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5年来,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融入城市基因,不断转型升级,从昔日南海之滨的边陲渔村蜕变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金
C
nfinance
2025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5年来,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融入城市基因,不断转型升级,从昔日南海之滨的边陲渔村蜕变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金融助力深圳发展的政策支持,深化深港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试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金融制度创新和市场活力激情碰撞,在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突破式发展,深圳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锋样本。《中国金融》杂志特别策划“深圳特区金融45年”专栏,将机构成长历程融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之中,通过鲜活的金融实践案例,见微知著,展现特区金融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壮阔图景。
作者 | 王立新「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45年前,深圳还只是南海一隅宁静的小渔村;45年后,钢筋森林拔地而起,全球资本汇流于此,这座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金融中心的历史跨越。它不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是一座不断验证未来可能性的“试验田”。与这座城市同步成长的,还有中国资本市场和公募基金行业。银华基金作为中国基金行业较早成立的机构之一,深植深圳这片改革热土,亲历了资本市场从起步到成熟、从探索到规范的演进过程,也见证了深圳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走在时代前沿”的历史跃迁。公司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缩影,更是改革开放精神在金融领域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
初创岁月:立足深圳,逆势启航
2001年,中国资本市场尚在破冰前行,公募基金行业初露锋芒。彼时的银华基金便在深圳这片改革热土上应势而生。那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代,市场低迷、信心脆弱,新兴的基金公司如同在晨雾中摸索前行。我们作为“第二梯队”起步的机构,规模有限、资源稀缺,运营环境颇为艰难。但深圳这座城市所孕育的改革精神、包容气质与对新生力量的开放态度,为我们的起步提供了最宝贵的土壤。
2001年6月11日,银华基金旗下首只产品——基金天华宣告成立,并于同年8月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挂牌交易。这不仅标志着银华基金正式踏上独立管理之路,也为深交所引入了一只规范运作的封闭式基金,拓宽了场内基金产品的投资品类。更重要的是,银华基金的设立本身,正是得益于监管层对“四川国债投资基金”的重组改革,而基金天华的成功接续,实则体现了深圳在金融制度创新与资源重整方面所发挥的先锋作用。当时,市场仍在底部徘徊,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但我们选择在风口未起时逆势而行——2001年9月初,基金天华完成首次扩募,基金份额扩大至25亿份,在当时可谓破局之举。这不仅在行业内引发积极反响,也实实在在提升了场内交易的活跃度,为深交所提供了宝贵的长期资金和更具深度的价格发现机制。
2002年底,银华迎来又一次关键性突破——首只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正式设立。彼时开放式基金尚属新生事物,市场认知有限,推广难度极大。为此,我们的团队走南闯北逐城开展宣讲,向每一位投资者耐心讲述“开放式”的意义与潜力。那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教育”,亦是一种对行业未来的深切信仰。最终,该基金成功募集,不仅为银华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低迷的市场吹来一缕新风。
从基金天华到“银华优势”,从封闭到开放,我们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选择以行动回应时代召唤。这些早期的探索与坚持,既是银华基金生根立命的开端,也见证了我们与深圳这座城市一道,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共同记忆。
引领市场:产品创新与制度贡献
时间来到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金融创新的新浪潮。作为扎根深圳的基金公司,我们与深交所再度携手,推出了银华深证100指数分级基金,并率先登陆深交所,开启了我国分级基金的新时代。这只产品的设计可谓大胆而精巧:母基金跟踪深证100指数,拆分为稳健分红的A类“稳进”份额与2倍杠杆的B类“锐进”份额,精准覆盖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群。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基金结构,也是一种对深圳市场机制成熟度的深度验证。借助深交所交易系统,投资者得以像交易股票一样灵活申购母基金、拆分或合并子份额,极大提升了场内基金流动性和参与度。可以说,银华分级基金的成功,不仅丰富了深圳的金融产品谱系,更成为当时全国基金交易制度创新的标杆案例。
