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节不是情人节,是没文化的人在误导我们。易中天老师说七夕的演变,很多细节颠覆了我的认知。七夕在古代根本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女儿节”,是古代姑娘们祈求自己心灵手巧的节日。 把它当成中国情人节,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七夕节不是情人节,是没文化的人在误导我们。易中天老师说七夕的演变,很多细节颠覆了我的认知。七夕在古代根本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女儿节”,是古代姑娘们祈求自己心灵手巧的节日。 把它当成中国情人节,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七夕的本质是“乞巧”,而不是“谈情”。古代真正的情人节是三月三(上巳节)。在古代,平时年轻人谈恋爱不自由,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三月三这一天,男女可以一起出游、踏青、自由约会。
七夕是怎么一步步演变成了情人节了?最早的时候(秦朝):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点也不浪漫! 在秦代的竹简上记载,故事原来是“牛郎(牵牛)多次抛弃了织女”,这和我们现在听的完全相反。
直到汉朝的时候,七月七才开始像个节日。那天姑娘们要比赛,用彩线穿一种有七个孔的特殊针叫“七孔针”,比谁手更巧,这是在向织女“乞巧”。节日的核心是“手艺”,而不是“爱情”。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故事里增加了“织女婚后懈怠织布,天帝发怒将两人分开”的细节。习俗也更丰富了,比如姑娘们会抓蜘蛛比谁的蜘蛛结的网更圆更好,最终还是为了祈求“心灵手巧”。
到唐朝时因为诗人们的宣传,七夕变得非常有名。“鹊桥”的浪漫概念就是这个时期加进去的。 古人的脑洞很大:他们发现七月七的时候,喜鹊头顶的毛会秃,就联想一定是给牛郎织女搭桥时被踩秃的!
宋朝时国家直接给放假了! 非常隆重,家家户户大扫除、穿新衣、摆宴席,祈祷牛郎织女赐福。晚上大家还会熬夜祈福,越虔诚越好。秦观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这时写的,这首诗虽然极度浪漫,但它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当时七夕节,本身很热闹,而不是因为它叫情人节。
明清时期人们就觉得,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次,寓意不吉利(像在说异地恋、守活寡),所以七夕就慢慢冷清了。在《红楼梦》里写了那么多节日,却几乎没提到过七夕,就是一个它已不热闹的证明。
在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 在古代,平时年轻人谈恋爱不自由,但三月三这一天,男女可以一起出游、踏青、自由约会。
七夕想当成情人节过?
完全可以! 开心就好,图个热闹。想当成传统乞巧节过?也没问题! 可以体验手工,感受传统文化。单身狗不过?理直气壮! 你可以开玩笑说:“不过不过,一年才见一次,多不吉利啊!”
七夕承载的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有对象的,可以享受浪漫;没对象的,也可以祈愿自己变巧变美,事业顺利。最重要的是开心,而不是被“必须过情人节”的消费主义绑架。你们们说是不是?
来源:山西吴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