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实干,换认可。在新安县的乡村田野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驻村第一书记。盘活贫瘠资源、整顿涣散组织、化解陈年积怨、点亮村民心灯,他们以“脚下沾泥土、心中装百姓”的实际行动,为一个个村庄注入新活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用实干,换认可。在新安县的乡村田野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驻村第一书记。盘活贫瘠资源、整顿涣散组织、化解陈年积怨、点亮村民心灯,他们以“脚下沾泥土、心中装百姓”的实际行动,为一个个村庄注入新活力。
郑恒盘活:石头缝里“种”希望
“背后大山、面前河滩、人均田地七分三。”这句流传在新安县西北深山沟里下村村的老话,道尽了这里的贫瘠。山多地少,壮劳力外出打工谋生。
新安县委办公室驻青要山镇下村村驻村第一书记郑恒来了。看着寂静的村庄和荒芜的坡地,他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七分三’也是地,守着‘金山’(青要山)不能饿肚子。”他暗下决心。
盘活资源,向特色要效益——这是郑恒认准的路。
但路在何方?他选择沉下去调研,走出去学习,带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跑遍周边产业示范点。
△ 郑恒(右)
白天看,晚上议。村委会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反复讨论后共识达成:“靠山吃山,向土地要‘金’。发展特色种植。”项目选定:60亩冬桃落户山坡,4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扎根河滩。
然而,资金、土地流转、技术引进,一道道难关摆在面前。郑恒和村干部们化身“全能选手”。跑项目、筹资金、协调流转、联系种苗、请专家指导,忙得像陀螺。山高路陡,材料运输困难。多方奔走,争取到配套项目:两条总长3公里的产业路破土动工。
汗水浇灌希望。2022年,在驻村帮扶的第二个年头,冬桃迎来了挂果丰收,村集体收入首次达十万元,经过近几年精心妥善管理,冬桃产业持续为村集体造血赋能。一些村民看到家门口也能挣钱,打消外出念头。
“这才刚起步。”站在连片的蔬菜大棚前,郑恒眺望着不远处的青要山,眼中充满憧憬。“我们还要借青要山旅游的东风,把大棚变成采摘园,搞农事体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当老板、做工人,让村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金泽国立规:把涣散的“心”拢起来
今年年初,当新安县委组织部驻五头镇王府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金泽国来到村里,摆在他面前的正是一个戴着“软弱涣散”帽子的典型——频繁换将的村“两委”让工作断了档,人心散了架。
如何破局,成为他驻村的第一道考题。
金泽国把目光投向了村党支部。“支部不强,人心难聚。堡垒得先硬起来。”他的思路清晰而坚定。
第一次党员大会,金泽国没讲大道理。他搬来小马扎,坐到老党员身边。“大爷,您说说,咱村以前咋样?现在为啥这样?”真诚打开了话匣子。
△ 金泽国(中)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制度“活”起来。“三会一课”不再拘泥于会议室。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成了学习的课堂。
讲政策,更讲村里事。组织“端午话传承”、“迎七一忆初心”等活动,唤醒归属感和初心。
光有活动还不够。金泽国深知,核心在管理。他带着村干部,一项项地梳理制度漏洞。几易其稿,制定了《村“两委”干部岗位职责清单》。财务怎么批?公章谁来管?大事怎么议?清单上写得明明白白,责任边界清清楚楚。
规矩立,风气转。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多了,村干部们感觉干事有了方向。村里议定整村道路提升,从提议到决策再到实施,全程公开透明。村民看在眼里:“这回,像那么回事了。”
但金泽国明白,“软弱涣散的根子,说到底是发展滞后,集体经济太弱,服务群众就难落到实处。”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村里现有的产业。“吨包厂要稳订单、扩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樱桃是老产业,得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品牌。”
金泽国盘算着,只有集体经济的“蓄水池”满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强起来,为村民办实事的底气才更足。下一步,他的“产业棋”已在关键处落子。
张振飞解扣:网格里的“硬骨头”
在煤矿塌陷搬迁村江村村,新安县疾控中心留任南李村镇江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振飞是“老资格”,却不敢松懈。最大“心结”是塌陷补偿款多年未完全到位,村民怨气难平。
今年,新安县推行网格化治理。张振飞敏锐地抓住了这把“钥匙”。“网格就是责任田,得精耕细作。”他召集村“两委”一起,将村庄划分成片,每个网格责任到人。
张振飞带头,村干部跟上。他们揣着民情日志,一户户敲门,详细记录。一本厚厚的台账建了起来。张振飞拿着这本“证据”,成了相关部门的“常客”。汇报情况,据理力争,协调沟通。
△ 张振飞(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累计50万元的补偿款被申请下来。当款项分批打到村民账户上时,村里的气氛明显松动了。
刚解决“心结”,又有新情况。河南茂发农业有限公司在江村租用了80多亩地建养殖大棚,与20多户村民签了协议。今年,地租却迟迟未付。村民多次催要无果,矛盾一触即发。
张振飞闻讯,火速行动。亮出“老中青”调解法宝:“老”将出马,请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老党员,攻心为上。“中”坚稳控,村“两委”里经验丰富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分片包户。“青”年跑腿,村里的青年后备干部负责在村民、公司、村委会之间传递信息,协助整理材料,提高沟通效率。
经过几轮艰苦的“拉锯战”。最终,茂发公司承诺:克服困难,分批支付拖欠的地租。消息传开,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多亏了张书记和村干部,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村民王大姐说。张振飞感慨:“网格就是咱的‘责任田’,群众的疙瘩,再难也得解。啃下这块‘硬骨头’,值了。”
王献斌暖心:一本日记照亮乡亲路
“驻村第一书记不是名头,是沉甸甸的责任。”洛阳市文联驻新安县仓头镇赵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献斌,给自己立下一条铁规:每月走遍全村所有农户。重点户、困难户,每周必访一次。
一本卷边的“民情日记本”从不离身,记满村民的急难愁盼:屋顶漏水、病人缺药、孩子上学路远、发展建议……
“记下来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王献斌常常对着日记本沉思,也针对问题,召集村“两委”开会。把问题摊开,和大家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设定解决时限。他要求:“群众反映的事,必须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在一次次走访中,王献斌摸清了村里的两大“痛点”:路灯年久失修,老人孩子夜行难;道路坑洼,晴天尘飞,雨天泥泞积水。王献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 王献斌(右)
“娘家”市文联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一次次回去汇报情况,争取支持。于是,他成了交通、城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熟面孔”。带着问题清单,带着村民的期盼,申请项目和资金。“路不修,灯不亮,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他言辞恳切。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获批。村民们互相奔走相告,讨论着项目开工后村里的变化,期盼终于有了着落。
王献斌又想着点亮村民的“精神之灯”。他发挥文联优势,协调建成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农业技术、文学名著、儿童读物琳琅满目。农闲时村民有了新去处,袅袅书香浸润山村。
一本民情日记,记录民忧,点亮民心。
驻村观察:
群众的真心认可,源于党员干部动真情、用真心,脚踏实地干实事。在新安县,郑恒、金泽国、张振飞、王献斌等驻村第一书记,他们从机关沉到田间,褪去书卷气,沾满泥土香,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用真心凝聚力量。
新安县现有驻村第一书记107名,为持续激发这支队伍的活力,该县正积极创新,探索建立驻村第一书记片区化协作机制,打破地域限制,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他们从“单兵突击”向“兵团作战”转变,让力量拧成一股绳,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组织动能。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