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开展实践、服务家乡建设,团安庆市委以“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聚力绘就“筑基”“实践”“长效”三个篇章,让青年学子在实践锻炼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为安庆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正青春 安庆篇
聚青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开展实践、服务家乡建设,团安庆市委以“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聚力绘就“筑基”“实践”“长效”三个篇章,让青年学子在实践锻炼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为安庆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绘就“筑基篇” 夯实育人根基
精准开发实践岗位。围绕安庆产业发展需求和青年成长方向,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动,开发政务实践、企业见习、文化宣传、乡村振兴等四大类共计1034个实践岗位,其中专业技术岗占比达65%。主动与全市63个精品示范村对接,了解其发展需求,为“三下乡”实践活动精准指引方向,实现岗位供给与学子专长的精准匹配。
立体开展宣传动员。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返家乡”“三下乡”等实践调研需求公告,明确报名及实践时间、录取方式。今年暑期,共有156支高校团队、3600余名学子来宜参加实践活动。
全力做好保障服务。积极与用人单位协调,严格落实安全保障与基本补贴,为所有参与者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协同校方教师和专业力量,共同保障实践安全与内容深度,为学子们营造安全、有序、高效的实践环境。
绘就“实践篇” 彰显青春作为
政务实践锤炼本领。组织860名优秀学子进入市县党政机关、乡镇(街道),开展为期1~2个月的沉浸式锻炼,参与办文办会、综合治理、信访接待等重点工作,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这个暑假,在潜山市融媒体中心新闻剪辑的‘战场’,我经历了别样的‘高温’。”提到暑期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学生黄姝垚深有感触,“为了保障新闻时效,我们经常连续七八个小时处理一线素材,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我们的辛苦就是为了让更多‘看不见’的辛苦被‘看见’。每次剪辑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成长和职业理想的锚定。”
乡村振兴展现担当。“风景美得很,故事讲不出,急煞人!”宿松县罗汉山村村民的声声叹息,道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痛点——游客因“无人讲解”而兴致全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团宿松县委积极与徽商职业学院“小红花”志愿实践团队对接。团队成员深入村史馆走访老前辈,将本地故事精心整理并配上拼音提示,编制成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罗汉山村旅游服务普通话手册》。为让村民快速掌握讲解技能,实践团队还开设了“讲解员淬炼班”。一位接受培训的村民感慨道:“以前怕讲不好,现在有手册有培训,心里有底了,游客也更爱听了!”这场青春实践,不仅为罗汉山的红色旅游注入新活力,更在服务乡村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担当与价值。
志愿服务温暖民心。“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放过一山拦”......稚嫩的童声在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文化站里此起彼伏,孩子们的小脸兴奋得通红。讲台上,19岁的大学生王佩玲正带领孩子们玩转“山”字飞花令——这场穿越古今的诗词接力,拉开了公益课堂的夏日序幕。这个暑假,在团宜秀区委的组织下,王佩玲等6名返乡大学生成为孩子们的“夏日引路人”。他们每日精心准备课件,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飞花令的诗词韵律、防溺水的自救口诀、黄梅戏的水袖轻舞、垃圾分类的实践探索......类似的场景,在全市100多个社区同步上演。这也是今年团市委推行的“十大青年民生实事”之一的“爱心暑托班”。通过开班,不仅用知识与陪伴点亮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成为大学生反哺家乡、实践成长的有效平台。
绘就“长效篇” 巩固实践成果
建立情感链接,开展“青春行知乡土情 筑梦助力新时代”2025青年学子家乡行系列活动。市、县两级团委累计组织全国百余所高校近400名青年学子,走进当地红色地标、文化景点和知名企业开展研学活动,加深他们对家乡发展的认知与认同,实现从“实践锻炼”到“情感归属”的有效转变。
健全反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实时收集实习生表现、用人单位评价以及岗位适配度等关键信息,不断增强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实践成效落地生根、产生持久影响。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召开“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会,选树表现优异的集体和个人,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青春行知乡土情 筑梦助力新时代”青年学子家乡行主题活动
北京大学“力行计划”实践团在安庆怀宁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录
实习期间,我深入参与了团市委的新媒体运营以及青年活动的组织工作。在一次次微信公众号推文的策划、编辑与审核过程中,我深切领悟到,政务新媒体绝非仅仅是政策的“传声筒”,更需要运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党政关切”与“青年需求”的“双向故事”。通过组织“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我在“服务青年”的实践里,成功实现了从“学习者”到“践行者”的转变,也真切理解了青年工作的本质在于“用心倾听、用情服务”。
□北京理工大学 肖雨轩
这个暑假,我身着志愿者红马甲,在“爱心暑托班”与一群可爱的孩子邂逅。课堂上,孩子们高高举起小手,踊跃回答问题,好奇的追问声在教室中此起彼伏,我从中感受到一种纯粹且蓬勃的求知渴望。汗水不经意间滑落,但我的内心却被巨大的满足感充盈——原来,传递知识的火种是一份如此幸福的责任。望着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仿佛重新寻回了学习的初心与力量,这小小的课堂,不仅播下了知识的种子,更在我心底留下了奉献的温暖印记。
□南京林业大学 胡 颖
回首“返家乡”社会实践的这段经历,“扬帆计划”里的自我介绍,让一群“实践者”初次相识;科普禁毒知识的讲座,旨在预防不良诱惑;街头宣传时的采访,则是为血浆事业进行推广;在晨风集团的学习,使我对创业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参观博物馆的文化之旅,仿佛让我穿越了宿松的历史长河;模拟救护的培训实操,让我在接过生命接力棒时,真切感受到掌心传来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场实践让我明白,“返家乡”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回归,而是让我们站在青春的坐标点上,重新丈量故土的厚度,在熟悉的土地上,探寻陌生的感动与成长的力量。
□皖江工学院 齐 玉
书记说
以实践为笔 以奋斗为墨
□团安庆市委书记 项 薇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共青团落实“为党育人”光荣使命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团市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扬帆计划”“返家乡”“三下乡”等工作列入团市委“十大青年民生实事”,创新构建“需求库+岗位库+人才库”联动机制,全市每年累计开发政务实践、乡村振兴、企业见习等实践岗位超2000个,每年接待保障数百支大学生实践和调研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开展“青年学子家乡行”“红色研学”等品牌活动,积极探索“政策宣讲+实践锻炼+就业衔接”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参与基层治理、非遗传承、科技助农,帮助他们在服务家乡中厚植家国情怀。
团市委将继续加大与各高校团委在思想引领、典型选树及社会实践方面的合作,引领学子们以实践为笔、以奋斗为墨,在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庆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