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 我在绿影壁的“志愿者手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7:51 2

摘要:“绿影仙踪”文化志愿妇女小组成立于2024年4月25日,是襄城区妇联依托绿影壁社区,结合襄王府景区的实际需求,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建带妇建,将妇女组织建到群众身边,积极发挥巾帼“她”力量参与基层社

“绿影仙踪”文化志愿妇女小组成立于2024年4月25日,是襄城区妇联依托绿影壁社区,结合襄王府景区的实际需求,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建带妇建,将妇女组织建到群众身边,积极发挥巾帼“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目前,“绿影仙踪”文化志愿妇女小组有巾帼志愿者40余名,主要由绿影壁社区妇联执委及社会各界优秀女性代表组成。她们通过查阅资料、探讨交流、语音打卡、实地演练、专家指导等多种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长襄王府景区的古代文化知识,为景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缓解了景区工作人员不足的压力,为襄阳古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受到全国各地游客及省、市、区级多个部门的好评。

巾帼志愿者李捷在开展景区讲解志愿服务活动中,记录了从“手心出汗”到“眼里有光”的讲解手记。

我在绿影壁的“志愿者手记”文/李 捷

苔痕沁石冷,龙影溯云深。一壁苍翠立,七代兴亡沉。笑谈风烟尽,长吟日月新。

——题记

影壁,缘起

绿影壁静立在襄阳古城的东南隅。六百载时光在青石板上刻下斑驳苔痕。这座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雕琢的影壁,原是襄王府的庄严屏障,如今化作城市一角独立而隽永的诗篇。

它并非琉璃所砌,而是由苍翠的绿泥片岩与温润的汉白玉镶嵌而成。通体如翡翠浸染,在金色微光中泛起朦胧绿晕,仿佛将整座壁影溶解在岁月的薄雾里。壁身上蜿蜒着上百条蟠龙——或昂首摆尾于壁心,或蜷曲成团龙于瓦当。最长者达五米,最小者仅手掌大小。民族的图腾在云海波纹间嬉戏,鳞爪间流淌着智慧工匠以斧凿赋予的魂魄。

当襄王府七代八王的荣耀褪去,历经张献忠焚城与“破四旧”的狂澜,唯它奇迹般幸存,如一枚倔强的青石印章,烙印着明王朝的余晖。2008年抬升修复后,汉白玉石依旧映照日暮晨昏。爬山虎的新绿轻抚深绿暗沉的浮雕,与砖缝里探出的野草花共同守护着这份文化瑰宝。

我是一个地道的襄阳女子,饮着汉江水,嗦着鲜香牛肉面,哼唱着李白的《襄阳歌》长大。去年国庆期间,我满怀期待地走进襄王府景区大门,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

这份选择的初衷,源自一颗回馈的心。走出襄阳,四处旅行,外地的景区、博物馆里志愿者们的热情常让我感到踏实与亲切。那时我便想,有机会也要在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方式传递这份善意。正如那句朴素而深刻的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当然,选择这份挑战也藏着我一点“私心”。我热爱阅读,沉醉文字世界,但面对大声朗诵与表达,总觉不足。性格偏内向,常在公众场合放不开。这份志愿工作,正是我递给自己的一份挑战书——一个逼自己开口说话、锻炼胆量、提升表达能力的宝贵机会。绿影壁是方宝地,我愿在此一步步缝补短板。

当今的文旅讲解员,早已今非昔比。八十年代初,国门初开,旅游兴起,讲解服务大多内容简单、流于浅显。而今的讲解员,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需在观众面前化身学者、沟通者与文化使者的融合体:既要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让学术深度支撑讲解骨架;又要善于故事化表达、分众化互动,激活观众心中沉默的展品;还要在突发状况或游客质疑时从容应变,用心守护文化传播的尊严感。

很幸运,在一个温暖季节里,我正式加入了“绿影仙踪”这个充满生机的大家庭。当我们满怀着对文化对故土的热爱,因绿影壁景区志愿服务而相遇时,那份天然的亲近感,如同初春嫩叶遇见暖阳,让陌生的心扉迅速贴近,悄然融合。

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像翻开一本新知之书。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前辈的经验与知识,汲取这片沃土流淌的智慧养分,不放过每一次实践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与能力。

“绿影仙踪”团队明史知识“读书会”(前排右3为笔者)

第一次讲解

第一天正式讲解,于我而言,像一个重要的加冕礼。九点半开始的讲解时刻,在七点半的早餐桌上就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油条豆浆索然无味,手中的解说词仿佛带着重量,翻来覆去地背,脑子却像灌满浆糊——前面背完,后面便无影无踪。心弦紧绷,手指无意识地在纸页边缘碾磨。

