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农村摸爬滚打11年,养猪、养鸡、种果树、搞大棚,市面上常见的种养项目,我几乎全试过。前几年总觉得,只要把东西种好、养好,还怕卖不出去?结果呢?果子比邻居家的甜,鸡鸭比别人养得壮,到了卖的时候还是傻眼——别人的蔬菜能卖5块一斤,我的只能按2块的“统货价”给收
我在农村摸爬滚打11年,养猪、养鸡、种果树、搞大棚,市面上常见的种养项目,我几乎全试过。前几年总觉得,只要把东西种好、养好,还怕卖不出去?结果呢?果子比邻居家的甜,鸡鸭比别人养得壮,到了卖的时候还是傻眼——别人的蔬菜能卖5块一斤,我的只能按2块的“统货价”给收购商;听说直播能卖货,我硬着头皮播了半个月,下单的全是亲戚朋友,陌生人根本不买账。
后来跟周边十几个做农业的老伙计聊天,才发现不是我们的东西不好,是大家都掉进了同一个坑:现在农业项目早就过剩了,你种啥、养啥,不出一两年就有人跟着干,好产品多了,自然卖不上价。想在农村活下去,光埋头干活不行,得学会找问题、解决问题才行。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大家讲讲怎么破这个局,中老年人都能听懂,照着做就行。
咱们做农业的,谁没遇过这些糟心事?我先说说我的经历,你们听听像不像自己:
去年我种的西红柿,长得又大又红,口感也比市场上的好,我满心欢喜等着收购商来,结果人家一开口就给2块一斤,还说“你不卖有人卖”。我隔壁村的老李,养了200多只土鸡,天天上山散养,喂的都是玉米、菜叶,结果卖的时候,跟养殖场的饲料鸡一个价,35块一只,老李气得好几天没睡好。
还有我侄女,去年刚毕业回村种草莓,听说抖音能卖货,买了个支架就开始播,播了一个月,就卖出去10来盒,还是同学帮衬的。她跟我说:“叔,不是我草莓不好,是我不知道咋让别人相信我的草莓好,更不知道咋让人家下单。”
其实这些事,根本不是咱们的产品不行,而是现在农业早就不是“种好养好不愁卖”的年代了。咱们的核心问题就三个:项目过剩、好货卖不上价、想改却不知道咋改。这些问题不是某个人的事,是咱们很多做农业的人都面临的困境,说出来不是抱怨,是要先认清楚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认清楚问题了,接下来就得琢磨:为啥会这样?我总结了三个问题,大家也跟着问问自己,说不定就能找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农村不缺好东西,为啥缺“会卖东西的人”?你看啊,现在卖东西的渠道可多了,传统的有批发市场、收购商,新的有抖音、拼多多、社区团购,可为啥咱们就是抓不住?我村的王婶,种了一辈子菜,菜长得没话说,可她只会拉到批发市场卖,收购商压价她也没办法,她说“我不会用手机,那些新渠道跟我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吗?后面我会跟大家说,60多岁的人也能做新渠道。
第二个问题:一样的东西,别人能卖七八块,咱们只能卖两三块,差在哪儿了?我表哥去年种西瓜,别人的西瓜能卖6块一斤,还供不应求,他的西瓜只能卖2块一斤,最后还剩了不少。后来他去人家里看才知道,人家不光西瓜甜,还会拍视频,拍自己怎么给西瓜浇水、怎么选瓜,还跟顾客说“我的西瓜不打催熟剂,摘下来就能吃”,顾客就愿意多花钱买。咱们呢?只会说“我的瓜甜”,别人凭啥信?
