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濑乡祭祀老子礼仪考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3 22:31 1

摘要: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完成泰山封禅大典后,在回京途中亲至濑乡(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庙(太清宫前身)祭祀老子,这是唐代尊崇道教、神化李氏皇权的重要事件。

文/七台八景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完成泰山封禅大典后,在回京途中亲至濑乡(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庙(太清宫前身)祭祀老子,这是唐代尊崇道教、神化李氏皇权的重要事件。

此次祭祀的具体流程虽无完整文献详载,但参考《新旧唐书》《唐会要》《全唐文》等史料,结合唐代国家祭祀礼仪及当时背景,可推测其大致环节如下:

政治意图。李唐王朝自认老子后裔,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先后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唐高宗此次濑乡祭祖,既是寻根问祖之旅,亦有强化“君权神授”,巩固李唐正统性之意。如《资治通鉴》提及高宗尊老子之举,旨在“崇祖业,显庆系”。

宗教推崇。老子被道教尊为道祖,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先祖,开国之始就将道教尊为“国教”,位列诸教之首,因此在泰山封禅的典礼中,就隐含有道教的味道。唐高宗来到先祖出生地、道教祖庭老君庙,更会在祭祀仪式中将国家典礼与道教仪式进行融合,以此推崇道教。

唐代国家祭祀礼仪承自周礼,具体多依《大唐开元礼》规范(虽成书于玄宗时期,但高宗时已有雏形),结合老子作为王朝“圣祖”和道教“鼻祖”的特殊地位,流程可能包括以下环节:

(一)前期准备·

1.选址设坛。在濑乡老子庙设祭坛,布置神位、礼器。祭坛位置应在老子庙正殿前,原正殿位于今太极殿基址之下,唐代称为圣祖殿。

2.参加人员。英国公李勣作为封禅大使,此次祭祀或仍担任主祭官一职。陪祭人员除文武百官、外国使节外,参照泰山封禅先例,后宫嫔妃、朝廷命妇亦应参加(注:此时高丽太子福男及新罗、百济、日本等国使者应已东归而未随团)。

3.斋戒。所有参祭人员提前三日斋戒沐浴,以示虔诚。

4.斋醮。根据唐朝对道教的重视力度和该祭祀的特殊意义,此时老子庙内或应云集天下高道,集中开展多日的斋醮科仪。

5.礼器与祭品。备太牢(牛、羊、猪三牲)、玉、帛、酒醴、祝文等。

(二)祭祀当日流程

1.迎神。奏雅乐,焚香,迎请老子神灵降临。

2.奠玉帛。高宗亲献玉璧、丝帛于神位前,象征敬献天地。

3.进俎。献上宰杀洗净的牺牲,陈于祭案。

4.三献礼。初献由高宗主祭,献酒,诵读祝文,赞颂老子功德,祈求护佑李唐;亚献由皇后武则天献酒;终献由越国太妃燕氏献酒。

注:在刚刚结束的泰山封禅仪式上,武则天以“皇后做亚献以体现孝道”等理由,由自己行亚献礼,越国太妃燕氏行终献礼,改变了以往全部由男性担任主献官的礼制。武氏与燕氏既然能在封禅大典如此重要的仪式上担任亚、终献礼官,那么在濑乡祭祀先祖老子时,二人作为皇室家眷领头人理应更会担当此职。

5.饮福受胙。高宗饮祭酒、食祭肉,象征接受神灵赐福。

6.送神。奏乐送神,焚烧祝文、玉帛,完成人神沟通。

7.望燎。观察焚烧祭品的烟气上升,确认神灵接纳。

(三)特殊环节

1.下诏追封。祭祀结束后,应有宣读《追尊玄元皇帝制》(又名《上老君玄元皇帝尊号诏》),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置官之议程。

2.立碑纪功。镌刻《唐老子册文碑》,内容应为《追尊玄元皇帝制》,立于玄元庙中,时间为唐高宗濑乡拜谒后的三月。《唐老子册文碑》收录于赵明诚《金石录》,编号为“第二百七十四,《唐老子册文》,行书,无姓名,乾封元年(666)三月。”

3.祭祀李母。在老子庙北一里有李母庙(又称李夫人祠),系老子母亲益寿氏归葬处,始建于东汉,武周时期改名洞霄宫,今民间称为“后宫”。作为圣祖老子之母,高宗祭祀老子的同时亦会对李母进行祭拜。