沮丧伴着焦虑涌上。“放松,放松,”我在心里小声规劝,“到了这个年纪,记忆力走下坡也正常……”压力是成长的助力,若成压垮人的巨石,便得不偿失。

时钟指向九点。一个念头清晰起来:何必强求自己成为复读机?我决然将那沓条文塞进随身的包。不背了!与其囫囵吞枣,不如将知识咀嚼消化,化为自己语言的血肉。今日讲解,懂则讲透,不懂则坦诚掠过——有的放矢,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听众。

为了找寻心中踏实,我决定先赴“战场”。九点十分,我已提前矗立在这座古老的龙影壁前。晨光熹微,穿透枝叶洒在沉默的影壁上,为它披上一层流动的薄纱。即使此前多次驻足,从未像今日这般,带着近乎朝圣的专注去凝视、触摸。

那些熟悉的雕刻,获得了全新注解。主堵上经典的“二龙戏珠”,左边双唇紧抿,右边却口吐龙涎——不对称!这发现如石入心湖。顺此思路,惊喜接踵:龙头姿态也不统一,或昂首向前,或回首顾盼!凝神细察,曾被忽视的细小龙影渐渐浮现:汉白玉边框的中堵,缠绕着整整26条小龙;左右侧堵边框,各藏14条,合计28条精灵。再加上主堵上四条威仪主龙——58条!一个具体而鲜活的生命数目在心中定格。再看那五爪飞轮般的龙爪(细节),整体布局中的动与静(全局)……新鲜的观察如一簇簇火苗,点燃了沉睡脑海的知识薪柴。它们在思想的熔炉里噼啪作响,凝结成某种沉甸甸的东西——底气。如同涓涓细流汇注心田,那份心悸的紧张感,悄然稀释了几分。

九点半,第一位观众准时到来——一位本地男士。简短寒暄后得知他对绿影壁并非初见,我便抛开了照本宣科。“既然您熟悉,那咱们聊聊更有意思的,”我狡黠一笑,“您觉得这影壁左右对称吗?”他果然一愣,坦诚从未留意。

于是,故事由细节开启。我引导他看那“开口与闭口”的玄机,触摸不同砖石传递的色彩与历史质感,更邀请他一起数那些曾被“囫囵吞枣”般忽略的龙影。“天哪!”他边数边惊叹,神情专注如破解密码,“我一直以为就那几条显眼的……以前真是白看了!”

这投入的互动,忽然勾起一段尘封记忆——初登讲台的教师岁月,那堂准备充分却因经验不足、讲完一半时间就无话可说的“第一课”。台下学生迷茫的眼神,台上自己大脑空白、面红耳赤的窘迫,历历在目。

今时今日,站在厚重历史的绿影壁前,再次开启一个崭新的“第一课”。那份新手的紧张仍未完全退潮,但水面上浮沉的,已是更重、也更暖的东西——对脚下这片土地文化的责任与敬畏。

幸运的是,我的第一位听众,报以了热情的理解与反馈。他全然的兴趣,探询的目光,尤其是那渐渐松弛、浮现认同的微笑,如同和煦的春光,一点点融化着我心底残存的薄冰。声音从拘谨变得舒展,语言从生涩转为流淌。讲解,就这样自然地、如展开画卷般持续下去。

临别时,他带着由衷敬意向我挥手道谢:“真是谢谢您!真不好意思啊,身为襄阳人,到今天才真正‘看懂’了一点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目送他带着新知和满足离开,内心如拂晓的天空般清朗。这一次成功的“加冕礼”,突破的又何止是那位老乡?那是我作为“绿影仙踪”团队讲解员的——一个满载希望的“第一次”,一个寻求自我突破与提升的中年女人——稳稳落地,悄然生根。

现场讲解“绿影壁”

新的任务

在襄王府五个点位——绿影壁、承运殿、承运堂、小井、七代八王画像志愿服务一个月后,我已驾轻就熟。就在这时,新任务降临。

布展单位拿出半面墙,专门展出王世贞的八首诗词。说实话,普通游客中了解这位文坛领袖的并不多,连我们讲解员队伍里能讲透王世贞诗词的也屈指可数。任务,就这样落在了我肩上。

起初确有抗拒。我感动于这份信任,更深感压力巨大——单凭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腔热爱,真能扛起这沉甸甸的责任?可骨子里那股“混不吝”劲儿上来了:越觉不可能,越要试试!

