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开学季,刷短视频平台时,你会发现不少大学在大规模直播军训。操场上,学生穿着迷彩服,口号响亮,队列整齐。镜头扫过,青春洋溢、朝气蓬勃,一片热血沸腾的景象。
最近开学季,刷短视频平台时,你会发现不少大学在大规模直播军训。操场上,学生穿着迷彩服,口号响亮,队列整齐。镜头扫过,青春洋溢、朝气蓬勃,一片热血沸腾的景象。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军训,而不是课堂?为什么大学喜欢把军训拍给大家看,却很少有人敢把课堂搬到直播间?
答案其实很残酷:因为军训是“唯一能看”的,而课堂一旦被直播,就会暴露太多问题。
军训:最整齐划一的“幻象”
军训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但它的本质并不是教学,而是纪律训练。
在军训场上:
学生必须服从口令,动作一致,少了自由,但多了整齐。队列划一,口号响亮,视觉效果和氛围感都很好。教官的严格管理,短期内可以让学生展现出最“精神抖擞”的一面。对于学校来说,这简直是最省事的“形象工程”。不管你课堂管理得好不好,科研实力强不强,至少在军训期间,可以堂而皇之地展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因此,军训被直播,成了很多学校最“安全”的选择。
为什么不直播课堂?
试想,如果一所大学真的把课堂完整直播出来,你会看到什么?
学生在底下低头玩手机,甚至直接睡觉。老师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念 PPT,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习热情几乎为零。这就是很多民办大学、二本甚至部分普通本科课堂的真实场景。相比之下,军训那种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简直是“颜面工程”。
所以,这些学校敢让你看操场,却绝对不敢让你看教室。因为一旦直播课堂,学校所谓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恐怕立刻会被戳穿。
军训直播,其实是给家长看的
别忘了,军训直播的另一个受众,其实是远在家乡的家长们。
对很多家长来说,看到孩子在军训场上喊口号、晒得黝黑,心里多少会觉得欣慰:
孩子长大了,有纪律性了。学校很严格,管理很到位。至少“看起来”很有精神面貌。但家长们未必知道:军训只是短暂的表演,真正的课堂,可能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
这也是一些民办大学的“公关策略”——通过军训直播,营造管理严格、氛围良好的假象,掩盖背后教育质量不足的现实。
教学困境的遮羞布
很多民办大学在宣传里动辄强调“校园文化”“青春活力”,但在教学层面,却存在结构性问题:
师资不足不少民办院校师资严重依赖兼职教师,缺乏科研积累和教学能力。课堂上往往就是“读 PPT”,难以启发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学生的目标只是“拿文凭”,课堂成了“混时间”的场所。玩手机、打瞌睡成了常态。社会认可度低
民办大学学费不低,但社会对其学历的认可度往往不足,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投入感,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军训就成了一块遮羞布。它不是教育的核心,却承担了展示“精神面貌”的任务。
大学的“形式主义”危机
军训直播的流行,其实反映出大学教育中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形式主义大于内容。
教育的本质是课堂、是科研、是知识的传授和创新。但当课堂不敢展示,科研缺乏突破时,只能靠军训这种短期的“热闹”来撑场面。表面热闹,实则空心。这种错位,最终伤害的还是学生。因为他们花了数万元学费,却可能收获的是一个空洞的文凭,而不是扎实的知识和能力。
家长和社会的错觉
军训直播不仅是一种“宣传手段”,更在潜移默化中制造了家长的错觉。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进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能学到真东西。可现实是,除了顶尖985/211,大多数普通本科,尤其是民办大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自律程度参差不齐。
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家长从来无从得知。看到的,永远只是“青春洋溢的军训画面”。
这种错觉,让家长误以为“学校很负责”,从而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状态的关注。
真正该直播的,是课堂
军训,本不该成为一所大学最拿得出手的“风景”。
一所大学真正的底气,不是操场上的整齐划一,而是课堂上的求知若渴,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是科研创新的突破。
如果一所大学只能用军训来证明自己“有精神面貌”,却不敢直播课堂,那么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宣传手段的选择,而是教育本质的缺失。
教育的核心,不是“看上去很热血”,而是“真正在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和未来”。
而这,才是大学应该直播、也必须交出的答卷。
来源:抽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