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9日至21日,一场由澳洲总理 Anthony Albanese 与财政部长 Jim Chalmers 联合主持的经济圆桌会议在堪培拉国会大厦举行,汇聚23位政商各界领袖,议题直指澳大利亚未来的经济结构重塑、税收体系改革与财政可持续性。
8月19日至21日,一场由澳洲总理 Anthony Albanese 与财政部长 Jim Chalmers 联合主持的经济圆桌会议在堪培拉国会大厦举行,汇聚23位政商各界领袖,议题直指澳大利亚未来的经济结构重塑、税收体系改革与财政可持续性。
这场被视为“为未来10至20年经济发展定调”的闭门会议,虽未形成立法结果,但释放出的信号足以引发市场与投资者高度关注。以下是对本次会议重点议题的解读。
虽然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澳大利亚债务水平仍属温和,但财政的可持续性正受到越来越多质疑。过去30年,澳洲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核心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下滑。
根据最新数据,2022–2025年间,尽管人口增长强劲(+2.2%),劳动生产率却出现负增长(-1.2%),导致人均GDP实际下降(-0.7%)。这一趋势凸显了政府推动结构性改革与税制重构的迫切性。
与此同时,高通胀侵蚀了居民购买力,年轻人购房压力飙升。在税收结构方面,普通工薪阶层也承担了过重负担。2023–24财年,澳洲各级政府税收总额达8017亿澳元,占GDP的30%。其中2022–23财年,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的 51.6%,这意味着:打工人正在撑起澳洲财政的“半壁江山”。
而与此相对,一部分拥有多套房产或高额养老金资产的高净值群体,却享受着大量税务减免与优惠政策,税收结构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
这种不平衡的税收安排正在加剧代际不公。一方面,年轻人收入稍有提升便快速落入高边际税率区间;另一方面,2022–23财年,仅有16%的70岁以上人群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在1990年代,这一比例曾高达30%。与此同时,退休人群享有超过500亿澳元的养老金税收优惠。
在房地产领域,不公问题更为明显,年轻人买不起房的问题愈发严重。现行“负扣税”政策(Negative Gearing)允许房产投资者将投资资产的相关支出(如贷款利息、维修费等)抵扣应税收入,并享受资本利得税折扣。这一制度变相鼓励炒房行为,推高房价,对首次置业的年轻人极不友好。
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是税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会议期间,麦格理集团CEO指出:当前税收与绩效体系过于偏向短期回报,企业与养老金投资者缺乏长期投资动力,不利于科技创新、清洁能源、基础住房等领域的发展。
而澳大利亚社会服务委员会则强调,从公平角度看,目前的税收结构对高资产人群过度友好,许多税务优惠被高养老金账户持有者、投资房买家等集中享有,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平衡。呼吁税负重新分配、提高高资产人群的税收责任,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博满集团首席投资官魏睿昊提出四大税改建议:
1. 减免个人与企业所得税
应从减轻普通工薪阶层的税负入手,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以提升消费能力、缓解代际不满情绪。与此同时,企业所得税的合理减免也有助于鼓励投资、提高就业,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2. 扩大GST覆盖,构建稳定税基
相比于经济周期敏感性极高的所得税,GST(商品及服务税)缴纳额度与消费水平直接挂钩,波动性更低,公平性更强。适度扩大GST税基或调整税率,可为联邦政府建立更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减少对劳动与企业的过度依赖。虽然短期会带来通胀压力,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影响往往可控且逐渐减弱。
3. 推行土地税替代印花税
目前,包括维州在内的多个州政府已开始试点将一次性印花税转换为年度土地税(Property Tax)。这不仅可降低首次置业门槛,尤其对短期持有房产者更为有利。更关键的是,印花税收入随楼市交易量大幅波动,经济低迷时州府筹资更难,而土地税以房产价值为税基,更稳定,有助于平滑地方财政收入、增强韧性。
4. 探讨遗产税,推动代际公平
尽管遗产税在华人社区争议较大,但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减少财富代际集中角度来看,设计合理、豁免明确的遗产税将有助于资源再分配、缓解贫富差距。
这场为期三天的闭门会议虽未直接推动立法落地,但已明确释放出关键信号:澳大利亚的税收体系正站在历史性重构的起点。无论改革着眼于效率还是公平,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且包容的增长”。
对普通居民而言,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缴了多少税”,而是——谁在纳税?税收流向了谁?优惠政策究竟惠及了哪些人?
税收不仅是财政工具,更体现着国家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社会是在朝“机会平等”迈进,还是在滑向“阶层固化”。而这场可能深远影响未来十年乃至一代人的结构性改革,现在才刚刚拉开序幕。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为Shutterstock,Inc.授权澳财网使用,请勿单独转载图片。本文中的分析,观点或其他资讯均为市场评述/一般信息,不构成交易建议,仅供参考。任何前瞻性陈述并非对未来业绩的保证或陈述,切勿过分依赖。在进行任何投资时,请基于个人投资目的、财务状况或个人需求考虑本文所含信息的适用性,谨慎决策,风险自担。
来源:澳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