第三个问题:“年纪大了学不会”“没经验不敢试”,这些真的是理由吗?我之前也觉得,我快50了,手机只会接打电话、发微信,直播、拍视频根本学不会。直到我刷到一个72岁的大爷,天天在抖音上播自己种苹果的过程,一开始也没人看,他就天天播,半年下来,粉丝有1万多,现在苹果根本不愁卖,都是顾客提前预定。还有个95后的小伙子,刚回村种大棚蔬菜,也没经验,就天天拍大棚里的日常,三个月就把蔬菜卖进了城里的水果店。你看,不是学不会、不敢试,是咱们没迈出第一步。
问完自己问题,就得拆拆看,这些问题到底是咋来的。我总结了三个咱们常踩的“坑”,大家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踩过。
第一个坑:只懂“种”和“养”,不懂“卖”。咱们做农业的,大多都是埋头干活的人,觉得只要把东西种好、养好,就有人买。可现在不一样了,“卖”也是一门手艺。就像收购商压价,不是他们心黑,是他们要赚中间差价,还要承担运输、储存的风险,他们肯定要把价格压低。别人直播能卖高价,是因为他们会“讲故事”,让顾客知道这个东西好在哪儿,值这个价。咱们只会说“我的东西好”,顾客看不到、摸不着,自然不愿意多花钱。
第二个坑:怕麻烦,不敢试新渠道。很多人觉得,传统渠道虽然赚得少,但稳当,新渠道又要学手机、又要拍视频,太麻烦。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侄女跟我说:“叔,你不用一开始就直播,先拍点短视频试试,就拍你给果树剪枝、摘果子的过程,不用露脸,也不用说话,配几句话就行。”我试了一个月,虽然粉丝不多,但有几个顾客私信问我果子怎么卖,慢慢就有了订单。你看,新渠道没那么难,只要愿意试,总能学会。
第三个坑:跟风干项目,没有“自己的特色”。前两年阳光玫瑰葡萄火,村里好多人都跟着种,结果今年价格直接腰斩,好多人都亏了。去年预制菜火,又有人跟着搞加工,最后货压了一堆,卖不出去。为啥会这样?因为咱们总是“别人干啥我干啥”,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卖番茄,别人都卖普通番茄,你可以卖“老品种番茄”,跟顾客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炒鸡蛋特别香”,哪怕产量低,也能卖高价。咱们得找到自己的“不一样”,才能在众多产品里脱颖而出。
拆完问题,就该说咋解决了。我给大家分享3个方法,都是我自己试过、或者身边人试过管用的,简单好操作,中老年人也能学会。
第一个方法:先找“卖货的渠道”,再定“种啥养啥”。咱们以前都是先种出来,再找买家,这样风险太大,很容易卖不出去。现在咱们反过来,先看看哪个渠道好卖,再决定种啥养啥。比如你想做抖音,就先刷抖音,看看上面哪些农产品卖得好,是小包装的干货,还是现摘现发的水果。如果发现小包装的农家干货好卖,你就可以种点豆子、芝麻,做成干货卖;如果发现小果型草莓好卖,你就别种大果型的,跟着渠道的需求来,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就不容易卖不出去。
第二个方法:新手做渠道,别贪多,“吃透一个就行”。很多人觉得,渠道越多越好,又做抖音、又做拼多多、又做社区团购,结果哪个都没做好。其实新手不用贪多,选一个自己能上手的渠道,好好做就行。比如你不会直播,就先从拍短视频开始,每天拍30秒,拍你在地里干活的过程,比如给果树疏果、给蔬菜浇水,配文就写“我家的果子不打膨大剂,自然成熟,摘下来就能吃”,慢慢就会有顾客关注你。如果你觉得线上难,就先做本地渠道,去小区找“团长”合作,给团长比收购商高一点的利润,让团长帮你卖,团长有顾客资源,你有好产品,合作起来双赢,比自己跑批发市场省心多了。
第三个方法:别等“准备好”,先“干起来”。很多人总是说“我还没准备好,等我学会了再做”,可等你学会了,机会早就没了。年纪大了学不会手机,就让家里的年轻人教你,我一开始也是不会拍视频,我侄女教了我三天,我就会了;没经验怕失败,就先小成本试错,比如你想直播卖水果,先拿100斤试试,哪怕只卖出去20斤,也能总结出经验,知道顾客喜欢听啥、想看啥,下次就能卖得更多。记住,农业现在越来越“卷”,你不行动,别人就会行动,“干起来”比“准备好”更重要。
我干农业11年,走了不少弯路,也踩了不少坑,现在终于明白,想在农村活下去,光靠埋头干活不行,得会找问题、解决问题,还得敢尝试新方法。农村从不缺好产品,缺的是“敢尝试、肯琢磨”的人。那些60多岁还在直播卖货的大爷、刚毕业就回村做农业的年轻人,他们能做到,咱们也能做到。
我想跟大家互动一下:你们在做农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好货卖不上价”的情况?你们试过哪些卖货的方法?是管用还是不管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把咱们的好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
来源:乡村新农人00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