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指南重磅齐发,核心突破亮点一文洞悉丨ESC・高光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0:10 4

摘要:当地时间8月29日,全球心血管领域的年度盛会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启幕。大会首日,、、、《2025 ESC心血管疾病和妊娠管理指南》和《2025 ESC关于心理健康和心血管疾病的共识声明》五部指南/共识齐发,为心血管

当地时间8月29日,全球心血管领域的年度盛会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启幕。大会首日,、、、《2025 ESC心血管疾病和妊娠管理指南》和《2025 ESC关于心理健康和心血管疾病的共识声明》五部指南/共识齐发,为心血管疾病诊疗注入最新循证力量。医脉通第一时间梳理要点精华,旨在为临床医师传递前沿诊疗理念,助力提升临床决策水平。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重点更新:以循证证据为支撑,构建血脂异常精准管理新范式

01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重点更新

基于当前的循证证据,ESC在《2019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调脂以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八大章节对血脂指南进行了更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实用的管理策略。

2025指南重点更新推荐采用新型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用于评估10年心血管风险的系统性冠状动脉风险评分2(SCORE2)和系统性冠状动脉风险评分2-老年人群(SCORE2-OP)。该模型可预测10年内致命性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风险,不仅能评估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死亡率),还可测算患者出现健康恶化的风险(发病率)。其中,SCORE2-OP评分是专为70-89岁人群定制的风险预测工具,更贴合老年群体的风险评估需求。

表1 基于SCORE2和SCORE2-OP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之外,需考虑的风险调节因素

注:hs-CRP,超敏C反应蛋白;Lp(a),脂蛋白(a).

表2 基于总心血管风险及未经治疗状态下LDL-C水平制定的干预策略

与此同时,新版指南还对降脂药物治疗的推荐进行了更新:①进一步扩大他汀类药物的适用人群,涵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以及化疗相关心脏损伤高风险人群;②推荐他汀不耐受患者进行bempedoic acid等新型降LDL-C药物的应用;③不支持使用膳食补充剂或维生素类补充剂进行降脂干预。

表3 降LDL-C药物治疗推荐意见

注:*依折麦布、PCSK 9单克隆抗体、bempedoic acid

链接:

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以循证突破为核心,构建瓣膜疾病精准诊疗新范式

02

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

自2021年ESC公布瓣膜病指南以来,瓣膜性心脏病治疗取得重要进展。新版指南旨在改进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明确实用的建议,让患者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治疗,有助于防止患者治疗不足,推动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走向临床实践。指南更新基于强有力的新证据,提示部分更新、创伤更小的治疗手段可以更广泛、更规范地应用于患者。

图1 中心图

新版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的核心亮点集中于诊疗模式的优化与技术应用升级。指南强调多学科心脏团队共同决策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复杂病例需转诊至高容量中心保障治疗质量;同时将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等先进影像学技术确立为心脏瓣膜病筛查与评估的核心手段,并明确提出应精准鉴别瓣膜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尤其是心房与心室继发性二尖瓣反流(SMR),为预后判断和管理提供关键依据。

在干预策略上,指南基于新证据拓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适用范围,不仅证实其在低风险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的中期安全性与有效性,还对高手术风险的二叶式主动脉瓣(BAV)或重度主动脉瓣反流(AR)患者的 TAVI 适应证进行了规范,同时完善了 AS 患者选择 TAVI 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的决策标准。

此外,指南在多类瓣膜疾病管理与治疗细节上实现突破。原发性二尖瓣反流(PMR)方面,明确了无症状患者的干预标准,肯定微创二尖瓣手术在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康复方面的价值,以及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在高风险患者中的疗效;在三尖瓣反流(TR)领域,新证据支持左侧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修复,且经导管治疗相较药物治疗能减少反流、促进右心室逆重构并改善生活质量。指南还统一了结构性瓣膜退化(SVD)定义,更新了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的使用建议,强化患者教育与监测的重要性,同时新增独立章节专门阐述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性别特异性考量,为不同群体提供更适配的诊疗方案。

链接:

心肌炎和心包炎管理指南:IMPS新术语破局漏诊困境,多模态影像学联合多学科协作助力临床诊疗

03

心肌炎和心包炎管理指南

本指南为ESC首次发布的心肌炎相关指南,也是首次同时针对心肌炎和心包炎发布的临床指导性文件,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指导意见,以改善心肌炎和心包炎患者的诊断、照护和治疗。新指南有望推动患者护理模式的转变,促进心肌炎和心包炎诊疗综合专业知识的发展,并为复杂病例的多学科团队协作提供指导。

图2 中心图

新版指南指出,心肌炎和心包炎分别为心肌(心脏肌肉)和心包(包裹心脏及主要血管的纤维囊)的炎症性疾病,可由包括遗传易感性和感染性疾病等在内的多种病因导致;且其症状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因此心肌炎和心包炎患者的漏诊率较高。

图3 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与预后谱系

鉴于心肌炎和心包炎存在症状重叠现象,因此新指南引入了炎症性心肌心包综合征(inflammatory myopericardial syndrome,IMPS)作为统称术语,以提高对疾病谱系的认知,助力临床诊断与管理。

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MR技术)及心内膜心肌活检在IMPS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临床心脏科医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并助力诊疗模式地变革。此外,新指南还建议,对所有疑似心肌炎和/或心包炎患者进行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胸部X线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在内的全面临床评估,以明确患者诊断;建议复发性IMPS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由遗传相关病因所致。

