晓梅教授介绍了TYK2抑制剂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与临床价值。TYK2介导Ⅰ型IFN、IL-12、IL-23等关键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参与银屑病相关疾病(PsD)、SLE、pSS等多种自免病发病,且因聚焦免疫特异性应答,安全性优于易脱靶的传统JAK抑制剂。2022年,首个TYK2变构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获批,突破JAKi选择性困境,无黑框警告。氘可来昔替尼治疗PsA 16周ACR 20应答率显著高于安慰剂,52周疗效持续,还改善附着点炎与指(趾)炎;治疗银屑病 5年维持高应答,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氘可来昔替尼治疗SLE 32周显著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指数-4 (SRI4)应答率,免疫及炎症标志物好转。目前多个TYK2变构抑制剂在研究进程中。未来在自免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靶握先机PsA口服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蔡林教授
蔡林教授系统阐述了PsA的治疗现状与口服药物优势。PsA作为慢性致残性疾病,需长期控制炎症、预防损伤,但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疗效有限且不良反应多,生物制剂虽有效却存在用药不便、易产生抗药抗体、女性患者应答率低等问题,还可能面临频繁换药,不利于长期管理。 更高效安全的口服靶向药物成为重要需求,全球首创口服TYK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展现优势,对TYK2选择性高,不影响JAK1-3,Ⅲ期研究显示其16周ACR20应答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疗效持续至52周。银屑病5年治疗中实验室异常AE发生率低,耐受性良好,减少患者因不良事件的停药和换药,更利于疾病的长期管理。此外,Zasocitinib等其他TYK2抑制剂及IL-23、JAK1靶点口服药正研发,助力PsA长期管理策略升级。
畅享未来口服靶向药物的应用潜力
在鲁静教授的主持下,扶琼教授、伍洲炜教授围绕PsA临床应用和患者获益、TYK2抑制剂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分享宝贵经验。
扶琼教授
扶琼教授指出,TYK2抑制剂因其精准阻断IL23/干扰素通路,系统影响小,适用于联合治疗或特定疾病亚型,并建议探索更多生物标志物以优化获益人群筛选。同时需关注其起效较慢以及存在痤疮等不良反应的问题。
伍洲炜教授
伍洲炜教授认为,氘可来昔替尼更适用于皮损为主、拒绝注射或对其他JAK不耐受的患者,在SLE、皮肌炎等干扰素相关疾病中亦具有潜力,未来可结合生物标志物指导精准用药。
鲁静教授
鲁静教授建议,应根据患者特征精准选择口服小分子靶向药或生物制剂,将联合用药与精准分层相结合,在未来进一步优化PsA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效果。
总结
会议最后,曾小峰教授呼吁深化风湿免疫科、皮肤科、影像科及超声科等多学科协作,持续攻克PsA等复杂疾病。他肯定了TYK2变构抑制剂在疗效与安全性上的突破,期待未来不断进行药物的创新与优化。张建中教授赞同多学科融合的理念,指出TYK2抑制剂在PsA、SLE、pSS等疾病中的应用前景,提倡皮肤科与风湿科携手,推动炎症免疫性疾病诊疗策略升级,共同推动银屑病及其共病诊疗的进步,造福更多患者。
中国医学论坛报 宁安琪 侯良宇 整理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