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口品牌里,目前单说在“堆料”程度上最夸张的,依然还是AAW,而且时隔多年他们再次更新全系产品线后,看到他们的配置与定价时——单边18单元,售价1.3万元不到,我会感觉那个熟悉的AAW回来了,但又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在于,他们对设计、外观、声音层面都体现
进口品牌里,目前单说在“堆料”程度上最夸张的,依然还是AAW,而且时隔多年他们再次更新全系产品线后,看到他们的配置与定价时——单边18单元,售价1.3万元不到,我会感觉那个熟悉的AAW回来了,但又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在于,他们对设计、外观、声音层面都体现出了更多的“打磨”,大概是他们也知道现在单纯的在内部配置上堆料早就不是什么能左右市场的行为,所以从外观的辨识度再到调音本身的“内功”,AAW都给我呈现出了他们品牌本身也在做版本迭代的感觉。
开箱环节,首先我要夸一下AAW在包装内这个对腔体的固定方式,是一个两层的嵌套,卡住耳塞腔体的海绵与包装内的海绵是分离的,既保证了腔体在包装内的一个牢固性,在拆除的时候也非常方便,把这个部分的圆形海绵直接取下来即可。这就让我想起了我最近开箱的另一副耳塞,从背面怼腔体出来的时候费了老鼻子劲了,我相信正在看这段文字的用户总有人会有和我一样的经历与心声。这个圆形的收纳盒算是老朋友了,之前有别的老型号也用过类似的,但AAW并没有纯纯的掏库存出来偷懒,有全新定制的金属铭牌、更漂亮的漆面、以及改善了之前的密封胶圈容易脱落的问题,开合的时候不需要螺旋或者卡扣,而是有一个适度的阻尼感,直接压上或者垂直拔开即可。
这个来自Null Audio的线材为单晶铜材料,接插件做的很漂亮,尤其是分线器的部分工艺还挺复杂的,不过我查阅了一下Null Audio的一些外网资料,他们大部分的线材是以其貌不扬的黑色编织线外观为主,看来AAW为了让标配线看的更美观,还是亲自为它做了不少设计和工艺上的优化的。详情中提到的这根EPSILON,我在孟加拉国的一家电商平台上查到的售价差不多折合人民币为900元左右,但远不如莫卡兰标配的这根漂亮,经过凯文哥确认,这根线的用料比EPSILON更好,售价大概在人民币1500元左右。
抛开海绵套不谈,包装内附赠了一套灰绿色的硅胶套和一套SpinFit的硅胶套,SpinFit的会更柔软一些,二者的声音风格有所不同,SpinFit的声音会更加干净、中频混响更少,整体上盘的明亮度要高很多,但比较反差的地方在于反而是SpinFit套的下潜更深、极低频细节更好,而灰色套的低频氛围更浓、在低频基音部分的肉感更好,所以如果你更追求解析力、透明度、以及声音的两端延展,记得选SpinFit套,喜欢声音更浓厚一些的就用默认灰套。本文对声音的主要描述会以灰色套下的为主。
莫卡兰的腔体视觉上是三明治结构,中间有一层CNC金属圈给面板和内侧做连接,这里的处理工艺其实还挺难的,做不好的话很容易开裂,毕竟树脂和金属的材料特性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面板的部分是镶嵌了三种颜色的天然欧泊宝石,我个人觉得比AAW以往公模的Artwork要好看很多,在非光照的条件下面板饱和度会显得有些高,但是当“莫卡兰”的兰花部分受光时的光泽度会让你更聚焦在花体上,从而压暗欧泊宝石部分的色彩,所以这个面板从构思到成品,呈现方式上还是听高级的。
从体积上来看,很难猜到这是一个单边18单元的耳塞产品,因为整体的腔体厚度比当年一圈6铁的ASH甚至还要薄上不少,其中还用上了大尺寸的低频单元与声扬的静电单元,单元的叠放超过3层的布置,对腔体内部的硬件结构设计和组装是个不小的挑战。我虽然并不鼓励厂家堆料,但我之前在写BGVP的时候阐释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堆料是品牌方诚意的一种直观体现,有什么比压缩毛利率或者在同价位尽可能给你更多的物料成本更直观的吗?毕竟是肉眼可见的成本。而且正经HIFI品牌,自然会做好相位一致性、单元的配对、左右耳一致性,和那种拿废料单元做耳机但闷声发大财的骗子品牌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存在。