路未想好,先迈步子!查资料?百度诗词赏析多为皮毛释义,帮助有限。这远不够,我也不甘只当“百度百科搬运工”——我要深入挖掘,让沉睡诗句焕发新生。

学海无涯,主动出击!我搜到上海交大许建平教授的《重评文坛领袖王世贞》、南通大学贾飞博士的《晚明文坛领袖王世贞的朋友圈》,连《典籍里的中国》“李时珍”篇里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的情节也未放过。这些宝贵资料,让我对这位明代巨匠有了初步轮廓。

有了粗浅印象,开始“死磕”文本:

第一步,扫除“拦路虎”:诗中生僻字不少!“箑(shà)”、“镠(liú)”、“釃(shī)醁(lù)”、“鹔(sù)鹴(shuāng)”、“翛(xiāo)然”、“黼(fǔ)衮(gǔn)”……一个个查音、认形。
第二步,字面“打通关”:逐句翻译,了解基本意思,此步百度尚可助力。
第三步,攀登“赏析峰”:这才是真正挑战!王世贞作为文坛领袖,其诗绝非“小清新”,而是用典密集、形式精妙、意境深远;他善用修辞,风格鲜明,更强调法度格调。解读其诗,如剥洋葱——你以为层层剥开,尽览其意?非也,它总有更深邃一层含义等你发现,唯余叹服:文豪,就是文豪!

一人埋头苦干,越深入越觉力不从心。多年伏案经验提醒:专业事,找专业人。我果断求援,找到市里“文史大家”席星荃叔叔、徐敏老师、惠敏老师、马军老师。他们倾囊相授,以深厚学养解答了我数不清的疑难。

终于,在不断的请教、打磨、再琢磨中,我的解说稿从无到有,从粗糙凌乱到渐入佳境。这份付出,值了!

王世贞诗词讲解

讲解中的温暖

景区总能遇到天南海北的游客。一次讲解中,我遇到一个特别的八人团:七位来自河南,一位来自北京。正巧讲到王世贞那句深情之语:“襄江正是沾恩地,流到中吴始见长。”

此诗作于王世贞辞官归乡太仓(今属苏州)之时,感念襄王(朱载尧)当年知遇之恩,以长江为喻,寓托如江水般绵长深厚的感激。

这“滔滔江水”瞬间触动了我——作为水文工作者,“滚滚长江”早已融入血脉。我自然地从诗意出发,延伸讲起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襄江),讲到诗中“中吴”(大致今苏沪一带)的地理位置,再串联至现代中国宏伟工程: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河南)。

在襄王府的讲解台上,我讲述的不只是尘封的明朝往事,更是今日活色生香、流光溢彩的中国。

河南的几位游客听得饶有兴致,听完后对那位北京朋友笑道:“瞧,湖北这里的水,我们河南的水,现在可都流向你们北京啦!今天在场的‘受益人’,就你一个!”

那位气质儒雅、颇有教授风范的北京女游客立刻微笑拱手回应:“谢谢你们啊!我们现在喝的水,确实比从前更清甜了!”

那一刻,作为新手的我既感动又有些忐忑。我谦逊道:“说实话,我现在只能把这八首诗里的这一首讲得比较透。给我点时间好好练习,等你们下次再来,我一定争取把八首都讲全讲更好!”

“好!就这一首,你已经讲得非常精彩了!”他们纷纷回应,声音里满是真诚,“我们说定了,一个月后再来,就听你讲!”

游客们满意的笑容和热忱的鼓励,是最珍贵的回馈。那时我虽未能熟稔全部解说词,也不懂科学用嗓技巧,常常讲到口干舌燥,浑身疲惫,但那些混合着初出茅庐的生涩与陌生人纯粹善意的瞬间,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指引着我在志愿服务、宣传家乡的路上,坚定前行,步履愈坚。

绿影仙踪团队在襄阳博物馆游学

结语

与绿影壁朝暮相对,不觉已近一年。如今静心梳理这段时光,所获之丰,远超当初预想。最初那份渴望了解其历史渊源、读懂岁月痕迹的向往,早已悄然化作掌心可知可感的温度。更令我欣喜的是,在这段相伴岁月里,它竟成了意想不到的课堂与知己。那些潜藏于纹理光影间的智慧,那些沉默却有力的诉说,源源不断滋养着我的心灵,拓展着我认知的边界。它就是一位无声的讲述者,将时光的沉淀与美的真谛,细细密密编织进我生活的经纬之中。

我深深地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每当我望向绿影壁斑驳的条石,就像看见汉江水永不停歇的流淌——文化传承从无捷径,唯有用脚步丈量知识、用真诚唤醒共鸣。

我愿以古城为砚,以声音为墨,在时光的卷轴上写下属于我和我的伙伴们这一群人的光辉注脚。

来源:巾帼襄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