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款香菇酱是我们随州香菇产品在海外的‘销冠’。”随州市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孙科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去年,品源公司与美国华人商会签下了1亿美元的订单,也标志着‘菇的辣克’成功闯入了美国市场。”
在随县香菇博览馆,一盒盒写着“GOODLUCK HOT SAUSE(好运辣酱)”的香菇酱在展厅里十分抢眼,它还有个特别洋气的中文名——“菇的辣克”。
“这款香菇酱是我们随州香菇产品在海外的‘销冠’。”随州市随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孙科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去年,品源公司与美国华人商会签下了1亿美元的订单,也标志着‘菇的辣克’成功闯入了美国市场。”
“世界香菇看中国,中国香菇看随州。”或许你还不了解随州这座城市,但你一定吃过来自这里的香菇。有着“中国香菇之乡”美誉的湖北省随州市,是我国最大的香菇菌种生产基地。中国每出口的5朵花菇之中,就有1朵产自这里。
一瓶小小的香菇酱,如何撬动上亿元的大产业?
随州香菇在国内外畅销的“密码”,离不开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条件。“我们随州处在‘神奇的北纬31度’,是出花菇的最好的一个地方。”随县香菇种植工专业培训老师杨守波说道,“因为阳光充沛、温差大,香菇生长周期长,这里的香菇腿短、肉厚、嫩爽,积累的营养也比较充足。”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在随州市随县三里岗镇成功试种段木香菇,开创中国菌丝种植先河。经过40多年的发展,随州已形成从菌种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内外贸易、机械制造及人才培育的完整产业链,小小的香菇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随州还深度挖掘香菇的经济价值,推出了香菇酱、香菇浓缩汁、香菇面条、香菇辣条等香菇深加工产品,让“家乡味道”飘香全国,远销海外。
在香菇产业的发展浪潮中,不少在北上广漂泊的随州人看到商机,纷纷回乡成为“菇勇者”,出生在随县殷店镇白庙村的汤成就是典型的代表。
2020年5月,他结束了长达17年的北漂生活,回到家乡二次创业,创办了白庙村香菇基地,自投产以来,该基地年销售菌棒300余万棒,目前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
“这几年,去北上广深打工的老乡们都陆续回来了。以前大家在外地辛苦打拼每个月挣个万八千块钱,现在在我们香菇基地也能挣得到。”汤成拍着胸脯告诉记者,“一年种菇存银行,二年种菇盖楼房,三年种菇娶新娘”已经成为当地菇农致富的真实写照。
“土特产”做大做强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前年我们想要扩大香菇种植规模,但手头资金实在紧张。”汤成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随州农商行通过“香菇贷”为他提供了100万元资金支持,扩大生产的计划也得以顺利进行。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分行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融资需求,用足用活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各项金融惠企政策,创新“专用再贷款+特色产业链”金融服务新范式,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随州香菇产业,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装上了澎湃的金融引擎。
在政策导向的强力推动下,随州农商行紧密结合香菇产业发展实际,创新打造了“香菇贷”“荆楚菇农e贷”等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通过高效运用这些专项信贷工具,已为3万农户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累计授信规模突破20亿元大关。
随着随州香菇产业越做越大,这两年,不少村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在我们基地剪香菇腿儿的老太太们,平均年龄都在75岁,干一天能赚六七十块钱,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汤成说道,像这样的例子在随州数不胜数,可以说,小小的香菇,已经撑起了当地居民的“致富伞”。
如今,在户籍人口不到250万的随州市,有30万人从事与香菇产业有关的工作,香菇年种植规模达4亿袋,年产量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高达500亿元。
来源 :金融时报客户端
图片来源:随州市委宣传部
记者:张冰洁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来源:金融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