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5日,神木市乡村振兴联合会“益起帮”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作为陕西省乡村振兴重点县,神木市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资源,构建起覆盖民生保障、产业助销、城乡融合、乡风文明的多维度服务体系。
2025年5月15日,神木市乡村振兴联合会“益起帮”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作为陕西省乡村振兴重点县,神木市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资源,构建起覆盖民生保障、产业助销、城乡融合、乡风文明的多维度服务体系。
截至6月底,项目已为100名留守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帮助30个困难家庭销售杂粮1300公斤,推动城乡儿童结对研学20人次,初步形成“产业助公益、公益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政策引领下的创新破局
为破解神木市部分村镇民生保障薄弱、农产品滞销、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神木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神木市乡村振兴联合会,整合卫健、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资源,联合30余家医疗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益起帮”项目。项目以“解民忧、促增收、惠民生”为目标,通过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专家指导机制和动态数据摸排,构建精准化服务体系。
专业队伍建设是项目落地的关键。神木市乡村振兴联合会采用“招募+培训”模式,组建了涵盖医疗、电商、文化等领域的志愿者队伍。医疗志愿者接受市卫健局专项培训,助农志愿者则由农业农村局和商务局组织开展电商运营技能提升培训,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神木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郭海平表示:“希望通过‘政府统筹+社会协同+专业服务’的模式,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系统的解决方案,让乡村振兴真正扎根基层。”
四大行动重塑乡村生态
银龄童梦,精准关爱 “一老一小”。马镇镇刘杨家沟村的王大爷在接受免费体检后,拿到了医生开具的慢性病管理方案,他说:“以前看病要跑几十里路,现在志愿者直接上门,真是省心又贴心。”当地依托特殊群体信息台账,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每月更新留守老人健康状况和困境儿童需求。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捐赠”双渠道,累计配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2000余份,为困境儿童提供书籍文具300余套。
医疗服务方面,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组建的专业团队开展义诊12场次,为留守老人提供慢性病随访和用药指导,同时为20名困难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生长发育监测。情感陪伴上,“周末陪伴计划”和节日主题活动填补了特殊群体的情感空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500小时。
产业助销,破解农产品流通堵点。位于金澜小区的“益起帮”助农服务中心已成为农产品流通枢纽。通过“统一收购—品控分拣—多元销售”模式,项目整合农村滞销品并精准对接城市需求。线上联合本地直播团队开展助农直播,线下在商超、农贸市场设立专柜,与企事业单位签订节日福利采购协议。
截至6月底,已收购杂粮1300公斤,帮助30个家庭解决销售难题。农产品销售收益按比例纳入公益基金,反哺“一老一小”关爱行动,形成可持续闭环。入“以购代捐”模式,鼓励市民通过购买农产品支持公益。企业家联合会会员企业已认购定制农产品价值超50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20%。
资源联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城乡儿童手拉手”结对活动成为项目亮点。农村儿童走进城市科技馆、博物馆开展研学,城市学生则深入田间体验农耕生活,增进群体间理解与融合。同时,专业文艺团体下乡演出8场次,推动城乡文化双向交流。通过媒体宣传和企业宣讲会,已有16家会员企业参与农产品定制服务。市民下乡活动不仅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更促进了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文明乡风,文化浸润乡村治理。以“孝老爱幼”为核心,项目组建政策宣讲团巡回各村,将关爱“一老一小”纳入村规民约,并通过 “乡村大喇叭”常态化宣传。挖掘并表彰“孝老爱亲模范”“助农先进个人”等典型案例,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乡村文化节、主题晚会等已覆盖12个行政村,编排的乡村振兴题材文艺节目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见证民生蝶变
截至目前,累计服务特殊群体200余人次,发放物资价值15万元,困境家庭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助农服务中心带动结对村户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0%,“益起帮”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老年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高25%,儿童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城乡医疗差距进一步缩小。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文明风尚普及率提升40%,村规民约修订覆盖率达100%。
“益起帮”项目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神木经验”。郭海平表示,下一步将优化项目运作机制,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20个镇街全覆盖,并推动项目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从民生保障到产业振兴,从健康服务到乡风文明,神木“益起帮” 项目以政企社协同的创新实践,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一探索不仅回应了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在基层治理领域开辟了新路径。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益起帮”或将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让更多乡村在多方协同中焕发生机。
文/刘咏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