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2024年Yole的数据显示,前十大企业里没有中国身影,美国企业拿走了36%的份额,主要集中在高端芯片领域,比如模拟、内存、高端SoC(片上系统)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芯片。
汽车需要芯片,燃油车可能用300-500颗,新能源汽车直接翻10倍,需要3000-5000颗——越智能、科技含量越高的车,芯片用得越多、越贵。
这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卖得火,可芯片却大量依赖进口,一年从国外买超过200亿颗,这数字听着就让人揪心。
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2024年Yole的数据显示,前十大企业里没有中国身影,美国企业拿走了36%的份额,主要集中在高端芯片领域,比如模拟、内存、高端SoC(片上系统)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芯片。
德国英飞凌排第一,占12%,主攻功率模块和MCU;荷兰恩智浦(NXP)第二,占10%;意大利意法半导体(ST)第三,占9%;美国德州仪器、日本瑞萨电子紧随其后。前五名加起来,占了全球50%的市场。
日本企业也不弱,主要在传统MCU、传感器和碳化硅(SiC)功率器件领域占优势。
反观中国,虽然车企和芯片企业都在努力搞国产替代,但差距明显——高端芯片基本被国外垄断,国产汽车芯片大多集中在中低端,技术积累不足,市场认可度也不高。
为啥差距这么大?一是起步晚。国内汽车工业和芯片产业本身就比国外晚几十年,两个“短板”叠加,自然更难追赶。二是汽车芯片对工艺要求极高。比如功率模块需要高耐压、高可靠性,模拟芯片需要精准控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积累,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
更关键的是,汽车芯片的验证周期长、成本高。车企不敢轻易换供应商,一旦芯片出问题,可能影响整车安全。所以即使国产芯片性能达标,车企也更愿意用“经过验证”的国外产品,这又反过来限制了国产芯片的发展空间。
不过,依赖进口不是长久之计。就像手机芯片被“卡脖子”的教训一样,汽车芯片如果长期受制于人,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也可能变成“卡脖子”的隐患。好在,国内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车企、芯片企业、科研机构都在加码研发,比如比亚迪、蔚来等车企自研芯片,华为、地平线等企业推出车规级芯片,政策也在加大对汽车芯片的支持力度。
国产汽车芯片要突破,需要时间和耐心。一方面,要聚焦关键领域,比如功率半导体、MCU、传感器等,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车规级认证体系,让国产芯片能用、敢用。更重要的是,产业链上下游要协同——芯片企业懂车企需求,车企愿意给国产芯片机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汽车芯片的“卡脖子”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只要坚持自主研发,补齐技术短板,国产芯片终有一天能摆脱依赖,让中国新能源汽车真正“强起来”。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