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7:37 1

摘要:今年,宣城市继续立足打造“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推进,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截至8月20日,全市发布社会实践岗位4万余个,吸引4.1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实践,其中实践团队1163支、超2.7万人,新建社会实践基地34

实践正青春 宣城篇

聚青春

今年,宣城市继续立足打造“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系统推进,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截至8月20日,全市发布社会实践岗位4万余个,吸引4.1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实践,其中实践团队1163支、超2.7万人,新建社会实践基地34个。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领域挥洒汗水,彰显出青春赋能地方发展的强劲活力。

机制创新:从粗放对接向精准适配升级

宣城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实践工作提质增效。该市将岗位开发作为核心载体,深化人岗匹配,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推动实践对接从粗放式向精准化升级,全面提升校地合作质量与效能。聚焦需求端,梳理形成174项“实践项目需求清单”;在供给端,加强与高校精准对接,促进“学校所长”与“地方所需”相互匹配,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为保障实践成效,该市创新建立“生活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师制。生活导师由接收单位指派,负责解决学生食宿、安全等后勤保障;实践导师则由行业骨干或技术能手担任,全程指导业务实践,助力学生快速提升专业能力。该市还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及时优化实践方案,形成“需求对接——过程保障——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让社会实践工作在精准对接、精细服务中焕发持久活力。

课题引领:从短期实践向长效共赢升级

宣城市着力建立“课题征集——揭榜担纲——过程管理——成果转化”全流程闭环机制,动态跟踪课题进展,并适时优化调整环节。截至目前,该市共征集211个社会实践重点课题,高校揭榜课题189个,揭榜率达89.5%,部分成果初显。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实践团前往泾县琴溪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并发挥专业优势拍摄外语推介乡村的视频,助力当地文旅资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北京大学“力行计划”研究生团队结合实践高质量完成《皖浙天路入口驿站及金沙镇镇域景观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地方出题——高校解题”模式,该市正逐步推动校地合作从短期实践向长效共赢升级。

品牌赋能:从单一实践向多元育人升级

宣城市精心策划“校地携手·智汇宣城”系列活动方案,从单一实践向多元育人升级,通过品牌活动创新与特色项目落地,让青春力量在实践一线绽放光彩。“十大典型案例”“十佳信息”征集持续开展,“看宣城”社会实践优秀资政报告评选、主题视频展播等品牌项目接续推出,形成广泛社会影响,相关信息及视频获主流媒体报道超800篇,有效扩大了活动的辐射力与感召力。56篇涵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领域的资政报告,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智慧。此外,各地结合地域特色创新活动形式,“青春市集”汇聚文创手作、地方特产,成为青年学子展示创意与活力的舞台;“寻卡打卡”活动串联历史古迹、红色景点,让青年学子在探索中感受宣城的文化底蕴;“青春快闪”以歌舞形式演绎时代风采,用青春旋律传递奋进力量......一系列特色活动既丰富了实践内涵,更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宣城的认知,以实际行动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

服务护航:从全域联动向定制服务升级

宣城市紧紧围绕“服务精细化、保障制度化”目标,聚焦关键环节破解痛点难点,努力让每位来宣青年学子都感受到“家的温暖”。该市健全“专人专责+部门协同”工作体系,持续深化“人才局+人社局+团委”联动调度机制,要求各县(市、区)明确专人专班负责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三实”工作推进;统筹教育、交通、文旅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企业多方力量,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量身定制“吃住行游”一体化保障方案,各地还为青年学子精心准备“实践专属礼包”“清凉包”等暖心物资。郎溪县选聘本地青年学子担任后勤专员,全程统筹食宿交通事宜;广德市按每人每天100元标准落实食宿保障;宁国市协调人才公寓提供免费住宿等。力求以精细化服务为实践活动保驾护航,让青年学子安心实践、舒心成长。

人才聚力:从实践育人向招才引智升级

宣城市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深化城市与青年学子的情感联结,将实践育人成效转化为招才引智实效,构建“引才、育才、留才”闭环体系。该市强化政策供给与资源整合,编制《宣城市青年就业创业手册》,涵盖人才政策、创业扶持等7大类22条措施,各县(市、区)同步推出本地化指南,第一时间推送实践大学生,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强化就业创业衔接,梳理历年实践信息建立优秀人才库,全周期嵌入“点对点招聘”服务,搭建直连桥梁;深化校地长效合作,宁国市推动高校研究生驻厂实践,合肥工业大学为企业定向培养博士生,宣城经开区推行“双导师制”,助力技术攻关与实战型人才培育,让实践成为技术人才成长的“练兵场”。此外,该市聘任150名大学生兼职基层团组织副书记,鼓励青年学子争做家乡的“青春代言人”,推动人才与城市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宣城市将持续优化实践机制,深化校地协同,推动更多青春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社会实践成为青年成长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

青年学子在郎溪县开设“阳光课堂”

实践录

作为郎溪县郎川街道团工委兼职团干,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琐碎与不易,也让我认识到基层工作不仅是政策执行的末端,更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整理资料、录入信息看似简单,却需要耐心和细致,任何一个小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虽然工作岗位很普通,但背后承载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责任与温度。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这段经历都会提醒我:脚踏实地、用心做事,才能为社会贡献真正的价值。

□合肥工业大学 吴 越

在广德市桐汭街道支教的过程中,青春与童心温暖相遇。我们以学业辅导打基础,用趣味手工激创意,更借“AI彩笔绘家乡”让科技赋能乡村教育——竹海动画显生态之美,太极洞奇观跃然屏上,黄金芽化作童趣IP......在画笔间播撒爱家乡的种子。团广德市委的悉心保障为支教保驾护航。活动落幕之际,本地青年学子主动接力,让“桐心未止,筑梦深耕”的承诺在乡土间落地生根。此行不仅是以知识回应童真的温暖实践,更是青年学子献给广德的青春礼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 怡

今年7月,我们怀揣着探访非遗瑰宝、追寻红色足迹的热忱踏上了泾县这片土地,与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对话。我们依托学院专业优势深度挖掘泾县特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量身打造“马头窑里”文化IP形象、特色LOGO标识系统、手绘文旅导览地图以及在地性公共艺术装置。本次实践推动了艺术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有效融合,也对我们的专业技能进行了一次实战检验,而泾县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此行衍生的乡土情怀,也将萦绕在我们每个成员的记忆与创作中。

□中国美术学院 陈胜熠

书记说

青春赋能热土 实践筑梦宣城

□团宣城市委书记 刘乐乐

近年来,团市委锚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重要载体,着力擦亮“三实”活动品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培育青年成长方面的成效也越发显著。

宣城市连续四年承办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定期调度、评估和总结机制。团市委推动实践从“规模拓展”向“质效提升”跨越,“双导师制”护航成长,212项重点课题精准对接高校资源,89.5%的课题被高校揭榜,北京大学团队的景观设计、上外实践团的文旅推广等案例,让“地方出题——高校解题”模式落地生根。服务保障更显温度,“吃住行游”一体化方案、“实践专属礼包”等举措,让来宣青年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引才留才更具力度,通过强化政策供给与资源整合,推动就业创业顺利衔接,全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学子扎根宣城、贡献力量。

团市委将从进一步挖掘地方需求、提升人岗匹配精度深度、“三实”工作与招才引智的衔接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青年学子与宣城双向奔赴、共绘发展蓝图。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