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那会儿,延安的日子过的艰难,日本和国民党反动派一道封锁,把物资都卡住了,吃的穿的都不太够,毛主席看在眼里,心里明白,光等别人送是不行的,于是提出了个响亮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后来中央决定派王震带着359旅去南泥湾开荒种地,搞生产运动,用自己
1940年那会儿,延安的日子过的艰难,日本和国民党反动派一道封锁,把物资都卡住了,吃的穿的都不太够,毛主席看在眼里,心里明白,光等别人送是不行的,于是提出了个响亮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后来中央决定派王震带着359旅去南泥湾开荒种地,搞生产运动,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吃穿问题。
1941年春天,王震将军时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就在前线战火不断的当口,他接到朱德总司令的命令,要率部转驻南泥湾,从事开荒垦殖,这个消息传到王震耳里,犹如晴天霹雳,他满脸疑惑,当场忍不住问朱老总:“老总,我是不是闯了什么祸?还是说组织觉得我王震打仗不中用了?你得给我个痛快话,要不然我回头怎么面对那帮兄弟们?”
王震素来性格耿直,朱德深知他的秉性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王胡子,你这次可想歪了!你既没有犯错,带兵打仗的本事更是拔尖,正因为如此,中央才把南泥湾交给你,那块地荒得厉害,是块难啃的骨头,可我相信,能把它啃下来的,非你莫属。”
王震这才明白过来,既然是组织的信任,那他就得把这片荒芜的土地变成兵强马壮的粮仓,于是359旅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前往南泥湾的道路,一路上,队伍穿行在山林之间,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就背着简单的行囊和干粮上路,山沟崎岖,荆棘丛生,他们走了五六十里山道,才攀上高岗。
站在山头一望,只见眼前是一片广袤的黑土,肥沃得像是积攒了无数年的养分,有人忍不住感叹:“好地方!要是能种上粮食,准能养活不少人!”可转念又叹气:“只是这些年战乱不断,这片宝地早成了匪窝,野兽横行,想要安稳开荒,没那么容易。”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向大约四十五公里处,被称作延安的“南大门”,这片地方在战略上非常关键,守住它,就等于在延安周围多了一道天然屏障,这片本应肥沃的土地成了一片荒凉之地,当地人无奈地称它为“烂泥湾”。
部队内部许多士兵本是黄土地里刨食的庄稼汉,参军是为了端起枪杆子赶走日本侵略者,如今不去前线打仗,却要在这荒山野岭里挥锄挖地,一时间心里都想不通,甚至有人私下嘀咕:这算怎么回事?王震听到士兵们的议论,他反复琢磨:如果思想包袱不卸下去,光靠命令让大家去干,怕是干不长久,这是一场关系到延安生死存亡的“战役”。
因此王震提出了响亮的口号:“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口号一喊出,全旅上下振奋了士气,从旅长、团长、营长到普通士兵,人人都要投入到劳动中去,渐渐地战士们的心气顺了,开荒的劲头也越来越高。
开荒并不是轻松的差事,土地坚硬,石头遍布,一锄头抡下去,往往只能在地表留下一道浅浅的印痕,手掌磨出血泡,肩背酸痛不已,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反倒越干越起劲,对于那些从未种过地的新兵,王震虽然嘴上刻薄,笑他们是“少爷兵”“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可转身却想办法帮他们补课,他特意请来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作指导员,让老人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翻土、下种、浇水、施肥,渐渐地,许多原本不会种地的年轻兵,也能独当一面了。
刚开始的日子异常艰苦,部队带的口粮有限,不得不隔三差五派人跑到百里之外的延长、甘泉等地背粮回来,有时粮食实在接不上茬,就集体上山挖野菜充饥,可即便如此,战士们的脸上仍然挂着笑容,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怕饭菜粗糙,肚子常常不饱,依旧能在火堆旁唱上一曲军歌,王震看在眼里,心里也渐渐踏实。
随着开荒的深入,土地慢慢显露出生机,稻谷、玉米、芝麻、西瓜、土豆一季一季播种下去,田野逐渐由荒凉变得翠绿,士兵们还你追我赶地创造纪录,班长李位一天能开荒三亩六分七,可没过多久,战士郝树才就打破了纪录,一天垦出四亩二分三,大家互相比拼,气氛热烈,笑声和喊声在山谷间回荡。
仅仅一个月,359旅就开垦了五千亩荒地,种上粮食和蔬菜,到年底,开荒面积已经达到一万一千亩,粮食收获一千二百石,蔬菜则足够全旅食用,部队还在山坡上打窑洞,把帐篷换成坚固的窑室,寒来暑往,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顶风冒雨、抗寒耐暑,让昔日的“烂泥湾”摇身一变,庄稼遍地,整齐的窑洞鳞次栉比,南泥湾渐渐成了军民共建的模范。
1941年10月30日,毛主席一行人在返延安的途中,应王震的请求,临时绕道去陶宝峪看望359旅的炮兵团,那天部队营地里到处洋溢着忙碌的气氛,为了给毛主席和随行的中央首长送行,王震特地叮嘱炊事班,用部队自种自养的食材做一桌饭菜。
中午时分,简朴的午餐摆上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由南泥湾自养的土鸡,经过厨师的精心烹调,外皮焦黄油亮,散发着淡淡的山野香草味,鸡肉香气弥漫在窑洞里,令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饭菜刚上桌,毛主席指着那两只烧鸡问道:“这些鸡,战士们平日里也能吃到吗?八路军讲究官兵一致,若是士兵们吃不到,我们这些人就不能动筷。”
