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抹黑味精?被“科技狠活”干倒的中国味精,冤死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3 17:45 2

摘要:21世纪初,一则“味精致癌”的谣言甚嚣尘上。尽管厂家和媒体纷纷出面辟谣,却依旧难以阻止这股谣言的蔓延。实际上,食用谷氨酸钠,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味精,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在2021年5月28日,一场激烈的拍卖在众人瞩目下展开。一辆车牌号为豫P88888的劳斯莱斯古斯特,历经22轮竞买,最终以245万元的高价成交。

有报道称,这辆豪车曾经的主人是莲花味精的创始人李怀清。说起莲花味精,它堪称是“时代的眼泪”。想当年,莲花味精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味精企业。

1997年,其年产量飙升至12万吨,产值约达22.3亿元。紧接着在1998年,莲花味精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当之无愧的“味精第一股”。

然而,好景不长,辉煌过后的莲花味精迅速走向黯淡。自2003年起,它的业绩就起伏不定,到了2019年,甚至因连年亏损而险些退市。

莲花味精衰落的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经营管理混乱、产品种类单一,再加上舆论风波的冲击,使其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1世纪初,一则“味精致癌”的谣言甚嚣尘上。尽管厂家和媒体纷纷出面辟谣,却依旧难以阻止这股谣言的蔓延。实际上,食用谷氨酸钠,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味精,是完全安全可靠的。

可这一谣言,让莲花味精乃至整个味精行业的终端零售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重现往昔的繁荣景象。

究竟是谁在背后抹黑味精?为何即便辟谣了,味精还是难以洗清冤屈?

一袋味精,其成分中99%以上都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学名氨基乙酸钠,名字听起来颇具科技感,可实际上它是从天然食物中提取出的鲜味物质。

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天天喝海带豆腐汤,突然灵光一闪,察觉到汤里除了酸甜苦咸这几种味道外,还存在一种独特的风味。随后,他通过水提取和结晶的方式,成功将这种味道从海带里分离出来,在分子层面揭示了食物鲜味的奥秘。

一年之后,池田给谷氨酸钠取了个商用名——味之素,寓意风味精华,并创立了同名公司,专门售卖这种鲜味提取物。有了味之素,人们无需长时间吊汤炖煮,甚至不用天然食材,只需一勺,就能品尝到无上的鲜味。正因如此,味精一经问世,便在东亚文化圈受到热烈追捧。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街头随处可见味之素的海报,媒体称其为食材界的大革新,是“最鲜美之调味粉”。那时的味精,还属于进口奢侈品。

1921年,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破译了味之素的成分,研究出成本低廉的生产方案。在上海酱业大亨张逸云的支持下,创建了天厨味精厂,生产出国产的佛手牌味精。

除了价格优势,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抵制日货的消费热潮,这为国产味精开辟了广阔市场,加速了其夺回国内市场份额的进程。

从此,味精正式登上中国人的调味架,与油盐酱醋一同融入中国菜肴之中。

此后的30多年里,味精畅销全球,深受食客与厨师的喜爱。直到1968年,一封神秘来信打破了这份平静,动摇了味精的声誉。

1968年4月4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郭先生自称是中国移民,就职于国家生物医学研究基金,头衔是高级调研员,不过在论文库里却找不到一篇他署名的研究。

郭先生在信中说,每次在中餐厅吃完饭,15到20分钟后,他就会出现类似过敏的症状,先是后颈发麻,接着麻木感向双臂和后背扩散,随后浑身无力、心悸发虚。

他猜测可能是中餐馆里的重口调味品引发了高钠血症,但又不能确定,所以写信向医学同行们求助,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想到,郭先生的信件刊登后,引来了许多爱吃中餐的美国医生的附和。

其中一位来自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神经科医生来信称,过去两年里,他吃完中餐后,曾三次出现咬肌和颞肌收紧、眼眶周围肌肉抽搐、颈部和双手麻木、心悸眩晕等不良反应。

由于类似的来信众多,《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编辑专门设立了名为“服用中餐后综合症”的来函栏目,这又引出了更多“受害者”以及对这些症状诱因五花八门的猜想。

不过,当时大家对“中餐综合症”还只是当作奇闻异事调侃,对于造成该症状的原因尚未有定论。直到第二年,权威期刊介入,将矛头指向了中餐馆的一种调味料——味精。

1969年,《科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谷氨酸钠是“中餐综合症”的罪魁祸首。尽管美国联邦食物与药品管理局早已将谷氨酸钠归入安全范畴,但文章声称其副作用不容小觑,在适当剂量下会引发头痛、灼热感以及胸痛。

紧接着,《自然》杂志也刊文描述了谷氨酸钠与“中餐综合症”之间的联系。这两篇文章都含糊潦草,既没有数据支撑,也未涉及双盲研究,却给味精扣上了不确定的风险帽子。

而听风就是雨的媒体更是添油加醋地报道,仿照“香港脚”,给“中餐综合症”取了个荒诞的名字——“中国头”。在权威期刊与北美媒体的联手操作下,“吃中餐馆味精会引发头痛”的谣言迅速传播,味精恐慌开始“人传人”。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味精起源于日本,为什么不是“日本头”,日本料理为何没被针对?这就得提到华人记忆中那段屈辱的历史。

