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古人对读书的重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爱书人对书籍的品咂。从古至今,读书都为圣贤们喜闻乐道。教育革新的洪流中,引导教师读学科教学类的书,读班级管理类的书,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的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古人对读书的重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爱书人对书籍的品咂。从古至今,读书都为圣贤们喜闻乐道。教育革新的洪流中,引导教师读学科教学类的书,读班级管理类的书,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的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也是打造书香校园的重要途径。8月27日,宜宾市江安县江安镇西城小学校以书会友,邀约教师共读共享,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读书分享会,共有15名教师进行了分享。
活动伊始,校长胡佳荣为本次分享致辞。他号召全体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中的智慧点亮课堂,引领学生,做一个与书相伴的教师。随后,15名参赛选手依次进行分享。
钟程芳老师再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结合鲁迅故居的游览经历,为教师们分享了从百草园的生机到三味书屋的日常,从《五猖会》到《藤野先生》的触动。当文字与故园实景重叠,这次“寻迹而读”就是书本照进现实的举证。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和自尊心,尤其是孩子。一次恶狠狠的批评与训斥,很可能比不上一次真诚的表扬和善意的激励。汪贵林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将一次延时的表扬巧妙设计为激励学生的契机,引导学生在书写上有了很大转变,真正将书本化为实践,助力教学。
语言是浇灌花朵的甘露,张玲老师读《教师的语言力》,在书中汲取教师语言表达的精粹,将阅读收获投入教学实践,以行动内化书籍的力量。
青春是年华的绽放,是未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邵洪老师认真读了《20岁开始与别人拉开距离》一书,书中文字教人学会成长,不负青春。在邵洪老师的分享中,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青春是奋斗的底色。
姚小红老师阅读了《允许一切发生》一书,她告诉大家人生不必总是咬紧牙关,有时候,和解也需要很多勇气。不必纠结过去或未来,因为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做最好的班主任,让班级成为滋养孩子的沃土。唐世燕老师在李镇西的教育智慧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并勇敢践行,让书籍成为教育路上的指路明灯。
“真正的丰收从不计量于谷仓,而是心灵在泥泞中的拓荒。”伍燕老师阅读了《克拉克森的农场》,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将阅读感悟娓娓道来。如果不能改变生活,那就品尝生活的美好。
邓小琴老师阅读了《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她告诉老师们,乐观,宛如冬日里的暖阳,驱散心中阴霾。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选择。人生的快乐,大多来自平和的心态,选择向上的乐观,拥抱幸福的暖阳。
将梁衡定格的辛弃疾幻化为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王芳艳老师读《把栏杆拍遍》悟出了教育的坚守与孤勇。文字里的情感与静默,把教育的“温度”和“等待”精准传递,这是教师之“铁心”,亦是教师之初心。
王先玉老师分享了她阅读《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后的感悟。作业设计里的秘密就藏教师对学科的精准解读,对孩子的准确定位,对教育的孜孜追求中。写数学日记,做试题创新,她的分享给大家打开了一扇作业设计的别样花窗。
真正的教育不在远方,就在教师们与孩子共度的每一个鲜活的生活瞬间里。刘双梅老师读《生活即教育》,感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温度。她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进分享,给老师们带来了一场温暖的启迪。
李红老师阅读了《正面管教》,他梳理出书中的主要观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感悟中做好新阶段的教学规划,真正做到了用书籍指引行动。
教学路上,好书就像照亮方向的灯。当老师们纠结于怎么帮孩子跳出“死记硬背单词”的困境,怎么真正带他们摸到英语阅读的门时,李亮老师通过阅读找到了答案。一本《英语,爱“拼”才会赢》打开了她的思路,在李老师的解读下,英语的拼读变得有章可循。
“小孩是即将被毁坏的大人,大人是已经被毁坏的小孩。”在朱德庸的漫画《绝对小孩》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拉拉扯扯让读者无数次捧腹。罗庆兰老师跟随作者的画笔,在孩子奇妙又荒诞的世界里找寻远去的童年,回忆旧时光里可贵的幽默。
从李白杜甫的“朋友圈动态”,到大家深夜emo的“古代嘴替”,姚兴桥老师亦庄亦谐,让唐诗“炸”进老师们的生活。姚兴桥老师从这本《唐诗鉴赏辞典》中读出了诙谐,读出了乐观,更读出了唐诗千年未曾消磨的绝佳韵味。
分享结束后,副校长刘晓琼对活动进行了点评。她从老师们的分享内容出发,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参与态度,并指出老师们合理地将书籍与教学生活作联系,在自我审视中读出了自我,也读出了教育智慧,值得充分肯定。
读书是一件趣事,也是一件乐事,它既可以是生活的调味品,又可以是教育道路上的引路牌。老师们在分享中或开怀大笑,或低头沉思,让本次活动成了愉快的书友会,散发着浓浓书香,传递着爱与智慧。(罗庆兰)
供图:宜宾市江安县江安镇西城小学校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