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议事站里的三把“金钥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9:35 2

摘要:警民议事站是勐董边境派出所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中创新组建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它不像传统调解室的冷峻刻板,更似一扇“心门”,让群众愿意走进来、敞开心扉。在警民议事站里,该所创新总结出三把“金钥匙”工作法,以“共情、合力、预防”这三把钥匙,让家长里短的摩擦消

“心有疙瘩别犯难,警民议事站里找答案。”前不久,辖区芒摆村的警民议事站里,快速化解了一起因农田种植物引发的邻里纠纷。

警民议事站是勐董边境派出所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中创新组建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它不像传统调解室的冷峻刻板,更似一扇“心门”,让群众愿意走进来、敞开心扉。在警民议事站里,该所创新总结出三把“金钥匙”工作法,以“共情、合力、预防”这三把钥匙,让家长里短的摩擦消弭于萌芽,让积怨多年的矛盾化于无形。

第一把钥匙:用“共情”敲开紧闭的心门

群众心里的疙瘩,往往不是道理没讲通,而是卡在“没人懂我”的委屈里。警民议事站的第一把钥匙,就是“共情”——不说官话、不讲套话,用群众的语言唠家常,让矛盾双方觉得“他懂我”。

有多年矛盾纠纷调解经验的民警分享,辖区一位大妈因邻里纠纷多次被村民反映到警民议事站,起初她语气激动、言辞尖锐,民警没有急于辩解或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静静听大妈倾诉完心声,适时递上一杯水说:“大妈,您心里肯定憋了不少气,换作是我,我也会不舒服。”

简单的一句话,让大妈的情绪渐渐平复,后续的调解自然也顺利了许多。民警谈到:“耐心倾听不是‘被动应付’,而是用真诚的态度告诉群众,你的感受我懂,你的处境我能体谅,很多时候,群众需要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情绪的宣泄。”

这样的“共情调解”,在警民议事站每天都会上演。佤族辅警夫妻陈明和田为燕用佤语跟村寨里的族老讲“调解的规矩”,民警龙佳扎西用“算账法”跟商户算“吵架影响生意的账”,快速化解因广告牌面积引发的口角之争,甚至有时搬个小板凳坐在田埂上,听矛盾双方把“十年前的陈芝麻”倒个痛快,他用实际行动教会新警,化解矛盾纠纷要先当“倾听者”,再做“解铃人”。

第二把钥匙:聚“合力”解开缠绕的死结

边境村寨的矛盾,往往牵连着宗族、习俗、土地等千头万绪,靠“单打独斗”很难见效。警民议事站的第二把钥匙,是“合力”——把老支书、村族老、律师等“多元智囊”聚到一起,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知根知底的人说透根源。

“真没想到,十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辖区永和社区三户村民的土地纠纷,是镇上出了名的“死结”,从2015年吵到2025年,镇里各部门调解了十余次都没成功。

今年5月,警民议事站牵头,联合镇综治办、司法所、县自然资源局、林草局、村社区等,组成了个“解结专班”,民警多次与田某、李某和陈某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联合村社区、司法所工作人员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现场测量,实地走访多位当年参与土地分配的村族老、老村民,反复核对、细致分析,确定争议土地的准确界限。

最后在警民议事站里,民警联合各部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邻里情谊讲到法律法规,从长远发展谈到和谐稳定,经过近6个多小时的努力,当三家人看到新划的边界公平合理,又留出了共用的灌溉渠,僵持十年的三家人终于在调解书上按了红手印。

在勐董辖区像这样的“合力网”越织越密,“车轮警务”社区团队的“三车三员”(出租车+网约车+客运班车,快递员+外卖员+配送员)力量成了“流动信息员”,发现街头巷尾有纠纷苗头就第一时间报信;与云南通恒(沧源)律师事务所成立的“律师驻所服务站”每月驻所两天,把晦涩难懂的“法条”变成好听易懂的“咱该咋做”。今年来,靠“众人拾柴”化解的矛盾纠纷有21起,没有一起反复。

第三把钥匙:早“预防”掐灭矛盾的苗头

民警们还发现,很多矛盾闹大了,不是因为事儿难办,而是因为矛盾萌发时没人管。警民议事站的第三把钥匙,是“预防”——把功夫下在平时,像春风化雨一样,让“小摩擦”没机会变成“大疙瘩”。

每月月底,警民议事站就开“板凳会”,村民搬着小马扎来听民警“唠嗑”,民警讲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前阵子谁家牛羊跑进田地里吃了稻苗,双方吵架,后来咋和好的”“邻居借农具要及时还,不然容易生嫌隙”等等。

街上的车轮巡防员快递小哥送件时,见俩商户因为广告牌位置拌嘴,顺手劝一句“各让五公分,生意都兴隆”;出租车师傅送客时,听夫妻俩感情不和吵架要闹离婚,转头就给警民议事站打电话,民警第二天入户走访就与二人促膝交谈,通过唠家常的方式问清事由根源,及时疏通於堵。

抵边村寨的四支“边境守卫义警队”由边境警务室民辅警、护边员、联防队员、村组干部以及治安志愿者等组成。在4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身兼多职,是摸清辖区矛盾纠纷的“前沿哨兵”,他们熟悉社情、村情、地情、人情,对辖区村寨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

辖区刀董村的陈支书是首批义警队员之一,他凭借对民情的熟悉,在村民纠纷初起时就及时介入调解,今年7月上旬,辖区两户村民翻建房屋因宅基地界限问题争执不下,气氛紧张,陈支书听闻后,迅速赶往现场,用佤语耐心劝导双方,协同“睦域”义警队员一边用六尺巷的故事说情,一边用宅基地的法律说理,经过一番努力,双方重新丈量了边界,最后,一方主动将院墙后移了5寸,两人握手言和。

像这样的“微矛盾”“小摩擦”,在辖区义警队的共同努力下,都能在各村寨就地化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边境治理目标。今年来,这些“前沿哨兵”提前发现并化解的潜在矛盾有48起,相当于给矛盾打了“预防针”。

勐董边境派出所警民议事站里的这三把“金钥匙”工作法,有民警用“共情”焐热的心,有警民“合力”拧成的绳,更有“预防”播下的和谐种子,这一把把钥匙打开的不只是一个个矛盾心结,更是辖区群众对平安和民警的信任。

来源:临沧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