在2012年的市场行情中,“银华锐进”因其高弹性受到投资者热捧,被称为“抢反弹神器”。但我们始终认识到,创新不能止步于结构设计,风险意识的培养同样是制度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监管政策演进,2020年银华基金主动配合制度调整,率先完成分级基金的平稳转型,为行业平稳过渡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这一从诞生、成长到规范退出的全过程,既映射出金融工具与监管互动的周期逻辑,也印证了深圳“先行先试”制度生态的包容与成熟。
2013年,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与货币基金大发展背景下,银华基金推出了银华日利——国内较早的场内交易型货币基金之一,实现了“T+0”随买随用的资金管理方式。这一产品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闲钱有去处、流动不牺牲收益”的理财工具,也在市场震荡期间成为避险资金的理想停泊地。多年来,银华日利稳步增长,2023年1月首次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货币ETF,见证了金融创新从先行到主流的跨越。
如果说分级基金与货币ETF是银华基金在产品机制层面与深圳共振的实践,那么在制度建设领域,我们亦从未缺席。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早在2005年,银华基金即成为首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2010年进一步获批社保基金管理资格,2016年又入选首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逐步构建起涵盖社保、年金、基本养老金的全周期、全类型养老投资管理体系。这些“沉甸甸”的资格不仅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一种信任的托付,也是一份时代赋予的责任。为此,我们不断完善制度流程与风控机制,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团队,确保每一笔养老金都得到审慎、专业的管理。近年来,银华基金管理的多个养老金组合表现稳健,多次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考核中获评优秀,旗下投资经理屡获“社保优秀投资经理”“长期服务贡献奖”等殊荣。
无论是基金天华、分级基金,还是银华日利、养老金业务,这些看似独立的创新与实践,实则共同构成了深圳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的注脚。它们丰富了产品体系、活跃了资金流动、推动了金融机制演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人才与长期资本汇聚于此。
金融“五篇大文章”:大时代的新使命
时代在出卷,我们在答卷。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勾画出全新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一战略部署为金融体系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也对资产管理行业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银华基金深刻把握政策导向,迅速响应党中央号召,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对应的重点领域加快行动、全面布局,力求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展现公募基金的独特价值。
养老金融:成为三支柱体系的全链路服务者
养老金融:成为三支柱体系的全链路服务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养老已从个体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金融系统的重要命题。银华基金作为较早参与养老金资产管理的专业机构,始终坚持将养老金融作为公司长期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围绕产品体系、服务能力与认知建设开展系统布局。
在产品端,我们较早设立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旗下7只产品已全部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目录,风格覆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投资需求。尽管整体规模尚处于培育阶段,但已体现出一定的参与基础与长期配置价值。
为提升服务深度,我们在业内率先探索B2B2C模式,与多家大型央企建立合作机制,联合打造定制化养老金专区,从账户开立、缴存设计、税优测算,到资讯推送与投顾支持,构建起“一站式”养老金服务体系,并通过智能工具提供个性化配置建议,增强客户黏性。
此外,养老金融的发展同样依赖认知转化与行为引导。围绕养老金政策与投资理念,我们在人社部主办的主题展等渠道广泛开展互动式投资者教育,推动公众从“被动知晓”向“主动规划”转变。相关实践表明,金融服务机构在养老金制度落地中的作用,正逐步由产品提供者向认知引导者转变。
养老金融的关键,不在于一时的规模扩张,而在于建立一套可持续的服务体系与信任机制。银华基金将继续秉持长期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制度建设,完善服务路径,助力个人养老金体系从制度构想走向社会实践,成为三支柱体系中的专业服务力量。
绿色金融:从战略承诺到体系建设
绿色金融:从战略承诺到体系建设
绿色转型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命题之一,绿色金融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制度抓手。作为资产管理机构,银华基金始终将其视为核心战略而非阶段性“风口”,并在实践中探索可持续的专业路径。
