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氧已低至70%!新华社记者继续挺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05:01 1

摘要:31年前的春节前夕,索南达杰在与藏羚羊盗猎分子的激战中,倒在了这片土地上。2025年春节前后,新华社青海分社开展了以“寻找索南达杰”为主题的可可西里“新春走基层”报道。报道团队穿越可可西里,抵达无人区最深处、海拔6860米的青海最高峰布喀达坂峰脚下,在太阳湖追

血氧已低至70%,新华社记者继续挺进生命禁区

31年前的春节前夕,索南达杰在与藏羚羊盗猎分子的激战中,倒在了这片土地上。2025年春节前后,新华社青海分社开展了以“寻找索南达杰”为主题的可可西里“新春走基层”报道。报道团队穿越可可西里,抵达无人区最深处、海拔6860米的青海最高峰布喀达坂峰脚下,在太阳湖追寻可可西里的精神象征——索南达杰。

在索南达杰英勇事迹的感召下,30年来,三代可可西里巡山队员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用生命诠释着“忠于事业、忘我奉献、勇于牺牲、永远坚守”的可可西里精神。报道团队也在生命极限挑战中,接过新华社一代代深入可可西里记者的旗帜,让无人区持续成为精神高地与新闻富矿。

一、“新春走基层”挺进“生命禁区”

巡山队的车队在冰天雪地中巡护。新华社发

可可西里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我国四大无人区之一,也是青藏高原腹地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动物天堂、人间净土。

“新春走基层”是中国新闻界的一项重要传统,旨在让新闻记者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我们为何会选择这片荒无人烟的“全世界最伟大的荒野”进行走基层报道呢?

1994年1月18日,在可可西里深处的太阳湖,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与18个持枪偷猎者对峙,最终牺牲。人们发现他时,他匍匐在地,右手持枪,左手拉枪栓,怒目圆睁,已被风雪塑成一尊冰雕……他牺牲后,骨灰被撒在了太阳湖。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一代代巡山队员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守护着这片人类共同的珍贵自然遗产。

30年,对于数亿年前因造山运动逐步隆起形成的可可西里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在这一瞬间,生活在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可可西里从曾经大地淌血、动物悲鸣之地,恢复成为“人类最后的净土”。因此,报道30年来可可西里在一代代巡山队员坚守下发生的巨变,意义重大。

不过,采访难度超乎想象。2024年1月,在索南达杰牺牲30周年时,新华社曾组织记者深入可可西里采访。由于冬季的可可西里极度缺氧,记者血氧低至60%,报道团队因生命危险,未能抵达目的地太阳湖,抱憾而归。

2024年底,索南达杰的侄子普措才仁打来电话,称他们计划重新修葺太阳湖畔的索南达杰烈士墓碑,防止其被上涨的湖水毁坏。同时,还想在太阳湖畔展开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赠送给巡山队员的国旗,以此告慰英烈。

在做好充分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青海分社决定派出由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辑史卫燕,记者王金金、杜笑微和驾驶员刘海斌组成的报道团队,挺进“无人区中的无人区”——可可西里腹地的布喀达坂峰、太阳湖区域进行采访。此次报道,既是对英雄事迹的缅怀,也是为展现巡山队员为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以及保护成果的来之不易。

二、无人区践行“四力” 要过多重难关

报道小组跟随巡山队员爬冰卧雪、同吃同住,这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职业精神的考验。大家深信,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实再现巡山队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使报道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回顾报道历程,我们总结出在无人区践行“四力”至少要过“五关”:

一是缺氧关。

可可西里平均氧气含量约为平原地区的45%,冬季甚至可降至30%。所以,进入可可西里后,血氧饱和度会明显下降。报道团队抵达布喀达坂峰时,平均血氧仅70%。在平原地区,血氧低于90% 就已十分危险,需就医治疗。事实上,并非只有记者血氧低,常年在此巡护的队员们也是如此。他们表示,必须常年服用多种止痛药、胃药等,如缓解心绞痛的丹参滴丸,即便大量服用内含冰片的丹参滴丸会损伤身体,但每个队员每次巡山都需要服用一整盒。

二是寒冷关。

冬季可可西里温度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给报道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一位记者因心急未戴手套,在拍摄视频的短短两分钟内,手就直接冻僵,一根手指冻伤。夜晚睡在车里,全身裹着厚厚的睡袋,为保持呼吸,只有脸部裸露在外。第二天早上,眉毛、眼睫毛上全是冰,冰雪化成的“眼泪”流淌不止。

三是厕所关。

除几处固定保护站点外,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厕所。因此,如何解决上厕所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根据野外实际情况,男女分别寻找不同地点,使用后的卫生用品需带走,不能留下任何垃圾。遇到赶夜路,上厕所就可能有风险。

四是陷车关。

可可西里的土地为冻土,一到夏季,表层冻土融化后就变成泥地沼泽,陷车概率很高。在无人区,车比人重要,车没了,人也难以保命,所以陷车是极为危险的事。2023年夏天,新华社记者在可可西里采访时就遭遇了陷车。巡山队员松森郎宝告诉记者,2016年他和5名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腹地执行巡护任务时也遭遇陷车,前后三批救援队相继前来救援。40天后,25名巡山队员才一起走出无人区,所有人相拥而泣,最终有3辆巡山车被留在了无人区的烂泥中。

五是意外关。

可可西里冬季氧气含量和温度极低,导致车辆等性能下降、磨损加剧,加之区域广袤,一个小小的意外就可能危及生命。在此次报道中,记者车辆的发电机损坏,照明和取暖都无法进行。若单独被抛在荒野,很可能因低温缺氧危及生命。幸好有巡山队员不离不弃的帮助,才成功开出可可西里。

三、将无人区打造成新闻富矿

亘古荒野的可可西里,见证了新华社记者对新闻理想的不懈追求。1973年,新华社记者报道地质人员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调查。此后,可可西里作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旗帜,保护力度不断升级,保护效果持续提升,“人类最后的净土”的沧桑巨变都铭刻在新华社的稿件中。

1990年,新华社记者跟随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无人区采访写稿长达100天;1994年,年仅40岁的索南达杰为保护可可西里牺牲,新华社记者以长篇通讯《血洒太阳湖》,见证了一颗为中国环保事业跳动的高原赤子心;2005年,可可西里珍稀物种藏羚羊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宣布当晚,新华社播发稿件《为你欢呼,跃进五环门的高原精灵——藏羚羊》,向世界宣传世界屋脊这一精神象征……

2025年1月14日,新华社报道团队在太阳湖附近合影。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近年来,新华社青海分社加强了对可可西里的全媒报道,全力打造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生态IP,“藏羚羊迁徙产仔季慢直播”“可可西里藏羚羊幼儿园”等多个浏览量过亿的新媒体产品引发网络热议,《可可西里巡山日记》以记者视角讲述可可西里生态保护故事。

报道团队忍受高寒缺氧、烈日暴晒,连续两年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可可西里五道梁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完成藏羚羊迁徙产仔季中、英文现场直播,向世界展示高原生物多样性之美,引发海内外强烈反响。

此次“新春走基层”报道中,在忍受着极寒缺氧完成报道任务后,当远远看到青藏公路上的车灯,大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来到可可西里是为了寻访英雄的足迹;离开可可西里,大家懂得:英雄守护自然,是在替人类进行救赎。荒原复归宁静,我们有幸见证。

作者:史卫燕 王金金 杜笑微

来源:福建妇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