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乡往事:杂家丰子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9:56 1

摘要:早早就和赤膊吊好友老吴约好一起去轧闹猛。老吴年轻时也是个文青,现在这个头发花白接近六旬的老汉,却爱上了钓鱼,人晒得像非洲老白脸。

文/桐城一派

【丰子恺跟他师父一样,就是个杂家——流浪大师沈巍】

1985年9月15日,是我参加工作报到后的第二天,周日。

这一天,也是丰子恺故居——缘缘堂重建落成典礼的日子。

从广播里得知缘缘堂即将落成的消息,早早就和赤膊吊好友老吴约好一起去轧闹猛。老吴年轻时也是个文青,现在这个头发花白接近六旬的老汉,却爱上了钓鱼,人晒得像非洲老白脸。

那天一早,两个弱冠文青自驾,嗯,对,就是自驾,一人一辆“凤凰”自行车,杀奔石门湾。

桐乡到石湾,一条简易公路,砂石路面,号称“二九”路,两个轮子开足马力,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拐进下西弄,过木场桥,我们便到了典礼现场。那天人很多,木佬佬,可惜我一个都不认识。唯有一个穿袈裟、戴眼镜的矮个子僧人,显得鹤立鸡群,我在人群中多看了他几眼。

后来才知道,他叫广洽法师,是新加坡佛教界领袖,与丰子恺同属弘一法师门下,属于师兄弟关系。丰子恺故居落成开放,85岁高龄的广洽大和尚从新加坡风尘仆仆赶来站台捧场,足见两人关系之深厚。

我们自然不属于邀请之列,只好在外围东瞧瞧,西看看,直到典礼结束,才随人流进故居参观了一遍。

我神交丰先生已久,但这次石门湾之行,算是我第一次与“丰先生”零距离。

第一次知道丰先生的大名,我是从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顾树华那里得知的。

1975年暮春时节,丰子恺最后一次回石门故里时,正在石门中学教书的顾老师闻讯后,花了很大功夫才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丰先生,并得到了丰先生当场画的一幅漫画。

先生墨宝,得之不易,顾老师自然是欢喜的不得了,37岁的平湖汉子高兴得像个孩子。在班委课上,顾老师时不时都要将这桩美事拿出来晒一晒,而那幅漫画,自然是珍之若怀,惜之若初。

第二次听到丰先生大名,是在灵安中学代课的时候。灵安小学有个老师叫丰明珍,桐乡姓丰的人不多,我暗暗猜测,丰老师也许是丰先生的亲戚。果然,一打听,丰先生是丰老师的大伯,正宗的。

那时,我在灵安常常能见到丰老师,见面时我跟她打个招呼,她的笑容很优雅。丰老师瘦瘦的,中等身材,走路举止,待人接物,像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小姐。

顾老师绘声绘色描述见到丰先生的场景,我又常常能见到丰先生的亲侄女,由不得,丰子恺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后来得知石门要重建先生故居,我就暗暗决定,一定要去看看,终于在缘缘堂故居落成这一天,得遂所愿。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本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子恺漫画全集》。

我一直以敝邑有这样一位集“八家”于一身的先贤,感到很自豪。

最近看到个视频,有人问流浪大师沈巍,你怎么看丰子恺这个人。沈巍云淡风轻地回答:他跟他师父一样,杂家。

丰先生的师父是弘一法师,他除了是得道高僧外,也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说弘一法师你可能云里雾里,但说起他的本名李叔同,你就恍然大悟了,不就是那个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作者吗,对,这首传唱百年、打动人心的《送别》,作者就是李叔同。

奇人沈巍,流浪出名。别看他长发披肩,邋里邋遢,有时似乎精神上有问题,但他常常语出惊人,把人的下巴都可以惊掉。

他说丰先生是“杂家”,估计好多人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觉得沈巍对丰子恺的评价很到位。与其这家,那家,还不如干脆叫杂家,笼而统之,统而笼之。多好。

你看啊,丰先生的涉略很广,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翻译,书法,写作,等等。人的精力有限,涉略太多,难免分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丰先生在他所涉足的各个领域,都取得非凡的成绩,称得上是各个领域的“家”。

比如丰先生的散文,耐读,意境优美,语言质朴无华,生活气息浓厚,还带有哲理性和幽默感。

但我总觉得,漫画才是丰先生的主业。丰先生的漫画富有诗情画意,他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在漫画作品中,他把市井生活和诗情画意进行了很完美地结合。

丰氏漫画,生活气息很浓,寥寥几笔,跃然纸上,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模仿,据说,现在模仿丰先生的笔法画漫画的人很多,几以乱真的人不多,模仿最像的,是丰先生最喜爱的女儿丰一吟,无论是字,还是漫画,深得丰先生真传。

沈巍说,丰子恺是桐乡人民的骄傲,走到哪,桐乡大街小巷都是他的漫画。

这句话,没毛病。

嗯,等等,沈巍怎么知道桐乡的街头巷尾都是丰先生的漫画。

莫非他曾经流浪到过桐乡?

来源:桐城一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