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旅——终于来到乾陵脚下(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07:00 1

摘要:得到消息的国家考古队,第一时间进驻到梁山。经过保护性挖掘,考古工作者吃惊地发现,这里居然是乾陵的入口。

文|高宝宝

话说,1958年的一天,陕西关中地区在乾县修公路需要石头,于是就派了3名工人去梁山炸取石料。

三人来到梁山北峰的半山腰,点燃了炸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炸出了一根带有花纹的石条。

得到消息的国家考古队,第一时间进驻到梁山。经过保护性挖掘,考古工作者吃惊地发现,这里居然是乾陵的入口。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立刻上报周恩来总理,要求对乾陵进行挖掘。

唐高宗生前非常喜爱书画,他临终前要求把他喜爱的书画作品都作为陪葬,那么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就极有可能在乾陵中。

同样作为书画爱好者,郭沫若非常希望能通过对乾陵的挖掘证明这一点。

但1956年郭沫若开挖明定陵时,由于技术条件的不足,致使很多宝贵的文物出土以后立刻腐坏而化为灰烬,成为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遗憾。

这让周恩来总理意识到,挖掘帝陵不是彼时能做的事情,也不是彼时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周总理拒绝了郭沫若挖掘乾陵的申请报告。同时指出“帝王陵墓,如未盗掘,一概不挖”。

经过紧张的勘测考古队发现,乾陵的墓道呈斜坡状,当初在将帝王的灵柩以及随葬品送进地宫后,又用4000多块长方形的石条,顺着山坡一层层整齐地排列,将缺失的山体填埋上。

这些长方形的石条上,每一条都凿有燕尾形凹槽,为了将其固定,用燕尾铁栓板镶嵌在里面。最后,再把铁水浇灌进石条与石条之间的缝隙里,使之固若金汤。

那么,乾陵地宫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地宫的空间大小。

根据梁山西边散落的碎石估算,乾陵地宫的空间大约在5000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空间灌水,足足可以灌进5000吨,可想而知乾陵地宫的空间有多大。

如果陪葬品的体积占总空间的1/10,那么重量也能达到500—800吨。所以传说中的“乾陵地宫有500吨宝物”,并不是空穴来风。

再来看看地宫的结构。

据勘测,地宫通道的长度为120米,宽度为4米,深入山体达30米。参考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的规格,乾陵地道的两边一定会有精美的、体现着唐朝万国朝圣一片繁荣景象的彩色壁画。

乾陵的墓室分为前室、中室、后室三部分,两边还有很多侧室,用来放置各种陪葬品。按照惯例,这些陪葬品可能会有精美的丝织品、皇家生活用品、音乐器物、皇帝玉玺、金银器物等等。

除此之外,一定还会有唐高宗最喜爱的文玩和字画。

法门寺的地宫中曾出土了一件武则天的绣裙,这件绣裙采用了“蹙金绣工艺”。所谓“蹙金绣”,就是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丝盘成的纹饰,这是古代工艺最高的一种衣物织法。

这件绣裙出土的时候仍然金光闪闪,它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件武则天生前的衣物。

很难想象,乾陵地宫中还会有怎样精美、无价的武则天生前使用和佩戴过的华服和金银饰品。

在地宫的最里面,就是放置李治和武则天陵寝的地方。据推测,左边李治的石棺中,应该就放着他生前最喜欢的《兰亭序》。

据说阎立本曾经为武则天画过一幅自画像,深受武则天的喜爱,因此1000多年来,这幅画像很有可能就在右边武则天的石棺中,陪伴着它的主人。

因此,如果有朝一日乾陵能被打开,那么武则天的真容也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了。

乾陵仅仅是一座帝王墓吗?它的意义何在?

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驾崩于洛水河畔的上阳宫。临终前,她宣布遗制,内容为: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成令复业。

主要意思是:归属李唐皇家太庙,归葬乾陵,取消自己皇帝的称号。

显然,武则天这个遗制是符合她儿子唐中宗的意志的。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纠纷。12月,忽然有人上疏提出反对意见,这个人便是门下省的给事严善思。

严善思认为“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意思是唐高宗早已入葬,凿开乾陵将武则天葬入,势必要惊动唐高宗的亡灵,是以卑动尊,不合适。

他还指出,乾陵修建完毕之后,唐朝便国难频频发生,如果再折腾的话,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灾难。

他认为,在乾陵附近另外选择一个地方安葬武则天比较合适。

严善思的奏报逻辑清晰,立场鲜明,完全是从国家立场出发,急皇帝之所急。更重要的是,他这种想法在朝廷中并不是孤立的。

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则是支持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代表人物。他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自己权力的延续。

于是,唐中宗便请百官详议。

史书没有记载详议的具体情形,但可想而知的是,百官的各抒己见让这位皇帝更加难以抉择。

最后,他决定遵从母亲的遗愿,将父母合葬。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不想让自己陷入不孝的泥沼。二是希望武周与李唐的对立,通过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彻底终结于乾陵,这也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乾陵。

参观乾陵那天,漫天的烟雨。

走过长长的神道,我来到梁山脚下。远远地,就看见那个“参观者禁止前行”的牌子,立在前方通向梁山的小路上。

驱车两个多小时,不能亲眼看看墓道口那条带有花纹的石条,遗憾是有的,但人生的遗憾又何止这一个?这样一想,便不再觉得遗憾了。

远处的梁山,静静地矗立在烟雨中。梁山脚下的我,在烟雨中久久的站立,潸然泪下。

我的眼泪,随着21世纪的烟雨,飘落进华夏文明的星河里,将敦煌藏金洞中经卷上早已干涸的墨迹重新晕开,与苏轼在赤壁江头打湿青山的月色,与稼轩醉里挑灯看到的剑影,与李商隐秋池夜雨涨起的烛泪,汇成了一条血脉的长河。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陆放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千年回响,看见了王右军写罢《兰亭集序》时那掷笔长叹的余音,看见了范仲淹岳阳楼头吞吐出的浩浩汤汤。

那一刻,在我泛着泪光的眼眸里,那些与神州大地阔别已久的古人,又重新有了呼吸。

敦煌飞天的飘带,其实从未真正断裂。曾侯乙编钟上错金的云雷纹,一直都光亮如新。而万里长城上的烽火,也从未熄灭过。

这就是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它们是废墟上盛开的花朵,它们是灰烬里重燃的璀璨,它们是在泪水中永不倒塌的倔强。

此生无悔,入华夏。

你呢?

作者简介:

15岁写小说,

38岁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经验。

她一手把女儿培养成香港大学一级荣誉学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毕业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达50万。

宝宝姐的亲子教育文章,温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儿的路上豁然开朗,少走弯路。

(ID:gaobaobao-522)。

来源:遇见宝宝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