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林农+林旅+林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融合模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6:32 2

摘要:井冈山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优渥的生态资源禀赋,能提供丰富优质的生态产品。然而,井冈山市以森林生态产品为主体的下经济发展潜力有待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待拓宽。近年来,井冈山市着力构建以林下经济为核心的“林农+林旅+林研”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特色产业基地,林下

一、摘要

井冈山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优渥的生态资源禀赋,能提供丰富优质的生态产品。然而,井冈山市以森林生态产品为主体的下经济发展潜力有待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待拓宽。近年来,井冈山市着力构建以林下经济为核心的“林农+林旅+林研”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特色产业基地,林下产业规模达到1.3万亩,形成了林农、林旅、林农文旅等多类型产业链,全力推动实现林地增值、林农增收、林场增效,创新构建“林农+林旅+林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融合模式,拓宽了革命老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二、案例背景

井冈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市境内,总面积为21499公顷,是目前江西省内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三、改革举措

(一)机制赋能,林下“原生地”变“聚宝盆”

一是科学布局规划。围绕持续打造“林长制”升级版,以生态发展规划一张图为基点,全面梳理摸清林下道地药材资源家底,制定出台《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23-2025),明晰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确定了以岗梅、草珊瑚为主,其他林下种植为辅的发展体系,截至目前林下经济总面积达1.5万亩。二是积极争资争项。深挖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政策红利,精准对接中央财政涉林项目资金,锚定“欠发达国有林场”“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等项目,科学储备、强化衔接。自2023年起,井冈山保护区争取欠发达国有林场项目12个,百场兴百业项目2个,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个,累计争取项目支持资金1991万元。引入社会资本投资120万元打造荆竹山林下食药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年产高档菌菇3万斤,总销量突破140余万元。三是优化技术支撑。从七叶一枝花到多花黄精,从荞麦叶大百合到岗梅、草珊瑚,井冈山通过“自主探索+校地联合+科研增效”,依托林区实时监测系统、标准气象观测站等设施设备,逐步拓宽技术支撑版图,实现林下产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底与江西省林科院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8名博士作为专家智库。成立以高级工程师为牵头人的8个科研攻关小组,配合技术团队筛选野生菌株成功驯化,研发"杉木屑-竹叶-谷壳"三级培养基,林下大球盖菇产量提升40%。林业科技特派员进山入林、把脉开方,有效解决林下产业多发的“黄精茎腐病”“草珊瑚炭疽病”等病害防治疑难杂症,助推井冈山林下经济健康绿色发展。

(二)创新模式,产业“单一种”变“多元兴”

一是品种选育扩繁。充分发挥长古岭林场种质资源圃“扩繁田”“试验田”作用,筛选适宜本地种植、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突破解决种源“卡脖子”难题,由单纯中药材种植延伸至竹笋、食用菌、茶油等森林食品开发,由单一林下套种拓展为灵芝、岗梅、铁皮石斛复合经营。目前已打造大面山竹林生态示范基地、长古岭灵芝复合经营基地等近500亩,推动实现林下产业选种育种结构提档升级。二是构建全域研学。依托全国竹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金斑喙凤蝶保育研究中心等科研站点,在谋划自然精品课程上靶向发力,持续丰富自然教育点业态,优化“师资+线路+课程+驿站”全链条体系,打造全域生态研学新模式。在传统森林动植物认知课程基础上,融入沉浸式、探究式STEAM模块,通过AR导览系统激发生态感知力与艺术创造力。截至目前,共建立自然驿站3处,完善金彩岭、桐木岭等自然教育暨研学拓展基地10处,策划招募森林探秘、植物拓印、寻宝奇兵等儿童沉浸式课程12期,接待志愿者科考活动5批次,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70期,累计接待近万人。三是创新利益联结。积极与华润江中制药、华润三九医药、福建承天、陕西盘龙药业等企业构建紧密合作关系,探索以林下绿色产业联盟为主体的“空间分层、权属分割、价值叠加”林下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在确保中药材原材料实现保障性销售的基础上,创新“种苗入股+二次分红”合作机制,成功招引江西裕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岗梅加工项目入驻井冈山工业园区,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三)培育品牌,林区“含绿量”变“含金量”

一是规范生态种植。探索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技术,规范从立地选择、日常管理到采收储藏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生态产业化到产业生态化。参照GAP标准出台林下经济规范化种植方案,从“凭经验种植”到“合规化管理”,实现源头端产品质量把控,有效规避了因种植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品质参差不齐问题,为开拓市场提供绿色安全、品质稳定的林下经济产品,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消费者信任度显著提升,林下经济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高质量发展。二是培育特色品牌。依托“井冈山”区域公共品牌,充分挖掘井冈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溢价”,在原有灵芝茶市场推广基础上,打造“源自井冈山、产自井冈山”的井冈山草珊瑚茶品牌,不断完善草珊瑚外包装和制作工艺,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预计3年内采收面积4000余亩,收益达2000万元。三是产业延链增效。充分发挥林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突破初级林菌、林药生产约束,构建"种苗-管护-加工-销售"精深加工闭环体系。积极对接川河集团、新华智云科技和江西旅投教育科技等旅游运营市场主体,全面谋划自然教育市场化运作,提升井冈山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度及品牌竞争力。

四、主要成效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实现林下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井冈山保护区科学谋划、统筹布局,明确生态优先、规模化发展原则,成立“林下绿色产业联盟”统筹资源。各林场强化责任意识,抓好工作落实。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完成林下经济种植1130亩、3241亩、4290亩,三年间以“林下绿色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形式共完成种植8661亩,此外,林场还发展毛竹低改、油茶低改、黄精、丰产油茶林4182亩,截至2024年底,井冈山保护区林下产业总规模达12843亩,初步形成以草珊瑚(3920亩)、岗梅(2800亩)为主,黄精、油茶、灵芝等为辅的林下产业体系。

(二)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近年来,各林场在如何提高林下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最终明确“延伸产业链条+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比如,与华润江中制药、江西裕淼等企业合作,逐步形成“种苗、管护、加工、销售”林下产业链闭环,并积极开发灵芝茶、草珊瑚茶等产品,着力完善产品体系。再比如,依托现有林下绿色产业,强化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有机结合,建成金彩岭复合生态经济示范基地、药用植物园、兰科植物园等10个集自然教育、研学拓展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累计接待近万人。

(三)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各林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依托省林科院技术支撑,大力开展“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行动,积极发展林药、林菌、林苗等产业,逐步构建起“林场+基地+林农”利益共同体,示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发展林业富民产业,预计3年内林下中药材收益可达2000万元,实现了林场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增绿,各林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得到极大增强。比如,罗浮林场通过推进林下岗梅、草珊瑚基地,帮助罗浮镇罗浮村脱贫户及村民3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示范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岗梅50亩。再比如,大井林场草珊瑚基地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带动了当地林农40余人参与管护、播种、栽种,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五、经验启示

井冈山创新构建“林农+林旅+林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融合模式,探索林下经济融合发展的“两山”转化新路径,为破解保护和发展难题,推动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高效转化,促进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因地制宜,精准定位产业方向。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产业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林药、林菌产业,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先发展林旅融合产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是科技支撑,提供产业发展保障。通过“自主探索+校地联合+科研增效”模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林下经济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业效率、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是全链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从单纯的种植、养殖向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林下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与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结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开展森林文化科普教育活动,让游客在体验林下经济的同时,学习自然知识,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城市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