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式启动六代机项目,终于脱离了PPT,但仍不是中国的对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3 23:08 2

摘要:特朗普在2021年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选定波音公司执行生产“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也就是美国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并且给这新一代战机命名为F - 47。

特朗普在2021年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选定波音公司执行生产“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也就是美国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并且给这新一代战机命名为F - 47。

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六代机项目终于脱离了PPT阶段,迈向了实际生产。

特朗普宣称F - 47将是“有史以来最先进、性能最强、杀伤力最强的飞机”,美国空军也在社交媒体上大力宣传,称其能“主宰天空”。

从数据来看,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奥尔文表示,F - 47的技术验证机过去5年已经完成了数百小时试飞。

并且宣称与美军现有五代机相比,F - 47将拥有更远的航程、更先进的隐身能力、更好的可持续性和可维护性,能胜任更多场景。

此外,该项目还包括开发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协同战斗无人机,以及新型喷气发动机、武器、电子战套件、传感器、战斗管理能力等。

然而,这个项目并非一帆风顺。

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斗机项目相关研究始于2007年,2010年正式启动概念研究,2020年开始试飞第一架全尺寸飞行演示机,但该项目面临成本过高、技术创新不足等诸多争议。

2024年5月美国空军还宣布暂停该项目,留给大选后的新政府决定。

F - 47项目成本高昂,仅工程和制造开发合同价值就超过200亿美元,整个战机项目总价值高达数千亿美元,预计量产后单机价格至少3亿美元,而此前史上最贵战斗机F - 22单机耗资约1.43亿美元。

那么,在如此高昂的成本和诸多争议之下,F - 47能否顺利诞生并达到预期效果呢?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特朗普一直致力于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挽救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处境,从而能够批量制造高性能武器,尤其是战机。

他刚上台时就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加大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认为这样能降低能源成本,帮助传统制造业复苏。

他还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对欧佩克喊话,要求加大石油生产量以降低油价,他觉得低油价能压制俄罗斯经济,同时也能为制造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

从战机生产角度来看,美国此前在五代机生产上就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F - 35战斗机,2023年产量仅98架,美军自用60架,远低于中国歼 - 20的三位数产能。而且交付的战机中近40%存在质量问题。

F - 22生产线更是在2011年关闭,现存187架战机(含原型机)因零件停产导致维修困难。特朗普希望通过制造业回流,让美国工厂回来,为战机生产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但是,制造业回流政策真的能如他所愿吗?

全球最大的汽车线束制造商之一住友电工,其生产基地设在墨西哥,听到特朗普要对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后,直接表态如果实施就搬到东南亚去。

这只是众多企业中的一个例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而选择撤离美国周边。

那么,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政策究竟还会面临多少企业的“反抗”,能否成功挽救战机生产呢?

这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政策面临着重重困境,难以取得成功。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问题。

以制造业中需要大量人工的线束产品为例,富士康在印度工厂的工人时薪是1.5美元,而在美国这个数字可能翻上几倍。

美国工人不仅工资高,而且很多人根本不愿做这种工作。

美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曾经是美国的骄傲,但随着时代发展,高污染、高劳动强度的产业逐渐被转移到其他国家。

美国人习惯了高福利、高工资的生活,谁愿意再回头干那些辛苦活?

美国的精英阶层很多人靠金融投资轻松赚钱,像特朗普自己就是个“金融玩家”,他发行的“特朗普币”虚拟货币曾在短时间内暴涨了280亿美元。

这种赚钱方式让人们对制造业失去了兴趣。

其次,企业对于成本的考量非常现实。

住友电工选择可能搬迁到东南亚,就是因为那里劳动力更便宜,人工成本低,还不用担心美国的关税。而且美国在能源政策上也存在问题。

特朗普加大传统能源开采的计划,虽然能让能源价格短期内下降,但长期来看会引发更多环保问题。欧佩克的态度也不配合,石油价格一旦降得过低,欧佩克内部的利益分配会出现问题。

那么,在这些重重困境之下,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政策还有多少转机,是否会彻底失败呢?

美国的五代机F - 35和F - 22号称技术先进,但实际上却是中看不中用的“鸡肋”。先看F - 35战斗机,它存在诸多核心缺陷。

在设计方面,超音速飞行隐患严重,F - 35在超音速飞行超过1分钟时会导致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结构性损伤,甚至可能失去隐身能力,美国空军因此限制其超音速飞行时间,这严重影响了空战机动性和战场生存能力。

起降系统也有问题,F - 35C舰载型起落架与尾钩间距仅2.2米,为美国50年来最短,导致着舰成功率低,容易引发甲板事故。

软件与电子系统存在871项未修复的软硬件缺陷,包括供氧系统故障、雷达信号处理错误,以及飞行控制代码错误导致武器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在生产与维护上,中国对锗、镓等稀有金属的出口限制导致F - 35关键部件(如航发钛合金叶片)生产受阻,部分批次战机因材料问题被美军拒收。

2023年F - 35年产量仅98架(美军自用60架),远低于中国歼 - 20的三位数产能,且交付战机中近40%存在质量问题。

实战能力上,F - 35试图兼顾空战、对地攻击、预警等多功能,但实际性能因设计妥协而受限,例如隐身涂层在极端天气下易失效,无法全天候作战。

单发发动机设计导致动力改进空间小,无法升级为双座型,且机身臃肿进一步削弱机动性。

再看F - 22战斗机,它也有致命短板。生产线于2011年关闭,现存187架战机(含原型机)因零件停产导致维修困难。

例如,2023年一架F - 22因起落架故障迫降后需数年修复,成本远超新机采购。

气动布局上,边条涡与外倾双垂尾的设计矛盾导致无法实现超音速机动,且空重较大(比歼 - 20重数吨),依赖外挂油箱又破坏隐身性。

作战半径仅851公里,被称为“小短腿”,需频繁加油或依赖基地;日常维护成本极高,例如普通钉帽采购单价达9万美元,远超市场价。

那么,这样问题重重的五代机,在未来战争中还能发挥多大作用呢?

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与美国战机面临的种种困境不同,中国强大且完善的制造业让近几年我国高性能战机突飞猛进,将美国战机远远甩在身后。

在产能方面,中国歼 - 20年产能破百,而美国F - 35在2023年产量仅98架,美军自用60架。这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战机生产上的高效性。

在技术研发上,中国战机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气动设计方面,相比美国F - 22空重较大、无法实现超音速机动的问题,中国战机在设计上更加优化,能够实现更好的性能。

而且中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从基础材料到关键零部件,都能实现自主生产。

以稀有金属为例,中国对锗、镓等稀有金属的合理掌控,让美国F - 35战机的生产受到阻碍,而中国战机则不受此影响。

此外,中国战机在维护成本和使用效率上也更具优势。

中国战机的维护体系更加完善,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保证战机更好地投入使用。

那么,在未来的航空领域,中国战机会取得怎样的成就,是否会进一步拉开与美国战机的差距呢?

综上所述,特朗普启动的六代机项目虽然脱离了PPT,但面临着成本、技术等诸多挑战。

其制造业回流政策难以成功,无法为战机生产提供有力支撑。而美国的五代机存在诸多缺陷,中看不中用。

相比之下,中国凭借强大且完善的制造业,让高性能战机突飞猛进。

未来,中美战机的竞争态势究竟会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史地启示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