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方言笑点的省,上个网世界变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3 20:20 1

摘要:“这届网友闲着没事干,就去找个班上吧,好不好?”最近的网友又被嫌弃了,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甘肃的朋友们说的。前面“馕言文”热度还没褪去,这届网友又找到了新的“互联网乐子”——不是“逼迫”身边的甘肃人说“风起云涌”,就是在互联网上乱窜惹甘肃人说“拱(滚)”。

“这届网友闲着没事干,就去找个班上吧,好不好?” 最近的网友又被嫌弃了,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甘肃的朋友们说的。 前面“馕言文”热度还没褪去,这届网友又找到了新的“互联网乐子”—— 不是“逼迫”身边的甘肃人说“风起云涌”,就是在互联网上乱窜惹甘肃人说“拱(滚)”。 而本就在崩溃边缘的甘肃人,在看到一则广告后,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幸运咖最新广告语“轰走春困,咖啡提神”,让每一个试图读出它的甘肃人不悦—— “轰走冲控、昏走春控……好,我此生不会再喝兴勇咖,也拒绝和你们这些外地人说话。” “四个字,让全体甘肃人为我崩溃”( 图 /微博@ 幸运咖 “到底是谁一天没事干,在有针对性地研究甘肃人的缺点啊?!”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或许是全体被甘肃发音逗乐的网友。
在网上随机搜索“甘肃”“甘肃方言”“甘肃口音”等关键词,能治愈所有不快。 “如果说云南人统治抖音,那么甘肃人何尝不是统治方言笑点的神。” “冒昧的甘肃人你真的很冒昧”。( 图/小红书@黄益达,已获授权 )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甘肃人说普通话。 不同于东北人自带笑点的说话方式、馕言文修辞语序的转换带来的笑点。 甘肃话吸引外地人,往往是因为前后鼻音不分带来的微妙喜感。 ( 图/社交平台截图 ) 火爆全网的“拱(滚)出去”“lonely(伦理)的问题”等金句只是甘肃方言故事的冰山一角。 每个和外地朋友打交道的甘肃人,都曾被“un”“ong”的发音制裁过。 欢迎收看大型电视连续剧《那些年,甘肃人和ong的爱恨情仇》—— ( 图/社交平台截图 ) “你说的un是什么ong,眼前的群怎么不是穷”,是每个甘肃人要用一生去研究的课题。 在朋友圈中故事永流传,对其他地方的人可能需要绞尽脑汁,对甘肃朋友来说只是“衣角微脏”。 衣角微脏也不怕,用拱筒洗衣机就可以完美解决。(图/ 社交平台截图 当然这里的“笑”不只是好笑的意思,而是口音加持下,甘肃人讲话,有种让文字突破次元壁的美。 甚至无需复杂的修辞,不用多余的解释,只靠单个字眼、词语的发音,便能四两拨千斤。 (图/ 社交平台截图 “高中地理老师是甘肃人,上课算时差说隆冬,我寻思哪有地方叫隆冬,后来知道是伦敦。” “大学在甘肃,军训的时候教官一言不合处罚别人就是让人冬下(蹲下)。” 听一遍就上头,学一遍就笑场。(图/ 社交平台截图 外地人听甘肃朋友说话,总会经历的心路历程: 疑惑——迷茫——恍然大悟——被逗/萌/气笑。 甘肃朋友和外地人说话:笑笑笑,到底在笑啥?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图/ 社交平台截图 而如果说,甘肃人发音产生的“空耳”效果,会自动让甘肃朋友化身喜剧人…… 那么甘肃人讲话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特征,形成的“西北萌感”,则让人忍不住想模仿。 现在才知道风靡全网的“笑拥了”原来是甘肃话。(图/ 社交平台截图 毕竟在“用掷地有声的方言,抢夺网友心智”这一块,甘肃话排第一,没谁敢排第二。 普通话说的“春天”,换成甘肃口音的话就是“冲天”。 唱歌时的“春天在哪里”,就是“冲天在哪里”…… 比如《山海情》中合唱这一段,就是这个效果。(图/ 社交平台截图 听起来只变换了两个字,意境上却是《春日诗朗诵》到《春季生产动员誓师大会》的区别。
春天:那我走?(图/ 社交平台截图 可以说,这种“笑拥了”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吃饭的时候是“认识一个甘肃人说喜欢吃洪洞,后来才知道是馄饨。” 换季的时候也有“甘肃室友有天突然拉开帘子感叹了句:大降翁(温)了!” 生气骂人的时候:“拱啊!红蛋!”(图/ 社交平台截图 当然有时候,和甘肃朋友打交道也很难受: “朋友说他爷爷有个龙椅,我激动地问乾隆的康熙的,他说他爷爷摔断了腿,买了个轮椅。” “对不起爷爷,请来人现在就把我的笑点打包送到转转上回收了。” 答案:“沙发照”=“身份证”。(图/ 社交平台截图 但你以为最大受害者是听不懂迷茫、听懂了笑晕的外地人就错了。 最近的甘肃人,不管是线上交流、还是线下社交,都无时无刻不再接受考试。 “你说游泳/寻寻觅觅/顿顿吃/薰衣草……” “右勇/熊熊秘密/洞洞吃/胸衣草……” 在相关评论区,也不是没有人表示疑问:要不要听听你读的是啥? 此时甘肃人只想说:我听得出来吗就让我听? 