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想血液浓稠,医生:每天坚持做好3件事可远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7:28 1

摘要:不少中年人一到夏天就觉得难受,尤其是早上起床时,头昏沉沉的,走几步路就喘。其实这很可能是血脂异常在捣乱。血脂就像汤里的油,如果油太多,汤自然就混浊、难以流动。

人一旦过了四十,身体的各种“隐形问题”就容易冒头,血液粘稠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说白了,血液太黏,就像锅里的汤放凉了,原本流得好好的,现在却一勺都舀不动。

血流慢了,器官就像等不到饭吃的人,时间一长,毛病就来了——头晕、胸闷、腿抽筋,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中风或心梗。

不少中年人一到夏天就觉得难受,尤其是早上起床时,头昏沉沉的,走几步路就喘。其实这很可能是血脂异常在捣乱。血脂就像汤里的油,如果油太多,汤自然就混浊、难以流动。

研究发现,中年人群中高血脂的比例已超过40%。脂肪多了,不仅让血液变稠,还让血管里面起“斑块”,就像锅底的油垢一样,时间一长,血管越来越窄,流通越来越差。

特别是爱吃肥肉、炸鸡、蛋黄酱、动物内脏这些重油重盐食物的人,血脂升得特别快。血液越黏,心脏就越费劲地往全身打血,长期下来,心脏也会“累瘫”。

除了头晕乏力,有些人还会出现心跳加快、胸口发闷、手脚发麻等表现,这时候可不能只当成是“老毛病”。

中年人血液变黏,有时是因为高血糖。血糖高了,血液里的糖分就像糖浆一样,让血变得又厚又黏。这种“糖浆血”流过血管时,不仅慢,还容易伤血管壁,造成血管“漏水”或“爆管”。

有研究指出,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人,罹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两倍以上。而且高血糖的人,早上起床时常常会感到眼睛模糊、手脚麻木,这是因为一夜之间血糖没降下来,血液变得更加粘稠,对神经造成了影响。

有些人常说,自己年纪轻轻就像个“老年人”,走几步就腿沉,坐久了站起来还发黑,这其实是血流不畅引起的供氧不足。尤其是一些中年人,平时不爱动,血液循环本来就慢,再加上血液粘稠,更容易出现这些不适。

还有人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眼睛干涩、皮肤瘙痒等问题,看着像小毛病,其实也可能是血里的“垃圾”太多,身体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醒你,是时候清理一下血液了。

血液如果像清水一样干净、流畅,身体各个部位才能及时“吃上饭”。一旦血液浓稠,就像堵车一样,哪怕车没坏,也走不快,时间一长,车里的人也会受不了。

那怎么才能让血液保持“清爽”,不浓不稠?生活里有三件事,只要坚持去做,血液就能慢慢变干净,身体也会越来越轻松。

很多人一天喝水不到五杯,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口渴反应变差,常常整天一杯水都没喝完。可血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水喝少了,血液自然会变浓。

建议每天喝150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分多次慢慢喝,不要等到口渴才想起喝水。早上起床后和晚饭后各来一杯,能起到“冲刷血液”的作用。特别注意,浓茶、咖啡、饮料不能代替水,它们反而可能让身体更缺水。

久坐不动,是让血液变稠的元凶之一。尤其是坐办公室、开出租、在家打麻将的人,常常一坐一整天,血液在腿部“打转”,像水池子一样“死水一潭”。

哪怕每天抽出30分钟快走,都能激活血液循环。饭后散步、上下楼梯、原地踏步都行,关键是让身体动起来。运动的时候,心跳加快,就能帮助血液“加速”,把血里的“油”带出去。

很多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油腻和高糖,早餐吃油条豆浆,中午点红烧肉盖饭,晚上再来点小龙虾、啤酒、烧烤,这些食物吃得多,血液自然就越吃越黏。

想改善血液状态,建议饭桌上多出现燕麦、洋葱、紫甘蓝、黑木耳、番茄这类蔬菜和杂粮。比如黑木耳就像“血液的清洁工”,燕麦里的可溶性纤维能把血脂“捆住”带走,洋葱里的硫化物能帮助血液更顺畅地流动。

也可以每周吃两三次三文鱼、沙丁鱼这类含有优质脂肪的鱼类,它们不像肥肉那样让血液变稠,反而能帮助清除血管里的“油垢”。

很多人等到查出三高、血管堵塞,才开始补救,其实身体早就“说”过话了。比如睡觉时经常半夜腿抽筋,早上起床时嘴巴发干、舌苔黄厚,这些都可能是血液粘稠在作怪。

还有的人早上醒来后,一下床就觉得眼前发黑、头晕目眩,这也是夜间血流慢、脑部供血不足的信号。中年人如果经常有这些表现,别只当是“年纪大了”,可能是血液在求助。

健康不是靠吃保健品,也不是等生病了才开始治疗。每天喝够水、动一动、吃对东西,看似简单,却是保持血液“清澈”的关键。

只要把这些习惯坚持下去,血液流通顺了,身体自然会变得轻盈,头脑也更清醒。人到中年,不怕老,就怕血液老,血液年轻了,整个人都回了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安,胡大一.中国心血管病年鉴(202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李强,张莉,刘明.不同饮食模式对血脂控制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9):1142-1147.
[3]陈立夫,周红,杨洁.血液流变学指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5):412-416.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