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疗法用处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0:11 2

摘要: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2寸,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降逆、止呕、止痛等多种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心痛、胸痛等多种痛症。

点穴疗法用处多

天津/贾佩琰

点按内关穴、足三里穴解胃痛

1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2寸,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降逆、止呕、止痛等多种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心痛、胸痛等多种痛症。

操作:胃痛时,可用一手大拇指按压另一侧的内关穴,力度以感到稍微疼痛为宜。每侧按压2分钟左右,交替按压另一侧,直到胃痛缓解为止。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为常用保健穴之一,又是胃经的下合穴,强刺激本穴可缓解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引起的胃痛。

操作:胃痛发作时,可用双手大拇指交叉揉压对侧足三里穴,由轻到重,以稍感酸痛,有向下放射到脚面、大脚趾的感觉为宜,一般按压5分钟即可缓解胃痛。

点按丰隆穴、压痛点治哮喘

2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二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处于胃经下部,胃经及脾经水湿浊气汇合于此,点按此穴,可沉降胃浊、化痰排湿。此穴对咳嗽痰多、气喘、胸闷不能平卧者有防治作用,对痰涎壅盛的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尤为适宜。

操作:以大拇指在此穴重力点按,以稍感酸麻痛,有向下放射到脚面、大脚趾的感觉为宜,点按3分钟。然后再用拳头重力捶打此穴3分钟,另一侧方法相同。

压痛点:即疾病敏感区。

操作: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中心,上、下、左、右各2厘米处,轻轻按压寻出最痛点。找到压痛点后,用右手大拇指按顺时针方向揉压痛点,各揉3分钟;再逆时针方向各揉3分钟,按压时要逐步加力(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最后再以肺俞穴点为中心,以双手大拇指相对,分别做上下左右十字交叉点推按揉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各推揉3分钟。对侧敏感区同样手法进行。以上丰隆穴、压痛点每日治疗2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

点按攒竹穴、天突穴止呃

3

攒竹穴:位于双眉内侧凹陷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具有散风解痉、清热明目的功效,故用指点按可治疗呃逆。

操作:用双手拇指按压此穴,向内逐渐均匀用力,同时做吞咽动作,约10分钟。患者自觉局部有酸麻胀痛为度,稍时呃逆即止。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心凹陷处,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穴,具有宽膈和胃、降逆调气的功效。

操作:用一手的食指点按,要垂直用力,同时做吞咽动作,每次10分钟左右,以自感酸重为度,片刻呃逆即止,每日治疗3次。

点按至阳穴治心绞痛

4

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患者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连线的脊背正中点即是。主治脊背强痛、心绞痛、胸胁胀满等。

操作: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病情十分危急,在等待救援人员时可按压至阳穴,每次按压3~6分钟,心绞痛可有所缓解。

点按三阴交治肾绞痛

5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之会穴。主治胃痛、肾绞痛、失眠、眩晕等。

操作:肾绞痛多由肾结石引发,疼痛沿输尿管向髂窝、会阴、阴囊及大腿内侧放射,并出现排尿困难。发作时反复点按此穴3~5分钟,肾绞痛可缓解。

点按阳陵泉穴治胆绞痛

6

阳陵泉穴: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系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也是八会穴中之筋会。主治胸满、胁痛、胆绞痛、腰痛、黄疸等。

操作:点按此穴位3分钟左右,可获良好止痛效果。另一侧方法同,每日2次。

点按太冲穴、太阳穴治头痛

7

太冲穴:位于足背部大趾、二趾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是足厥阴肝经之腧穴,亦是原穴,此穴有降肝火、补肝阴的作用,是治疗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的要穴。

操作:食指屈曲,用指节点按25次左右,再换对侧太冲穴点按25次,每日2次。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后一寸凹陷处,属经外奇穴。

操作:头痛发作时,自己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此穴,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可减轻,每日2次。

点按太溪穴治头晕

8

太溪穴:位于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原穴,有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作用。主治遗尿、遗精、头晕、失眠、耳聋等。

操作:用大拇指点按25次左右。再换对侧太溪穴点按25次,每日2次。

注:太冲、太溪两穴配合点按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火下行、平抑肝火,肝肾阴虚之人经常点按,可祛病健身,每日2次。

点按大椎穴治感冒

9

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凹陷中,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本穴有清热散风、扶正祛邪的作用。对外感热病导致的汗不出、咽痛、项强、头痛、胸痛、脊背拘急等有治疗的作用。刺激此穴可激发全身阳气,护卫周身,避免风寒感冒及湿邪的侵袭。现代研究表明,刺激本穴可以全面提升抵抗力及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操作:用双手大拇指点按揉擦此穴至发热,每日2次,每次36下左右。

点按合谷穴治晕厥

10

合谷穴:位于拇、食指之间虎口纹头上,系大肠经之原穴,极为常用的穴位之一,有清泻阳明、疏风镇痛、通经开窍的作用。可治疗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

操作:用大拇用力点按此穴,3~5分钟,另一侧方法同,每日2次。

点按人中穴治休克

11

人中穴:位于鼻尖与上嘴唇尖之间,人中沟当中,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之会穴,有清热息风、苏厥醒神的作用,刺激此穴能够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

操作:当中风、中暑、中毒或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用拇指尖用力掐按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点按劳宫穴降血压

12

劳宫穴:位于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有凉血开窍、清热散邪的功效。

操作:高血压患者生气、暴怒、激动或劳累时,血压可急剧上升,此时按压本穴3分钟左右,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另一侧方法同,每日2次。

点按天枢穴治便秘

13

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系大肠募穴,有调理肠胃、行气活血的功效。

操作:点按此穴,感觉有明显酸胀感时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想要大便的感觉,然后屏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点按委中穴治腰背痛

14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正中线处,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有清热散邪、疏筋利节、强健腰膝的功效。凡腰背不适的病症,如下肢萎软无力、小腿拘急痉挛、丹毒、痈疽等都可取委中求治。

操作:点按此穴至有酸麻胀、向下放射的感觉,直到脚后跟,3~5分钟腰背痛即可缓解,另一侧方法同,每日2次。

点按列缺穴治颈部痛

15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有调理肺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操作:点按揉此穴3~5分钟左右,不仅善疗头部疾患,而且还能疏通颈部经络气血,可迅速解除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另一侧方法同,每日2次。

点按极泉穴治胁肋痛

16

极泉穴:举臂手掌向内避开动脉取穴,在腋窝正中,两筋间凹陷中,有行气活血的功效。对心脏方面的疾病,以及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都有一定的疗效。腋窝分布有淋巴结以及多条神经,经常按摩此处,可激发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有防病的功效。

操作:经常点按此穴,每次5分钟左右。另一侧方法同,每日2次。

点按神阙穴治腹中冷痛

17

神阙穴:又名脐中穴,可以疏通任督二脉,有培元固本、防治疾病、延缓衰老之功效。对肠鸣、腹痛、泄泻、脱肛、中风、尸厥、便秘、虚脱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操作:每次点按5~8分钟,每日2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贾佩琰

本文编辑:秀泷

来源:家庭中医药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