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上班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1 00:18 1

摘要:凌晨三点,长安城寒风刺骨,白居易裹紧官袍,在漆黑的街巷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这位日后名垂青史的大诗人,此刻正为房租发愁——他租住在长安郊外的渭南,每日需摸黑步行两小时赴朝会,稍有迟延便要面临杖刑。这般“披星戴月”的日常,正是古代“体制内打工人”的生存缩影。

古代“打工人”实录:凌晨摸黑上朝,迟到挨板子,退休靠收租

凌晨三点,长安城寒风刺骨,白居易裹紧官袍,在漆黑的街巷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这位日后名垂青史的大诗人,此刻正为房租发愁——他租住在长安郊外的渭南,每日需摸黑步行两小时赴朝会,稍有迟延便要面临杖刑。这般“披星戴月”的日常,正是古代“体制内打工人”的生存缩影。

一、古代“996”:鸡鸣打卡,星夜加班

周朝官员的闹钟是公鸡打鸣,《诗经》记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官员需在日出前完成列队。明朝将这套制度推向极致,规定“666工作制”:每日卯时(5-7点)画卯签到,酉时(17-19点)画酉签退,每周工作6天,全年仅元旦、冬至等极少数假日,堪称古代版“996”。

严苛考勤催生黑色幽默:魏忠贤掌权时,一名官员因怕迟到在紫禁城狂奔,竟失足坠河身亡。唐朝《唐律疏议》规定,缺勤一天打20板,满35天判刑一年。元初画家赵孟頫任兵部郎中时,就因迟到险些挨板子。

二、休假与退休:特权阶层的定制福利

汉朝首创“做五休一”的休沐制,官员每五天可回家洗头沐浴、陪伴家人。宋朝堪称古代假期天花板,春节、冬至各放7天,全年法定假日达68天,甚至因皇帝偶得“天书”临时增设5天“天庆节”。但底层工匠与奴婢全年无休,清朝婢女“音”每日仅睡3小时,17岁便劳累而亡。

退休更是奢侈品。70岁致仕(退休)是常态,但三品以上高官可延迟退休,清朝总督退休可领全薪,普通官员仅半薪,更多人依靠任期内购置的田产收租养老。明武宗时期,官员何瑭因不满宦官专权,以“病退”为名归隐,待权宦倒台后复出,上演古代版“职场避险术”。

三、从田埂到朝堂:全民“打工”图谱

真正的“天选打工人”是占人口90%的农民,他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时钟,宋代发明的“田漏”将耕作精度提升至时辰级。明朝工匠群体崛起,景德镇瓷工、石门镇油工按日结薪,苏州清晨的玄妙观前,数百纺织工等待机户雇佣,形成早期劳务市场。

当现代人抱怨通勤之苦时,不妨想想白居易“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的困顿;当吐槽KPI压力时,亦可共鸣欧阳修“泥深雨急马行迟”的狼狈。千年时空流转,“打工人”的汗水始终浇灌着文明进程——这份跨越古今的坚韧,或许才是最动人的职场基因。

来源:四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