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像《长恨歌》、《琵琶行》等诗作都脍炙人口、影响深远。很多人知道他的诗,但却并不知道白居易曾经到过江阴,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白居易江阴拜师的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像《长恨歌》、《琵琶行》等诗作都脍炙人口、影响深远。很多人知道他的诗,但却并不知道白居易曾经到过江阴,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白居易江阴拜师的事。
白居易泛舟江阴芙蓉湖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更迷上了当时盛行的佛教流派禅宗。听闻江阴最漂亮的风景三山处,有一著名的道林禅师,他有一个坐禅的特点,就是经常在三山之一的秦望山北坡的松树上坐禅,所以人们把这位高僧戏称为“鸟窠禅师”,连带这个禅院也被称为“鸟窠禅院”了。鸟窠禅师佛法高深,在唐代影响很广,自然引起了痴迷禅修的白居易的注意,他利用在苏州担任刺史的机会,驾船一路到达当时俗称为西湖的芙蓉湖畔,想看看禅师有多深的佛法。
秦望山的高僧鸟窠禅师
白居易来到禅师坐禅的树下,见禅师端坐在枝桠之间没有任何防护,看起来颤颤巍巍的非常危险,于是朗声对禅师道:“您住在树上,实在是太危险了,”禅师却报以一笑:“大人,您的危险更大呀”,白居易不解说:“我官居一郡之长,也算是朝廷大员,哪来什么危险?”禅师摇摇头说:“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意思是官场如图火场一样危机四伏,而且勾心斗角,处处是险地。
端坐在松树上的鸟窠禅师
白居易觉得挺有道理,就进一步讨教:“请问大师,禅为何解?”禅师依然惜字如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鸟窠禅师的话,让白居易有点失望,因为这样的解释太过平常,好像没有高僧的高深意境,于是不由得随口接上:“这是三岁小孩也懂的道理呀。”禅师闭眼轻轻一句:“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意思是:那三岁的小孩子自然可以童言无忌地说,可你八十的老人却不可以这样做呀!一句话让白居易醍醐灌顶。知与行,堪称中国哲学永恒的辩题,鸟窠禅师这句话正是禅对这辩题的绝佳解释。白居易本就是一个有慧根的人,当下诚恳地拜鸟窠禅师为师,潜心研究禅学,酿成一段千古佳话。
白居易拜师鸟窠禅师
这一则关于白居易禅修拜师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唐宋以后的文人笔记里,由于后人以为典故里的西湖就是白居易杭州任刺史时的那个西湖,所以一直都误传了这一佳话,其实古代江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都属于古太湖范畴的,其中最西边的一个湖,就是芙蓉湖,这芙蓉湖也分为好几个小的湖泊,而江阴秦望山西北一带的湖泊,人们就俗称为西湖,秦望山是西湖南边的一座山,和旁边的两座山合称三山,是当时江阴风景最美的地方,后来的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慕鸟窠禅师和白居易的关系也经常来这里和江阴的诗人魏璞共赏山水美景,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后来白居易先后为鸟窠禅师写了两首《赠鸟窠和尚》的诗,一曰:“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一曰:“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白居易另写一首题为《鸟窠与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白居易拜师鸟窠禅师
来源:读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