这一句话让在座的人都愣了一下,王震心头涌起一股暖流,他立刻站起来汇报:“主席请放心!359旅在南泥湾开荒已经两年多了,从当初的睡荒沟、啃树皮,到如今粮菜自足,生活改善不少,旅里还专门办了农场,养鸡养鸭,喂猪放羊,就是为了让官兵们能常常改善伙食。”
他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一丝自豪:“现在部队的伙食有了制度,每个月可以吃一次鸡肉和羊肉,平均到每人半斤,每周还要打两次猪肉汤,人均二两的量,虽不算丰盛,但比起两年前,可谓天壤之别。”
毛主席听后,欣慰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只要战士们能吃上肉,那我们才有资格尝一尝这南泥湾的特产。”说罢,大家才动筷子,热热闹闹地吃了起来,这顿饭带着土地的芬芳,也带着战士们的汗水与心意,饭后桌上还剩下半只鸡。毛主席不动声色地把吃剩的鸡骨头悄悄揣进了上衣口袋,王震看见,忍不住好奇地问:“主席,您这是。”毛主席笑着解释:“如今生活好了一些,但我们仍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习惯,这些骨头拿回去,还能熬汤喝,扔了多可惜啊。”
宋承志营长见状,立刻从桌上拿起那半只剩下的烧鸡,也塞进了主席的口袋里,这一幕恰好被随行人员用相机拍了下来,照片里毛主席的衣兜鼓鼓囊囊,成了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袋烧鸡”,此事很快在部队传开,毛主席勤俭节约的作风感染了所有官兵,从此南泥湾的“口袋烧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纵观毛主席一生,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哪怕当了国家领袖,他依旧穿着打着补丁的袜子、毛衣,除了少数因工作需要的衣服,他很少添置新装。
饮食上他也从不搞特殊,最常见的三餐就是青菜、米饭、辣椒,再加上偶尔一顿红烧肉,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夜里加班到饿了,他不愿惊动厨师,就让警卫员烤几个红薯或土豆垫肚子。
1942年7月,朱德总司令来到南泥湾,随行的还有徐特立、谢觉哉等人,看到眼前的良田沃野,朱老总忍不住赋诗一首《游南泥湾》:“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诗句里满是惊喜与欣慰,1943年春,毛主席亲笔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以此肯定南泥湾的经验,那一年,359旅粮食收成高达一万二千石,实现了“不要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粮食和经费全部自给。
年末朱德再次来到这里,听完王震等人的汇报后,笑着说:“蒋介石想用封锁来困死咱们,哪知道我们偏偏靠自己的双手闯出了一条生路,他语气坚定:“红军从来不怕任何困难,这一年里,你们干得漂亮,以后要继续保持,让战士们既能下地种粮,又能扛枪杀敌,生产和战斗都要抓紧。”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全旅将士的拼搏下,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持续开展,到了1943年秋天,他们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向延安上交了一万多担粮食,支援了根据地,这一成绩让毛主席和党中央都松了口气,南泥湾的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经济封锁,更成为了“自力更生”的光辉典范。
1960年,全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紧张,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毛主席率先立下“三不”规矩: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足足七个多月,他没碰过一次红烧肉,结果长期营养不足,再加上繁重工作,他的身体出现了浮肿,医生再三劝他补充营养,他却摇头拒绝:“猪肉、鸡蛋要出口换机器,只要有米饭、蔬菜,加点盐油,就够了。”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干部渐渐滋生了享乐思想,毛主席对此极为警惕,多次告诫大家:“要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粥一饭,都是劳动人民辛苦换来的,浪费就是对人民的背叛。”正是毛主席作为人民领袖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更是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公仆,哪怕一只鸡骨头,也要用到极致,不舍得浪费。
今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口袋烧鸡”的故事仍历历在目,它提醒着我们,节俭不是小气,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若要民族强盛,国家富足,就必须抵制奢靡浪费之风,继承那份艰苦奋斗的传统,这正是毛主席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来源:小乐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