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康养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B站影视 2024-12-01 08:00 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社会各界对于休闲旅游与健康养生的需求愈发强烈。这一变化催生了一系列以“康养”为主题的新式旅游模式。同时,我国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设定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此背景下,康养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社会各界对于休闲旅游与健康养生的需求愈发强烈。这一变化催生了一系列以“康养”为主题的新式旅游模式。同时,我国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设定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此背景下,康养旅游不仅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成为各地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在乡村地区,发展康养旅游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康养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首先,要从全局的视角出发,逐步排查摸清地方康养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加强地区整体的科学规划,聚焦重点区域,做好地区规划,明确各地域发展定位,根据当地环境合理进行布局与开发,针对地方特色资源与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康养旅游体验。其次,要加强康养旅游项目规划与设计,将康养旅游项目与乡村优美环境相结合,与地区城乡规划、交通运输等相融合,通过明确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探索特色路径等方式,充分展现区域优势,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式发展。

康养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智慧系统。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要从整体出发,找准发展基点,进行统一部署。要完善康养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全力保障和监督康养旅游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区域整体建设进度。加快康养旅游相关住宿和疗养产业供给,增强对不同群体客户市场的吸引率和“回头率”,提升游客游览时间与游览频次。其次,要完善智慧康养运营管理体系。从康养旅游的供给端、管理端、业务端等相关方面出发,对康养旅游项目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管理,不断提升精准营销、待客接待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与功效,将互联网技术嵌入旅游景区管理,通过开展大数据调研、智能产品研发等方式,推动区域内不同景区间的客流转换、数据共享,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网格化管理。

康养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产业融合,打造闭合产业链。首先,要定好支点,打造龙头产业。要以地区特色产业为龙头,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企业,规划和建设集研发、生产等环节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致力打造现代产业技术集群。其次,要发挥旅游串联作用,打造闭合产业链。要依托目的地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通过特色休闲活动打造、主题公园建设、别样度假村营建、独特景区构建等,推动康养旅游与传统文化、户外体育、农业体验、知识科普、绘画艺术等相融合,促进康养旅游与农业种植、大数据、物联网、医疗健康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医、药、养、游”为一体的多业态高端健康产业集群。

康养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大宣传营销,彰显品牌特色。首先,要借助赛事节日、会议论坛等活动,通过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塑造品牌工程,提升地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形成特色区域品牌推广合力,将地域特色品牌打造为地域名片,提高地方经济圈内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次,要强化精准营销策略。要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聚焦核心市场主体需求,运用多种手段,生动讲述地区品牌故事,充分展现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现状。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有效提升地区和品牌的知名度和曝光率,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完善品牌传播体系,吸引潜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康养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挖掘文化内涵,培育多元化产品。首先,要提升文化体验。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并将其巧妙融入康养旅游的产品项目设计之中,通过开展特色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让游客在享受地区美景、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地域特色的文化魅力。其次,要创新产品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当地医疗健康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当地特有的药材资源,开发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结合现代科技,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健康监测和咨询服务,在提升游客康养旅游体验的同时,推动地区健康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再次,要推进健康食品开发。依托本地区的优质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地区传统美食文化,开发如养生宴席、药膳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饮食方案,形成涵盖多个细分领域的健康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康养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推动产教研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要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地区现有的本科及中高职院校资源,重点打造中医药学、护理学等特色学科,聚焦中医护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方向,着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其次,要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地方要与企业、学校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再次,要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定期选派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推动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还要积极引入企业一线人才,通过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