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告首长,广播准备倒计时三十秒!”——1962年4月7日清晨,角屿岛前线掩体里,年轻的技术员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喊了一嗓子。这一句并不复杂的话,拉开了七位元帅同赴厦门的序幕。
“报告首长,广播准备倒计时三十秒!”——1962年4月7日清晨,角屿岛前线掩体里,年轻的技术员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喊了一嗓子。这一句并不复杂的话,拉开了七位元帅同赴厦门的序幕。
炮兵出身的贺龙听得清楚,摸了把额头的汗:“这声音比当年军号还紧啊。”轻松的话语没能完全掩住空气里的紧张。此刻,岛上所有暗堡都进入一级戒备,连风声都像在监视。
福建沿海在1949年后变成对台斗争的最前线。表面是海峡,实质是一道心理战的壕沟。朝鲜战争爆发后,海空控制权急转直下,中央高层不得不按下“武力渡海”的暂停键,于是另一条线路——广播播音占据了议程。把喇叭声送过浪尖,比炮弹更经济,也更符合当时财力和装备状况。
选址成了第一道门槛。军委通信部门勘测了东山、诏安、南日等海岛,最后才把角屿圈了出来:距离金门不到六公里,地形起伏可做天然掩护。缺点同样醒目——风急浪高,无淡水,全岛沙质土,一刮台风比沙漏翻面还彻底。有人说在这儿建站是“往悬崖上钉钉子”,但方案还是获批了。
施工队刚登岛就被现实泼了盆海水。沙子包不住桩,早晨打下去的木柱,晚上能被风浪摇松。战士们索性把船锚改成地桩,再用废旧轨钢锁死;遇到缺水,就收集露水加海水淡化,留下来的盐分后来干脆拿去腌菜。不得不说,这些“土办法”保证了工期。
半年后,三座短波发射塔竖立完成。最大功率七十千瓦,覆盖半个台湾海峡。内容策划更显心思:白天播农产行情,晚上插家书、闽南语歌谣;偶尔还推出“旧部来信”,请解放回来的国民党老兵录音,“老张,家里人盼你早回……”这种直击人心的呼喊,比任何铿锵口号都管用。
线路通了,中央决定安排高层到前线听一次实况,以便后续追加投资。陈毅、刘伯承、徐向前、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先后抵厦。七人同框,已经是1955年授衔典礼后罕见场面。厦门警备区加派两个团护卫,轮渡、码头全部管制,只留一条专用航线进岛。
朱德原本在名单之列。行程未对外公布,但情报部门还是侦测到台湾方面卫星站增加通讯量,说明对岸在盯梢。卫戍司令部紧急上报:“再加朱总去,目标过大,风险翻番。”周恩来拍板——朱德留京坐镇,行程就此调整。朱德只是笑着摆手:“让他们几个多看看,也省得我腿脚受罪。”
4月7日上午十时整,广播正式启播。七位元帅分散在监听室、塔基、参谋帐篷,边记笔记边交换眼神。陈毅快人快语:“这招比放空炮强,真刀真枪未必能突破海峡,先把人心拉过来。”罗荣桓则字斟句酌,提醒技术部门信号要稳定,“咱们说服的是人,不是机器。”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方面也不示弱,马上开足功率反向喊话,甚至放起欧美流行曲,企图干扰解放军频道。角屿站技师干脆用跳频加方言混播,把干扰噪声反推回去。短暂“电波攻防”成了那个春天海峡上的另一种炮战。
小插曲没影响整体评估。当天黄昏,七位元帅在角屿简易礼堂同工兵、话务兵合影。镜头定格瞬间,没有排枪敬礼,只有背后猎猎作响的海风。照片后来被存入中央档案,现在很难见到原件,但那一天的电波录音仍在军事科学院封存。
从1962年至1979年,角屿日均播音累计超过两万小时。不少台湾官兵夜里静听乡音,心中起波澜。陆续有人驾艇、泅渡、甚至乘门板漂流到厦门。岛上守备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热茶、给干衣,再核实身份。心理战的效力由此得到最直接的统计数字。
遗憾的是,罗荣桓一年半后病逝,未能再看第二次扩建;陈毅也在1972年离世。七帅聚首厦门成为绝版场景。1982年,海峡政策转向“先通后谈”,角屿广播站功成身退。发射塔拆除时,部分钢材切成纪念牌分送给老兵——金属表面还有被盐雾腐蚀的坑点,却承载着特殊记忆。
角屿岛如今已通自来水、电缆光纤,昔日的监听室改成小型展陈空间。墙上留着一句老口号:“广播不停,斗志不灭。”游客看来或许只是历史标语,但对曾经扛过风浪与噪声的值班兵来说,那是夜深人静时最清晰的搏击声。
七位元帅一次前线合体,背后折射的是当年中央对台方针的艰难抉择。硬碰硬行不通,就换软磨软泡;无法在海上布满战列舰,就把桥搭到心里。从角屿铁塔飘出的每一段语音,都成为跨越海峡的细线,牵引着两岸局势缓慢却坚定地向前移动。
来源:一枝青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