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读书三年多,我真的很感谢这些年读过的那些书,它让我看到自己的鲁莽无知和意气用事,让我学会如何稳定自己的情绪,也让我变得从容自洽。
坚持读书三年多,我真的很感谢这些年读过的那些书,它让我看到自己的鲁莽无知和意气用事,让我学会如何稳定自己的情绪,也让我变得从容自洽。
经常有人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蒙田随笔集》书里写道:“我之所以读书,并非为了博学多识,能言善辩,仅仅是为了使自己更聪明一些。”
读书于我而言,它真的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让我找到人生方向,让我窥见自己。
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理解自己的痛苦,你会发现用书籍构建起来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去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人生刁难。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生万物》这部热播剧,剧中的绣绣在大婚当天被马子绑走,因为父亲迟迟没有用5000大洋去赎她,那一夜间流言四起,她的人生更是有了很大的变故,从小的恋人变成妹夫,还要被全村人指指点点。
那一刻,绣绣的心跌到谷底,她痛恨父亲的冷漠无情,更觉得自己是被父亲抛弃了,一气之下,她答应前来捡便宜封家的上门提亲。
更让人抓狂的是,绣绣不仅不要父亲给的15亩土地陪嫁,还放下狠话,一辈子不再踏入宁家。
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是觉得绣绣很蠢的。何必要意气用事呢?父亲抛弃自己了,为什么连自己也要这样糟践自己呢?
生气归生气,但没必要拿自己的人生去赌气。
而我为何如此感同身受,那是我前几年也差点犯的错误。
当时的我,也想跟家人断绝关系,不再来往,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对我,我自问付出真心待人,那时的落差感,我只想远离他们。
我在挣扎,在犹豫的时候,很感谢书籍,让我拨开云雾,重新理清思路,从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慢慢地,我想通了,仔细想想,如果我脱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我贸然结婚,大概率也不会幸福的。
毕竟这个世界的本质都是价值交换,如果我身后什么关系都没有,婆家人也不会尊重我,又或者说,我的底气都会比别人差一截吧。
再者,在那段时间里,读书也让我看明白很多人和事,曾经我以为过不去的坎,不过是自己太执着,太偏激。
《人生只有一件事》书中有一段话对我影响颇深:“‘感恩之心’其实是生命中最强大的能量,其中包含了谦逊、觉察和智慧,并且和幸福相生相伴。”
一直以来,我自认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对别人的帮助,我会记在心里,时刻想办法去回报。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在“感恩”的浅薄,以至于我与家人的误会之深。
幸亏自己迷途知返,在书里及时看清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察觉到情绪的裹挟。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时的要强不重要,后面的日子舒心才更重要。人生路上荆棘丛生,哪有那么多顺心顺意的,但只要我们懂得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看问题的角度,我不能要求别人都要按照我所期待的方式去行事,一旦别人的行事方式超出期待,我就愤怒或者怨怼。
就像《生万物》中的绣绣,得知父亲没有用5000大洋赎她回家,就去恶意揣度父亲,甚至放狠话从此不进宁家大门。
看到这里的时候,或许有点上帝的视角,又或者读书以后,读懂了很多人性。在我看来,父亲没有救女儿,也是人性所致,而无关父亲的对错。
毕竟父亲的人设,以及他内心的执念就是土地,卖土地就等于要了他的命,换言之,这也是父亲的行事作风。
就像当初我的父母没有供我上大学,我不能就此放下狠话,我不要父母,我以后不赡养父母。
父母有他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我不能以此为借口,就心生恨意。
但如果我不读书,其实我也是恨父母,恨上天的不公,恨别人没有回报同等的善意。
所以,这些年来,我真的很感谢遇见书籍,让我汲取力量,学会去爱自己,学会去归因,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和内心变化,从而活出另一个自己。
黑塞在《悉达多》中写道:“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愿我们都能在读书中学会包容,包容别人,也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来源:清悦的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