19世纪末,美国主流社会就流传着许多关于中国食物和饮食习惯的恐怖传言。当时,美国社会盛传:“中国人爱吃猫、鼠、蛇、狗,说豆腐是发霉坏掉的东西,包子肉馅外面裹着一层蜡”,“中餐不能吃”成了很多美国人的共识。

二战后,这类带有歧视性的话语虽从官方政策、地方法规中消失,却仍深深扎根于美国民众的集体记忆里。上个世纪70年代被“诊断”出的“中餐综合症”,不过是这段历史的延续。而日本料理未被针对,是因为美国大规模华人移民在时间上早于日本移民。

历史上,西方对东方“他者”的想象主要基于华人构建。在排华主义思潮影响下,日本人用味精是提鲜,中国人用味精就成了廉价工业致癌物。

味精,成了排华浪潮中的一颗棋子,沦为西方偏见的牺牲品。但“污名化中餐”只是“中餐综合症”的表象,其背后隐藏的,是美国食品工业化红利消退,公众开始对整个食品添加剂安全性产生怀疑。

其实,早在“中餐综合症”闹剧发生的半个世纪前,味精就已进入美国市场。1917年,味之素第一个海外办事处在纽约成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食品加工的黄金时代。食品加工商发现,味精不仅能提鲜,在长期储存、灌装、冷藏的情况下,还能减少食物风味损失。

这么好用的东西,自然被大量添加到食品中。于是,味精这种高效浓缩食物鲜味的添加剂,跟上了美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节奏,与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一起,被加入罐装肠、婴儿食品、冷冻蔬菜、零食点心等各类加工食品里。美国本土的味精企业也纷纷崛起,其中最有名的是1947年创立的埃克森特公司。

到了50年代末,味精作为一种现代调味料,走进了美国中产家庭。1966年出版的《百年美食指南:美好饮食的世纪》,将味精与胡椒、盐并称为食品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战后20年,美国人尽情享受着现代食品工业带来的便利,一餐一食无需购买食材、精心烹饪调味,只需拿出罐头放入微波炉,一分钟后就能享用美食。

然而,技术红利带来的便捷,并未让人们一味赞美,反而催生了对现代工业品的质疑。

1969年,FDA以“致癌”为由禁止使用人造甜味剂,这让消费者开始担心其他添加剂是否也对人体有害。就在此时,权威期刊上声称味精会引发头痛的研究,加上对中餐馆的偏见,精准击中了美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情绪。

“味精有害健康”的观念逐渐在大众文化中扎根。最终,在一波又一波舆论攻势下,嘉宝、亨氏、比奇纳特等食品生产商宣布停止使用味精。中餐馆为求生存,被迫贴上“没有味精”的海报。

到了21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味精有害健康”说法,跨越太平洋传到中国。当时,我国食品工业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在享受现代工业化成果的同时,也见证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丑闻。从添加剂滥用到添加非食用化工原料,铺天盖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中国人感到麻木,吃饭都有了“神农尝百草”的心理准备。

与此同时,不断遭受欺骗的大众,开始对食品中的化工产品进行无差别攻击。30年前在美国发生的事,在中国再次上演。通过化工提炼的味精,不幸被牵连,这次传言称味精加热后产生的焦谷氨酸钠会致癌。于是,味精在中国也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原因与当年在美国类似,大众不信任化工产品在食品中的应用。

用现在的话来说,虽然很多营养品里也有焦谷氨酸钠,但不重要,一个听起来很“化学”的名字,加热还会发生化学反应,这就已经被视为原罪。

这几年,中国的味精消费量起伏不定,味精企业也更新换代频繁。当年风光无限的莲花味精,甚至在2015年更名为莲花健康,其官方网站还专门强调,莲花健康是一家以提供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为主的食品企业。

这些年,从官媒到自媒体,越来越多人在为味精辟谣,辟谣内容的数量与当年造谣内容不相上下。历史虽不会简单重复,但却有着相似的韵脚,而且这种韵脚仍在继续。曾经发生在味精身上的事情,如今又开始在酱油、香肠、方便面上重演。

讽刺的是,在“科技与狠活”出圈后,味精的陈年冤案才得以浮出水面。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被视为“科技狠活”前辈的味精,配料表居然简单到只有小麦。

自1959年起,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首的一系列权威机构,就已证实味精的安全性。然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证明,味精仍未能完全摆脱污名化的标签。

所以,味精被抹黑,或者说食品工业面临的安全争议,并非仅靠政府监管和知识普及就能完全杜绝。为味精辟谣后,可能还得为酱油、汉堡、可乐、方便面等食品证明。如今,加工食物替代天然食物的趋势不可阻挡,难道人们只能一次次怀疑,又一次次纠偏?

刘擎老师曾说过,也许人类必须经历战争,才懂得和平的珍贵;饱尝仇恨与敌对的苦难,才会相信爱与友善的意义。人类有时看似愚蠢,却也能在苦难和教训中学习、成长、进化。

我们应该看到,如今对味精质疑的声音已比过去小得多,辟谣的力量也远超造谣。对食品添加剂的质疑,也能很快得到理性声音的回应。在科普食品知识、辟谣食品安全谣言的道路上,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用着急,给文明发展一些时间。

来源:文盲诗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