(四)乐舞与仪仗

1.雅乐。采用《唐雅乐》中祭祀先圣先祖的乐章,如《肃和》《雍和》(详见附后《大唐雅乐》)。

2.舞蹈。或配以文德之舞(八佾舞),彰显礼仪庄重。文舞为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需舞生32人,与武舞(亦为32人)相对,用于宫廷典礼与郊庙祭祀,因是歌颂帝王以文德治天下,故称作文舞。舞生手执龠[yuè]与翟(一种吹管乐器和一种以野鸡尾装饰的舞具)而舞,动作徐缓,节奏缓慢.动作具有礼仪性,舞蹈表演程式化。

3.仪仗规格。依皇帝出巡最高等级,护卫、旌旗、车驾齐备。另外,其贴身护卫应是龙武军,其前身为大唐玄甲军。玄甲军曾是李世民的亲军,李世民继位后就由玄甲军负责皇帝出行、寝居。唐高宗时期,玄甲军改名龙武军,仍担任贴身护卫之职。

此次祭祀既是皇家祭祖行为,亦是宗教行为,更是高宗时期强化皇权、构建意识形态的关键举措。其流程融合了传统礼制与道教元素,凸显了李唐王朝“神道设教”的政治智慧。尽管细节记载有限,但通过制度推演与史料旁证,可窥见其恢弘与象征意义。

武则天在泰山封禅中的“政治出场”

唐高宗泰山封禅时,武则天担任亚献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在政治上凸显她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在仪式上体现孝道。

为讨唐高宗欢心,武则天于显庆四年(659年),暗地指使心腹礼部尚书许敬宗上表,请封禅泰山,以高祖、太宗皇帝配祭昊天上帝,高祖皇后太穆皇后、太宗皇后文德皇后配祭皇地祇。唐高宗下诏,命百官、诸儒议定封禅礼仪。

麟德二年(665年)十二月十九日,唐高宗一行至泰山脚下。礼官奏上仪注:“封祀,以高祖、太宗同配;禅社首,以太穆皇后(唐高祖窦皇后)、文德皇后(唐太宗长孙皇后)同配。皆以公卿充亚献、终献之礼。”在古代,泰山封禅是一种极其隆重的祭祀活动,通常由皇帝亲自进行初献,而亚献则由亲王或文武大臣担任。这让欲借此博取更多政治资本的武则天颇感不爽。于是连夜亲书《请亲祭地祇表》,她认为祭天由先皇配享,皇帝来初献;祭地由太后配享,如果由大臣们来亚献不合适,毕竟男女有别,而由皇后来做亚献则能体现孝道。这个巧妙的理由最终得到唐高宗批准,使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主持亚献礼。

至于特许越国太妃燕氏担任终献,这在一定程度应该也是武则天的“功劳”。既然她打破了传统的封禅仪式规则,干脆连终献一职也找个女人“作伴”,以堵众臣之口,而这个终献最好的人选,就是越国太妃燕氏。因为燕氏是越王李贞之母,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在世的妃子,所以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也为她赢得了这一特殊地位。

泰山封禅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女性参与国家祀天礼,也是对古代封建意识形态的一大突破,这一安排打破了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祭祀仪式,使得女性在封禅仪式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作为“二圣临朝”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武则天通过这次封禅活动,不仅在政治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还进一步巩固了与唐高宗的关系,展示了她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标志着武则天开始全面参与国家管理,为大权在握奠定了基础。

注:燕德妃(609年—671年),燕氏,涿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唐太宗李世民妃嫔,隋朝洛川郡公燕荣孙女,武则天姨表姐。武德四年(621年),嫁给秦王李世民,册封贵人。贞观元年,册封贤妃,深得宠爱,生下越王李贞、江王李嚣。贞观十八年,册封德妃,位次于韦贵妃。唐高宗即位,册封越国太妃;乾封元年,跟随唐高宗与武皇后,参加泰山封禅活动,担任终献。得知武则天母亲病逝,前往洛阳吊唁。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薨于郑州,享年六十三,陪葬于昭陵。

唐代礼制

唐高祖李渊建国,礼乐诸制未及修撰,“郊庙宴享,悉用隋代旧仪”。太宗贞观中,诏令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徵等礼官学士,修改旧礼,撰成《贞观礼》100卷。

《贞观礼》比之隋礼,已有明显损益。例如皇太子入学及太常行山陵、天子大射、合朔、四孟月读时令、天子上陵、朝庙、养老于辟雍之礼,"皆周、隋所阙,凡增多二十九条。余并准依古礼,旁求异代,择其善者而从之"。

