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还别说,家里人说点什么“历史名人亲戚”那种事,真能让人一下就拎起来。听着就像是大爷坐在阳台上扯起当年买房价,要不是你亲眼看着,真不敢信。最近那个张兰,在直播间讲她姥姥是慈禧太后侄女,现场差点没炸锅——不是说有的事不能信,是人都多少有点想象力,遇见点“皇家血脉
慈禧太后侄女之谜
你还别说,家里人说点什么“历史名人亲戚”那种事,真能让人一下就拎起来。听着就像是大爷坐在阳台上扯起当年买房价,要不是你亲眼看着,真不敢信。最近那个张兰,在直播间讲她姥姥是慈禧太后侄女,现场差点没炸锅——不是说有的事不能信,是人都多少有点想象力,遇见点“皇家血脉”,总会觉得跟过年招财猫似的,这祖坟是不是冒点青烟?但咱们掰扯这事,也不能凭一张嘴,多少得翻翻记忆、摸摸后路。
慈禧太后这人的事,历史书里翻起来能刮起小半天的风。大家都知道她有个二弟叫桂祥,三个女儿:长女静荣,1866年出生,后来嫁进了镇国公府,风光是风光,就是那寿命合计下来,能追上张兰口中姥姥的百岁传说?怎么琢磨都不对劲,顶多活个六十来岁,不像是传说里那种活到上世纪还能教人家掏鸟蛋的硬核老太太。
再说那二姑娘隆裕,她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地位够贵气,后来送走了清朝最后的辉煌,也算是个终结者。你要说她,就是张兰姥姥?那也挺离谱——这不是拿名角和乡下老妪开个玩笑嘛。三女儿静芳,嫁给了顺承郡王,但两口子也没留后,说白了,血脉到这儿就断了。这家里三朵金花,按光谱一对,火候都对不上张兰那锅粥。
人又不死心,想,慈禧还有个三弟,说不定线条从这儿岔出来。坊间确实有说,她的三弟有俩女儿,其中一个投奔了端郡王府,嫁给了载漪。皇族联姻挺常见,但你一查,载漪本人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922年就谢世了,人家那年代的王妃年纪跟丈夫差不多。如果真的把时间线拉到张兰姥姥头上,有点穿越的意思了。再说,清朝女人哪有能像牛魔王媳妇那样坐标百年不倒的?
边划拉边碎碎念,有人提,张兰姥姥不会是慈禧那兄弟嫁给什么当朝大员了,也许是什么李鸿章、袁世凯家里的后台?你要是能让张兰在镜头前甩出个姥爷名字,这事八成就能落地;问题是,不管怎么查,现在史册上慈禧那一挂侄女都记得差不多了——总不能还有谁是“隐藏款”没曝光吧?这些年咋都没冒出来一张旧照片或者传家信物?你说难听点,跟彩票头奖一样,悬着不落地。
网上这阵子各种搜,搜得大伙眼都花了,有人说张兰这就是家族的美好想象,都爱讲一点宫墙之内的故事,给自己添添彩,但究竟是不是那块料,还真是各说各话。我倒想,张兰小时候,大概也受过围着灶头“皇家血脉”那种自豪的熏陶,谁不愿意说自己家亲戚厉害呢——逢年过节添点谈资,日子都亮堂些。
说着说着,就开始琢磨汪小菲那边的祖宗。没错,张兰一直说自己是满族贵族,儿子汪小菲是“清朝皇亲国戚”——这年头咱们谁家没有点想象力?关键是,你要真从姓氏翻下去,皇族姓爱新觉罗,后来改叫金,汪小菲姓汪,这里头说隔了一整个胡同。满人进了海口,改名换姓一堆,有的叫金、有的叫那拉,但汪跟皇族没直接法理关系,你要拉近,也顶多跟金朝皇族——完颜氏能挨点边。这么一想,大哥,还能说自己是完颜阿骨打的后裔?金兀术那种狠角色?那也是一腔豪情,转了好几个朝代才轮到喝鸡汤。
不过要讲皇族血统,现在这年头,皇族都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了。张兰节目里还说,大S看中汪小菲“贵族基因”,说要“借种”,这话其实挺逗——要是老祖宗地下听见,没准都得翻身。说的那叫一个自信,但事儿到底还是自己家的事儿。
但血脉这一块吧,讲起来热闹,仔细推敲其实没那么重要。真有皇族祖先,过去也都是兵荒马乱,风雨飘摇里决定命运的,不是姓什么,是你脚底下跑得快不快。那些传说里的人,谁不是亲历风暴,做过好事,也可能祸害过无辜,咱们真不必沾点油烟就自豪半天。现在再谈什么血统一说,要我说,能有份好饭吃不挨饿,这才是家族的福气。想太多,反倒给自己添堵。
话说回来,张兰自己这一路,也能堪称一个传奇。她1958年生,童年就像一锅揭不开盖子的饭——家里落魄,母女俩勒着裤腰带南下湖北农村,生活比市区还难捱,一个小孩就给弟弟当保姆,还得下地插秧割草。穷的时候,张兰连鸟窝都去掏,就为了找点蛋下饭。日子苦归苦,这苦对张兰来说,却像是打铁,敲一敲,磨磨牙,就能扛过风雨。
人一到十多岁,咬着牙熬出高中,可惜高考那年给错过了——命运有时候冷不丁就给你下绊子。没法子,只能在县城纺纱厂打工。要是那会儿你在纺织厂碰见张兰,估摸着也是个冲得快的人,一有机会就抓。
后来,她听说北京能有转机,于是爬上一辆煤车,擅自翻北大门。寻着姥姥的味道,上门吃了顿红烧肉,借着亲戚和小学校友的手,扳回了点希望:母亲办得了病退,一家子终于撤出农村,在北京落脚。这一折腾,其实就已是个大写的抗争。
到了八十年代,张兰又尝过会计、打过排球,说起来人生就是折腾,谁有定数?婚后生子,带着一颗心一边漂一边找位置。两年后离了婚,自个儿带孩子,生活像一盘散沙,偏还要把沙子捏上墙。87年,她大学毕业,心思比钢筋还硬,撸起袖子去了加拿大,每天拼命干活,洗头刷碗、扛箱子,日日加班,不舍得放过一丁点积累。日子虽然单调,但心里想着——只要熬过去,总得有奔头。
三年过去,她带着创业本钱回国,开起了第一家川菜馆。生意初时像是一把锈锄头,慢慢磨慢慢刨,才慢慢见了光。后来品牌创起来,事事亲力亲为,哪怕给设计师抠一块钱也要斤斤计较。你要说风风光光无忧愁,那是骗自己。那些年,儿子读书去了法国,张兰一点没撒手,餐馆一个个做起来,什么用料自己选,算计到牙缝都不放过。
至今,张兰年过六十,还在折腾,说自己体力够打二十年。嘴上感谢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看得出,生活把她推过沟坎,她也学会了在坎里找饭吃。
你说她是真的皇族后裔吗?也许不是。但就算不是,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劲头,也比什么祖上显赫来得踏实。其实咱们都有一个张兰,小时候住在心里:苦过,跌过,但看见一点缝隙就敢掐出新日子来。血脉不是荣光,日子才是金光。
说到底,到底该信什么?是传说、是名分,还是那种一旦开工就不认命的筋骨?有时候,一个人的故事,比家谱上的传奇更能让人心动吧。
来源:田野中绽放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