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特尔随后披露,联邦政府所持股份无公司治理权与董事会席位,仅为财务投资,资金则来自多渠道:拜登政府《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已授予未支付的57亿美元、国防部某计划的32亿美元,以及此前到位的22亿美元,总计111亿美元。
近期,特朗普政府宣布以约100亿美元收购芯片巨头英特尔10%股份,这一操作引发广泛关注。
英特尔随后披露,联邦政府所持股份无公司治理权与董事会席位,仅为财务投资,资金则来自多渠道:拜登政府《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已授予未支付的57亿美元、国防部某计划的32亿美元,以及此前到位的22亿美元,总计111亿美元。
这一举措堪称美国历史首次——联邦政府直接持有科技巨头股份。为何此前美国从未有过此类行动?答案需从美国扶持关键产业的历史脉络中探寻,剖析其产业政策的传统逻辑与深层顾虑。
回溯历史,美国政府对先进产业的投入力度巨大,手段多元,包括设立国家级研究所、资助科研机构、成为企业买家、提供低息贷款与税收减免等,直接拨款更是常用方式。自20世纪起,军方便成为先进产业的核心出资方。
早年间,泰坦尼克号沉没促使美国重视无线电技术,国会通过《无线电法》赋予海军频谱控制权。一战期间,海军接管无线电设施并资助研发,推动真空管技术进步,还采购AT&T新系统;同时成立爱迪生领导的咨询委员会,评估并资助民间发明,为创新提供落地路径。
航空领域,国会成立航空咨询委员会与实验室,研发风洞、可伸缩起落架等关键技术,波音借此长期依赖政府订单,1957年其98%订单来自军方,直至60年代才涉足民航。核能领域,美国以“举国之力”推进曼哈顿工程,军方主导构建核工业体系,为民用核能奠定技术基础。
长期以来,有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仅支持科研机构,不干预企业发展,声称政府参与市场会导致资源错配。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后关键领域中,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从未缺席。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却因真空管产业成熟(规模达40亿美元)难以立足。军方看中晶体管优势,出资资助研发并直接采购,帮助企业度过高风险期,为美国半导体全球主导地位奠定基础。全球定位系统(GPS)最初源于海军卫星系统,因空军需求不同,国防部协调制定完整方案,耗时数十年、耗资80亿美元(含通胀),长期限用于军事,2000年才停止降低民用精度,若靠民间力量,其问世时间难以想象。
锂电池技术早期因金属锂不稳定发展受阻,美国陆军持续15年资助研发并作为唯一买家,将其应用于夜视设备。但90年代美国消费电子厂商忽视电池研发,错失机遇,让日本企业抢占市场。此外,PC笔记本与互联网的发展,也离不开军方对NERAC、随机存储器的资助,以及Sage防空系统(60年代初投入100亿美元)的技术支撑,正是这些基础投入,才有了民用电子消费品的繁荣。
既然美国常以国家资本推动产业创新,且挪威主权基金、新加坡淡马锡等都有政府投资产业的成熟经验,为何美国政府此前不愿直接持股,反而选择补贴、救助等方式?
首先是“没必要”。美国资本市场发达,风投行业自90年代爆发,“硅谷模式”成熟,养老金可进入风投,形成“融资—风投—IPO退出”完整链条,企业融资通畅。同时,政府手握大量合同,军工科技公司依赖国防部、NASA获取资金,已为企业“托底”,将风险转嫁给联邦财政,把成长留给企业,
这是美国长期政治文化特色——以最大买家身份保障企业盈利与创新。更关键的是,财政部无需靠投资企业获利,发行国债是其高效安全的融资方式,美债作为全球核心安全资产,有稳定买家,再加上美联储调控美元流通,资金获取便捷。
其次是“不敢”。美国对政府持股存在深层厌恶与恐惧,源于冷战政治文化遗产——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冷战时期,为与苏联划清意识形态界限,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被描绘成低效、腐败的象征。数十年宣传教育让美国社会形成本能认知:政府持股等同于走向社会主义。
在“企业自由竞争”的共识下,“干预”定义模糊,只要不碰“持股”红线,政府行为均可被包装成“不干预”。例如,《芯片与科学法案》数千亿美元拨款被称“市场友好”,2008年企业救助被描述为“拯救市场”,政府作为最大买家支持企业,也被纳入“自由市场”范畴。
但一旦跨过“持股”红线,无论比例高低、目的如何,都会被视为对企业所有权的干预,触碰“高压线”,动摇“自由市场神话”。
特朗普政府收购英特尔股份,被认为“动摇国本”,并非因政府提供资金,而是打破了长期叙事“默契”。过去,美国政治人物提供资源帮助企业开拓全球市场,企业支持党派选举,形成利益共生,即便存在矛盾(如民主党推动产业政策却指责马斯克获政府支持),也未动摇整体叙事。
但特朗普的“拨转股”操作,挑战了“胜利叙事”,触碰意识形态红线,被贴上“反动”标签。不过从美国产业政策与政治生态演变规律看,未来几年这一政策或出现反转,回归传统轨道。
这场争议不仅是一次政策尝试,更折射出美国产业政策背后历史逻辑、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博弈,其后续发展将持续影响美国高科技产业与整体经济格局。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