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古代赶考,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是不是一个背着包袱的穷书生,踏着泥泞小路,风餐露宿地往京城赶?
编辑|避寒
一提到古代赶考,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是不是一个背着包袱的穷书生,踏着泥泞小路,风餐露宿地往京城赶?
其实真正上京赶考的,都是有功名在身的举人,他们坐着标有"奉旨会试"黄旗的公车,走的是国家修建的官道,住的是朝廷设置的驿站,享受的是全程护送待遇。
这套保障体系之完善,连现代人都要惊叹。
你以为考个举人容易?在晚清时期,全国录取的秀才只有2万人,占总人口的1/15000,这个比例比现在的博士生录取率还低。
先说说这条路有多难走,一个人想当举人,得先通过三道关:县试、府试、院试。过了这三关,才能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秀才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了,见了县官,可以不跪;犯了法,不能随便用刑,得先革除功名;免除徭役,免交部分赋税。这些特权,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意味着你已经跨进了士大夫的门槛。
秀才想成为举人,还得过乡试这一关。
乡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在省城举办,主考官由朝廷直接委派。考场设在贡院,一排排小格子间,每人一间,连考三天三夜。
乡试的竞争有多激烈?举个例子,清朝时期,一个省份能录取的举人通常只有几十人到一百多人。
而参加考试的秀才,动辄几千人,中了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你听说过的唐伯虎,就是弘治十一年应天府的解元。
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朝廷明确规定,举人有做官的资格,即使暂时没有官职,也享受相当于七品官的待遇。
一个人一旦中了举人,他在地方上的地位立刻发生根本性变化,县官见了他,也要客客气气。
他可以开设私塾,教书育人,收入稳定。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有机会成为进士,真正踏入朝廷的核心圈子。
所以,上京赶考的举人,绝不是什么穷困潦倒的书生,而是地方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
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配备2万名工作人员。
这就相当于每隔30里就有一个驿站。从长安到洛阳,从北京到杭州,纵横交错的驿道把整个帝国连成一张网。
驿道不是普通的路,按照朝廷的统一标准,驿道宽度达到一丈左右,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通行无阻。
路面铺设青石板,排水系统完善,这种规格,即使放到今天,也称得上是高等级公路。
古代驿站承担四项基本职能:邮、交、馆、监。
邮,就是传递公文信息。
安史之乱爆发时,范阳距离长安3000里,消息6天就传到了京城,这个速度,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古代,简直是奇迹。
交,就是运输物资。
军用粮草、官府用品、贡品特产,都通过驿站系统运输。杜牧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驿站快马送荔枝的故事。
馆,就是提供食宿。
每个驿站都设有驿舍,为过往官员和使者提供住宿服务,房间干净,饭菜可口,服务周到。
监,就是监督管理。
驿站不只是服务机构,还是朝廷的监控网点,谁走过这条路,什么时候走的,去哪里,驿站都有记录。
驿站的最高管理权在尚书省兵部。每个驿站设驿长,负责日常管理,还有专门的巡查官员,定期检查驿站的运行情况。
这套体系有多严格?乾隆年间,朝廷专门下令,非军事要务,各级官员出行不得随意占用驿站资源,违者严惩不贷。
驿站工作人员的待遇也有保障。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不高,但在那个时代,能在驿站工作,已经算是相对稳定的职业了。
"公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史记·东方朔传》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指的是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
汉朝规定,凡是被征举的读书人进京接受考核,都由公家配备马车接送。久而久之,"公车"就成了举人进京应试的专有名词。
举人进京乘坐的公车,车上插着一面黄色旗帜,上书"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这面旗帜,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黄色在古代是皇室专用颜色,这面黄旗,象征着皇帝的权威。沿途所有关卡,看到这面旗帜,必须无条件放行,不得收取任何过路费。
连盗贼土匪都对这面旗帜敬而远之,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尊重文化,而是因为抢劫举人风险太大。
朝廷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处罚极严,毕竟人家是"奉旨考试"。
举人上京路上的待遇有多好?
住宿不愁,官道上的驿站和县镇全程接待。安全不愁,危险路段有专人护送。行踪透明,人还没到地方,当地衙门就已经知道了。
这套保障体系的效率有多高?
举人从各省出发到京城,整个行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如果某个举人在路上出了问题,马上就能查出是在哪个路段、哪个时间点出的问题,责任人是谁。
这种保障水平,即使放到现代,也算是VIP级别的待遇。
这套保障体系花费巨大,朝廷每年在科举考试上的投入,包括驿站维护、举人接待、考场建设等,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相当比例。
为什么朝廷愿意投入这么大的成本?因为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机制。保障举人顺利赶考,就是保障国家人才选拔的顺利进行。这笔投资,值得。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固定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具体时间是丑、辰、未、戌年的二三月份,所以又叫"春闱"。
为什么选在春天?一来春季气候宜人,适合考试。二来春天是一年之始,寓意新的开始。三来这个时间安排,给了举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贡院是专门为科举考试建造的考场。
北京的顺天贡院,占地面积巨大,考棚数量达到数千间,每个考棚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房间,长宽各约一米五,高约两米。
考生进入考棚后,门就被封上,三天三夜,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小空间里。考试期间,严禁任何人进出,违者严惩。
贡院的管理有多严格?
考试前,所有工作人员都要"锁院",就是把主考官、副考官、监考官员全部锁在贡院里,与外界完全隔绝。这个制度从唐代中期就开始实行,目的是防止作弊和舞弊。
每到会试年份,全国各地的举人云集北京,这些人大多在京城待上一两个月,等待考试和发榜。
朝廷为举人提供基本的食宿保障,在指定的区域设立临时住所,提供简单的饭食,这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举人们在京城期间,除了准备考试,还会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结交朋友。
很多后来成为同僚的官员,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对他们日后的仕途发展非常重要。
会试录取的考生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还要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最终确定进士名次。
殿试是整个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定名次,考试地点在皇宫大殿,气氛庄严肃穆。
殿试的录取比例很高,基本上贡士都能成为进士,真正的竞争在于名次排定。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这三个人,从此名垂青史。
这套以举人为核心的科举保障体系,运行了1300多年。
它为中华文明培养了数百万读书人,选拔了近十万进士,宋明清三代的名臣能相,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这个制度打破了血缘和门第的限制,让普通人家的子弟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不是梦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现实。
参考资料: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 维基百科资料显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唐朝发展成型,持续了1300多年,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
古代驿站制度考证 - 据《中国集邮有限公司》1995年发行的《古代驿站》特种邮票介绍,驿站承担邮、交、馆、监四项职能,为古代信息传递和人员流动提供保障。
公车上书历史背景 - 根据《史记·东方朔传》等史料记载,"公车"制度始于汉代,后成为举人进京应试的专有称谓,举人享有"奉旨会试"的特殊地位和通行特权。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