在投资端,银华基金构建了自有ESG评级体系,逐步推动环境绩效与治理能力纳入投资决策。截至2024年底,我们管理的绿色资产总额已接近340亿元。我们认为,绿色资产配置的本质,是将风险意识、治理逻辑与财务分析整合为一体,真正体现“长期价值”的管理视角。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议题的制度建设。银华基金是中国首批签署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的公募机构之一,亦先后加入TCFD、“气候行动100+”等多个国际倡议,致力于推动跨市场、跨边界的责任投资协作机制。
我们较早意识到,绿色金融的落点不应局限于投资领域,还应贯穿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组织层面,我们于2019年设立银华公益基金会,重点支持教育、乡村发展和应急救援等领域,致力于将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转化为面向社会的普惠价值。在运营管理方面,银华连续五年实现碳中和,并推动绿色办公、节能降耗等制度化措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体系。自2017年起,银华基金持续开展生态公益项目,在内蒙古额济纳设立200亩梭梭育苗基地,每年组织员工前往沙地参与植树,推动环保由理念转化为行为习惯。这类项目虽非财务驱动,但体现了机构对长期生态责任的基本回应。
绿色金融不应流于形式,而需落地为制度、指标与流程。未来,银华基金将持续推动ESG理念在投研主流程中的深度融合,完善绿色投资工具体系,参与绿色标准的构建进程,以专业方式服务于更具可持续性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我们相信,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既是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资管机构在时代命题下必须回应的责任担当。
科技引领、普惠初心、数字赋能:银华的多维金融探索
金融的价值,不在于规模的扩张,而在于方向的选择。银华基金始终坚持以专业能力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所需,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数字化转型三方面持续推进。
围绕“硬科技”主线,我们重点布局数字经济、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等方向,构建涵盖主动与被动策略的科创产品体系。截至2023年底,科技类产品规模占比显著高于行业平均,过去三年公司定增及战略配售投向科技创新企业的比例超过八成,体现了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长期承诺。
在普惠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4月,银华基金已服务持有人逾6000万,累计分红超540亿元,并与全国200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网络,持续拓展覆盖广度。我们积极参与费率改革,推动1700亿元产品降费,并开展浮动费率试点,强化客户与管理人之间的利益共振,推动财富管理更加可持续。
在数字化建设上,我们上线了“天玑星历”等智能投顾工具,部署AI辅助投研系统,优化后台风控流程,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同时,我们主动拥抱新兴传播渠道,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客户互动体验。
科技是金融的生产力,普惠是其价值基础,数字化是连接未来的重要工具。银华基金将继续在关键领域深耕发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明确坐标,在回应客户需求中锤炼能力,努力成为具备长期穿越力的资产管理机构。
展望未来:奋楫扬帆新征程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银华基金再次追问自己:未来,我们要成为一家怎样的资产管理公司?
回望来路,银华基金自成立之初便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同频共振——我们参与制度建设,推进产品创新,见证了资本市场从蹒跚起步到波澜壮阔的全过程;放眼前方,我们更加明晰肩头所承载的责任:在金融强国的宏大蓝图中,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费率机制改革、养老金制度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等系统性工程,持续贡献“银华智慧”,传递“银华声音”。
未来的银华,不能只是一家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更应成为亿万投资者可信赖的财富伙伴。我们将持续拓展普惠金融的触角,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借助数字化工具把金融知识和服务带入更广泛的社区与家庭;我们将积极构建与国家战略深度契合的产品体系——支持“硬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响应双碳目标的绿色指数化工具、满足不同生命周期需求的养老解决方案、探索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数字金融产品……不断突破边界,才能持续引领潮头。
每一次结构性变革,都是时代赋予有准备者的机会;每一个风口浪尖,都是长期主义者的必经之路。深圳45年的沧桑巨变,已为我们作出最深刻的注脚——坚定方向,久久为功,终将厚积而成。
银华基金将始终坚守“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的价值观,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坐标,在守护投资者财富中步步为营,用专业定力与务实行动,书写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