好好好拿甘肃人当歪果仁耍是吧? “你们根本不懂一个甘肃人在输入法里打前后鼻音反复加上g的痛。” 让甘肃人分前后鼻音,困难程度堪比叫四川人念哪吒、山东人分语序、新疆人放弃夸张比喻。 ( 图/ 社交平台截图 ) 甘肃人解决发音问题有多难,从他们的普通话考试就看得出来。 简单的字词,或许还能控制字正腔圆,哪怕“风起云涌”“炖冻豆腐”也不是不能努努力。 但一到了长句子环节,就容易露馅。 甘肃人的考试地狱开局:四级翻译是敦煌莫高窟,普通话考试短文阅读也是敦煌莫高窟。 (图/小红书@九月八,已获授权) 要知道很多说话主题,甘肃人是碰也不敢碰的——比如运动,比如古诗。 用动(运动)这一块,俩字足以难倒一大批人:我这次抽到是我最爱的体育运动(嘴唇用力)。 (图/小红书@猴哥他哥,已获授权) 至于古诗,只能说很多诗人创作的时候,根本没考虑过甘肃人的感受。 以陆游的名诗《游山西葱(村)》为例: 莫笑农家腊酒红(浑),丰年留客足鸡同(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葱(村)。 读杜牧的《清明》,同样在嘴里打架: 清明时节雨峰峰(纷),路上行人欲断红(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葱(村)。 “别的不知道,但是这个西葱和杏花葱听起来应该很好吃。” 甘肃人:你们笑吧,要是我考普通话的时候想起来这个你们就完了! 不过甘肃人最讨厌的作家应该是一个外国人——村上春树。 别问,问就是从来都分不清到底是“葱上春树”还是“村上充数”。 同理可得他们不喜欢的歌手,吴克穷。(图/小红书@毛笑飞,已获授权) 世界上最难掩饰的东西:贫穷,咳嗽,还有甘肃朋友的口音。 每一个试图掩饰自己甘肃人身份的朋友,都深刻懂那句“努力也会败北”。 某个短视频博主发了一个关于“历史上五大地震”的视频,拉了几层AI变声。 但评论区的网友还是听出来了:皮下绝对是甘肃仍没有错吧?大地正(地震)? 小编的天塌了,紧急出了条视频:你们再这样评龙我虫脆(纯粹)是没办法啦。 (图/ 社交平台截图 如果你有普通话考试拿高分的甘肃朋友,珍惜吧,甘肃人都懂含金量有多高。 如果你有一个普通话不标准的甘肃朋友,也珍惜吧,因为他有自己一番道理,值得学习。 拿“滚”字来说,甘肃人发成“拱”的深意是: 相比前鼻音,用后鼻音骂出来的话,更有震慑力,也中气十足。 “真心建议其他地方的人也学起来,讲出气势,说出态度,我们是认真的!” (图/ 社交平台截图 这并非空穴来风,有一种说法是—— 甘肃人刻在DNA里的后鼻音,实则是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的甘肃,气压较低、空气密度稀薄,会给声音传播造成困难。 此时,强调后鼻音的发音方式,可以让声音更加有穿透力‌,方便人们彼此交流信息。 甘肃方言常用语。(图/甘肃发布) 需要澄清的是,有甘肃人表示:我们大甘肃人也不都是前后鼻音不分。 确实。
甘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覆盖北方、南方、西北、青藏4大地理区域,从东到西共横跨了16个经度,共计1659公里 。 “去过甘肃,你就去了五分之四的中国。” 与辽阔的地域对应的,是复杂的方言系统。 甘肃地区方言,可以粗略分为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像《哪吒2》中的土拨鼠讲话就掺合着宁夏话和甘肃话(都属于兰银官话)。 从甘肃地理角度来看,又可分为陇东方言、陇中方言、陇南方言、洮岷方言、河州方言、兰州方言、河西方言七个小片。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发音特点和词汇用法。(图/《中国语言地图集》) 每个地区的发音特征都大不同,换句话说,并不是甘肃所有方言,都有“不分前后鼻音”的特征。 比如兰州话,听起来很有力量感,夸奖人都听起来十分权威,“莎莎心疼滴很!尕小伙都攒劲滴很!”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方言,则与陕西关中口音类似,相对柔和。 天水麻辣烫风靡全国时,有天水阿姨给外地游客送水说“狗狗,佳(乖乖,给)”,听得人心暖暖的。 (图/ 社交平台截图 还有部分甘肃朋友说自己没有口音是因为意识不到自己有口音,嗯…… 此外,前后鼻音不分的方言特点,其实也不止在甘肃有。 像“全网考甘肃人发音”的时候,陕北、山西、新疆等地已经有人在悄悄擦汗: 笑完甘肃可不能笑我了哈。 (图/ 社交平台截图 而甘肃口音也好,其他地方方言也罢。 与其说是嘲笑,不如说是各地的人透过不同的方言特点了解彼此,在欢笑与玩梗中拉近距离。 毕竟就算退一万步说,“你有你的un/ong,我有我的l/n,他有他的zcs/zhchsh,谁又能笑话谁了。” 不过最后,应甘肃朋友们的呼声,还是要倡议下: (图/ 社交平台截图 以后玩梗要适度,给身边的甘肃朋友考试的时候更是要注意。 1.再也不用“风起云涌”考验甘肃朋友(最新题目已经是“轰走春困”)。 2. 再也不在普通话考试前夕,给甘肃朋友发相关段子(考完了可以)。 3. 对甘肃朋友发音的关注少一点,对甘肃朋友的关爱多一点(请国家给分配一个甘肃朋友)。 以上,让我们共同遵守。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