唐高宗初,以《贞观礼》节文未尽,诏令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杜正伦和李义府、中书侍郎李友益、太子宾客许敬宗、太常卿韦琨等重加缉定礼仪制度,勒成130卷,显庆三年(658)奏上,颁行中外,是为《显庆礼》。

从学术倾向来说,《贞观礼》基本沿用郑玄的今文经学说,而《显庆礼》则袭用王肃的古文经学说。开元十四年(726),唐玄宗令集贤院学士右散骑常侍徐坚、左拾遗李锐及太常博士施敬本等折中贞观、显庆二礼,至开元二十年(732)修成《大唐开元礼》,颁所司行用。

《新唐书·礼乐志一》称:"由是,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宋人周必大亦云:"自时厥后,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诸儒之讼,稽是书而可定,国家有盛举,不必莼野外之仪,即是书而可行。世世守之,毋敢失坠,不其休哉!”《大唐开元礼》确定了五礼的框架体系,成为后世王朝礼典编制的圭臬。

《大唐开元礼》共计150卷,以吉、宾、军、嘉、凶五礼为次第编撰而成。吉礼的主要内容是各种祭祀礼仪,包括由皇帝亲自主持或有司摄行的祭祀昊天上帝、五方帝、日月星辰、地祗后土、社稷、岳镇海渎、祖宗、先代帝王等朝廷仪制,还包括地方官主持的祭祀社稷、孔子等州县政府的祭礼,以及官僚家庭祭祀祖先的相关礼仪。

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蕃夷国主及其使者的礼仪。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包括皇帝亲征与巡狩、讲武、命将出征、宣露布、劳军将、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等礼仪。嘉礼则包括冠婚、朝仪、养老等各个方面的仪式。凶礼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诸项礼仪规定。

《天唐开元礼》中对皇帝、皇后、皇太子、嫔妃、亲王、公主、官员、庶人各种身份的人的冠婚丧祭的吉凶礼仪做了具体的规定。例如,冠礼就有皇帝加元服、皇太子加元服、亲王冠、三品以上嫡子冠、三品以上庶子冠、四品五品嫡子冠、四品五品庶子冠、六品以下嫡子冠、六品以下庶子冠等礼仪名目。

通过这些规定,唐代的礼制明确了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社会地位,实际上是对包括从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到官吏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从国内民族关系到唐朝廷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等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做了进一步细致而严格的界定。

唐代也是礼乐制度在社会上开始广泛普及的时期。朝廷制定的礼乐制度,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并推行开来。与此同时,唐代家礼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下层民众有机会接触并了解礼乐制度,“礼不下庶人”的局面至此改观。随着广泛的社会层面了解礼乐制度并遵行官方礼制的规定,礼乐制度的社会控制功能也由此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唐代礼乐制度的政治功能也开始彰显。

礼乐制度向社会申明了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合法性,界定被统治者的身份及其应当遵守的政治规则并且要求他们自觉地维护这些规则。在唐代,礼制在与民俗、宗教以及异域文化的冲突中不断丰富,使其更具有代表性,也正是礼制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促进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认同的过程(青衫文史)。

《大唐雅乐》

一作大唐乐。《旧唐书·音乐志》:武德九年(626年)始命祖孝孙修定雅乐。祖孝孙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至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又以继续制定的雅乐命名为大唐乐。

唐代雅乐的特点,以十二和为分类体制。又与俗乐关系密切,如法曲《云韶乐》(更名云韶曲)寄来源于开元雅乐。《庆善乐》与《破阵乐》均曾在隆重的雅乐礼仪活动中,分别用为文舞和武舞。名目是: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其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号《大唐雅乐》。十二和细目如下:

一、豫和之曲:用于恭迎天神降临。

二、顺和之曲:用于恭迎地神降临。

三、永和之曲:用于恭迎祖先灵魂降临。

四、肃和之曲:在升堂献歌仪式中,伴随进献玉器和丝绸的环节演奏。

五、雍和之曲:所有祭祀活动中进献祭品时使用,迎接神灵时也用此曲。

六、寿和之曲:用于向神灵敬酒(酌献)和众人分饮福酒(饮福)的环节。

七、太和之曲:作为行进仪仗时的节奏配乐。

八、舒和之曲:用于文舞(礼仪性舞蹈)和武舞(战舞)的入场与退场。

九、昭和之曲:皇帝与皇太子举杯敬酒时演奏。

十、休和之曲:皇帝与皇太子用餐时,以及皇帝恭敬礼拜三老(尊贵长者)时演奏。

十一、正和之曲:册封皇后典礼时演奏。

十二、承和之曲:皇太子在东宫举办聚会时演奏。

来源:中原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