莫卡兰并不难推,或者说AAW本身也很少做难推的耳机,作为主要以泛流行乐调音为主的品牌而言,他家的东西大部分走的是雅俗共赏的流行人声调调,如果在他们以往的型号里给莫兰卡找个参照的话,它有点像是一个声场更大、器乐更清晰一些的ASH,非常适合欧美流行、ACG的调音,对一些细节的取舍上是有舍有得的。一直以来,AAW的声音呈现从来不会给我一种贪多嚼不烂的感觉,他们的产品往往风格鲜明、调音上很少有顾此失彼的矛盾感,莫兰卡也是一个优缺点分明、很容易让人一下子听懂的东西。
从大体的频段角度来说,莫兰卡是相对均衡的,能量分布和当年的金丝雀比较接近,比翡翠鸟低频要多一些、比ASH下盘要干净些、结像也更清晰,一耳朵下去比较直观的印象在于全频段的密度非常高,也算是多单元动铁的一个典型特性了,海量动铁单元结合后会形成非常高的密实度与解析力表现,但同样会对分频造成极大的考验,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衔接问题并不是指的声学测量上的相位一致性,而是不同频段音色带来的割裂感,这一点我在莫卡兰上没有体会到,它整体的结像形体感都是比较协调的,属于略丰满但不HUFI的类型,人声的口型也比较适中、距离稍近却不显得舔耳,有着比较充沛的横向和Y轴的声场高度,纵向稍扁平一些,在一些现场录制的曲目中有一定的纵深感、但其他常规录音中并不会有中频区域的混响向前铺开的感觉,在听交响的时候会略微缺失一些前后距离感的交代,但是听流行Live、爵士、现代型OST的时候属于充沛、或者说完全够用的类型。
莫卡兰的低频是属于接近爽塞类型的那种,非常注重密度、肉感、打击感,极低频的深度在使用灰色套子时呈现的并不算明显,SF套下会略好一些,但并非那种行程很长、速度感慢、或者加了一些Delay的那种抒情向低频,整体而言是非常为偏节奏感类型的曲目所优化的,包括但不限于JPOP、摇滚、二次元ACG燃曲类,这种迅猛的、力道十足的低频,更侧重的是鼓点砸下来的那道劲儿,而非砸下去以后所以残响、Delay、回弹等间接呈现出的氛围。如果说你喜欢低频的部分更肉乎乎一些、更暖一点,可以尝试用Final的E套或者ET巴洛克这种风格的套子来做互补,而常规状态下的莫卡兰,它的低频其实HIFI性是很高的,但这和它偏流行的风格并不冲突,其实和典型的器乐塞相比还是缺了一些更极限的深度,但在流行里,则是更万金油的存在。
从单听人声的角度来说,莫卡兰倒和ASH那种暖的、厚度极高的、声音气息很绵密的风格并不一样,它的人声会更干净一点、“抒情”的感觉更少一点,气息细节、喉音、唇齿音等等非常丰沛,但并不会很强调这些细节的存在感,呈现得还是相对比较自然,如果是基于类似墨菊GT2这种本身中频比较素的播放器来搭配,莫卡兰的人声称不上有太多的染色,甚至是有一些发“干”,这里的干指的是“润”的一种反义词、而非纯贬义词,耳塞的声音有时候带点干也有自己的风味所在,比如ASH我也认为是一个带点干的塞子,但它很好地突出了人声里的喉音颗粒感、让人声部分变得很有磁性,而因为莫卡兰的人声没有ASH那么暖厚,所以它的这种磁性会带来更好的男女声适配度,比如女生里的A-Lin、Adele,男声里的玉置浩二、陈奕迅、Akon,他们嗓音里的磁芯、高音区的金属芯质感可以被莫卡兰呈现的非常细腻有层次,反而是用过于柔润的塞子听这类声线会显得有一些太软乎、抹灭辨识度。有得有失的地方在于,一些本身很油润、以及偏醇厚类的嗓音在莫卡兰的演绎下就会不那么突出,比如听谭咏麟、蔡琴,我觉得就不如前面几个例子来的那么毒。
其实年初在香港听到一系列的工程机的时候,我对AAW还是比较担心的。在新加坡地区的品牌里,有两位老板我个人非常欣赏,他们特别会调产品、方案的点子也多,一个是Jomo的老板周师傅,一个就是AAW的凯文哥,他俩都对便携HIFI市场的用户认知有一些轻微的脱节,导致工程样机阶段的槽点非常多,AAW的缺陷甚至会更严重一些,但我基本上稍稍提两嘴,凯文哥一下子就通了一样,当初工程机那种过分夸张的极高频亮度、以及人声紧绷的金属感,在最终版本里完全消失殆尽、但是保留了高频的一丝不抢戏的静电味,换来了更有感情的人声以及更平顺的能量感。在一万出头的这个价位上,莫卡兰的杀伤力相当大,它的声音硬素质完全是可以在两万内站稳脚跟的程度,调音也比他们以往的旗舰在流行方面更有建树,不仅单拎出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耳塞型号,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AAW自身的一次品牌升级。
来源:李凌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