图4 基于更新版路易斯湖标准(Lake Louise Criteria)的CMR诊断标准

IMPS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许多患者可完全康复,部分患者则需要终身监测和治疗。研究认为,心肌炎是导致部分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指南提供了简易的算法、流程图及“警示信号”(临床体征和/或生物标准物),以帮助临床专业人员更好地识别、诊断和治疗心肌炎与心包炎,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图5 炎症性心肌心包综合征的病程阶段

表4 IMPS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表5 心肌炎与心包炎临床诊断的警示信号

备注:CK-MB: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MR:心血管磁共振成像;ECG:心电图;HF:心力衰竭;hs-Tn:高敏肌钙蛋白;LGE:延迟强化;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肌炎或心包炎确诊后,患者通常会被建议避免日常活动。新版指南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CMR等额外检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恢复运动和工作,这或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速患者的康复进展,助力患者的运动恢复并重返职场。

建议复杂性IMPS患者进行多学科团队管理。该团队应由具备心血管疾病专业知识的各科临床医生组成,包括临床医师、影像科专家、感染病专家、外科医生、重症监护专家和遗传学专家。

尽管目前关于IMPS的医学认知逐步深化,但指南明确指出目前仍存在显著的证据缺口。指南强调,需要开展更多具有预设结局指标的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试验,以进一步探索慢性IMPS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针对特殊患者群体(如儿童、育龄期女性、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老年人)的诊疗策略,以填补临床证据空白。

链接:

心血管疾病和妊娠管理指南:以女性自主权为核心,重塑高危妊娠照护模式

04

心血管疾病和妊娠管理指南

为满足孕产妇及胎儿增加的代谢需求,妊娠期女性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均发生明显的生理变化:从妊娠第6周开始,女性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增加30%–50%,心率增加 10–20次/分钟,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罹患心脏病的女性,可能无法实现妊娠期心脏所需的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心衰及房性/室性心动过速风险增加。既往指南多采用“一刀切”的建议,推荐患者终止妊娠,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既往心血管疾病女性患者考虑妊娠。本指南结合最新循证证据,在2018版指南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旨在为妊娠期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贴合临床需求、更尊重个体意愿的诊疗指导。

图6 中心图

图7 妊娠期及产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电图变化与超声心动图变化的生理机制

新版指南建议,通过“透明化沟通”和对 高风险妊娠母胎不良事件的“共享决策”,来聚焦女性生育自主权,促进母婴双重健康。

对于罹患‌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等罕见疾病的高危妊娠期女性,新版指南彻底摒弃了既往不建议妊娠的“一刀切”模式;建议患者进行多学科团队咨询,综合评估其遗传背景(如适用)、家族史及既往血管事件史,以充分明确自身的妊娠风险。

对于所有心血管疾病女性,新版指南建议患者均进行 “个体化妊娠相关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医疗需求、用药情况,以及年龄、吸烟史、合并症、体重指数(BMI)、产科史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更广泛因素的评估,并与医生进行共享决策,结合自身意愿自主选择是否终止妊娠。

鉴于先天性心脏病青少年的意外妊娠率高达45%,因此从青春期开始便应与罹患先天性或遗传性心脏病的年轻女性讨论其妊娠风险。

妊娠期安全用药相关数据有限,为规避风险既往可能停用一些不必要停用的对母体和胎儿均有益的药物,导致患者接受“次优治疗”。为此,新版指南对妊娠期心血管疾病女性的用药提供了详细且更新的指导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停用。例如,建议部分女性在整个妊娠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同时更新了妊娠期高血压的推荐用药,并针对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用药提供更详细指导。

新版指南建议专科医院建立“妊娠期心脏团队”,并根据地域、分娩数量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进行调整。这或有助于促进妊娠前后及期间女性的身心健康,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再入院率并提升患者安全性。

除此之外,新版ESC指南还进行了以下推荐:①明确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女性适用剖宫产的场景;②建议心脏移植术后女性在综合考量个体风险因素的前提下,至少等待 1 年后再考虑妊娠;③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为患者咨询提供更精细化的风险评估方案。

链接:

心理健康和心血管疾病共识声明:双向关联获重视,倡导“心身整合” 诊疗新模式

05

心理健康和心血管疾病共识声明

本科学声明为ESC首次颁布的以“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为主题的共识声明,旨在呼吁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双向关联,以改善患者健康——心理健康不佳可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心血管疾病又会加剧患者的心理问题;两者合并时患者的健康结局更差。

图8 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健康、疾病相互作用及未来方向

图9 心理社会压力来源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本科学声明倡导进行理念转变,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与心血管疾病共存的致命风险。为规范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或心血管健康,建议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心血管疾病常规筛查,同时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也应定期评估心血管风险。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本共识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建立双心医学团队(Psycho-Cardio Teams)——由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等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与心血管诊疗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整合型诊疗服务,并根据地区需求灵活调整。

图 10 心血管照护中改善心理健康的ACTIVE原则

注:Acknowledge,认可关联;Check,定期检查;Tools,使用工具;Implement,实施干预;Venture,推动变革;Evaluate,评估效果

图11 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管理

图12 心血管疾病合并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

除此之外,指南还指出了当前存在的知识空白,包括目前尚未明确广泛人群中心理健康的患病率及其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影响;缺乏应对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支持证据等;并强调了未来探索的关键方法: 如何通过改善人群心理健康降低心血管风险、如何优化心血管患者心理问题诊疗”等;同时呼吁医护人员正视二者关联,推动从“单一疾病治疗” 向 “全人健康管理” 的理念转变。

链接:

信源:ESC 2025官网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