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景区保洁员艾滋病走了,生前洁身自好,她疏漏了4关键细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3:24 2

摘要:这不是一个罕见的误会。太多人以为艾滋病的传播,只有“那一种渠道”,其实远没有那么单一。洁身自好,从来不是免疫。这病它不挑人,也不看你是不是“规矩人”。

她去世的时候,体重已经不到40公斤。那天的病程记录我记得格外清楚,CD4只有个位数,病毒载量高得吓人。

她的化验单我看了很久,心里一阵堵——她一直都在遵守她认为对的生活方式,干净、克制、不乱交,甚至常年独居,怎么会是艾滋病?

这不是一个罕见的误会。太多人以为艾滋病的传播,只有“那一种渠道”,其实远没有那么单一。洁身自好,从来不是免疫。这病它不挑人,也不看你是不是“规矩人”。

她的病例我后来重新翻了几次,有些细节令人唏嘘。说实话,她其实做对了很多事,但还是漏掉了四个关键点。也正是这些小小的忽略,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第一个就是职业暴露。她是一名景区保洁员,常年清理游客留下的垃圾、废弃物。有一次,她用手去捡一个破碎的玻璃瓶,手指被划出一道小口子,没太在意。几年后回忆起这事,她才突然意识到:那瓶子上可能有血迹。

这种场景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环卫、医护、美容、美甲,甚至理发店。只要处理过锐器、人体分泌物,又没有做好防护,哪怕你再小心,也可能中招。

第二个细节,是她从不认为自己需要做检测。她常说:“我一个人住,不抽烟不喝酒,不乱来,查那个干嘛?”很多人其实都有这种心理——怕查,怕万一。可问题是,艾滋早期没有症状,不痛不痒,等你发现身体出状况,免疫系统已经被摧毁得差不多了。

有一次我在门诊碰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性,瘦得厉害,反复发烧、盗汗、口腔长白斑。他也是一副“我怎么可能”的表情。结果一查,HIV阳性。他的CD4也掉得厉害,肺部已经有机会性感染了。真的是拖太久了。

主动检测,其实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方式,它不代表你乱来。现在国家每年都有免费的HIV筛查服务,很多地方连实名都不需要。只要你有过风险行为,就该查。

第三个细节,是她一直以为“日常接触不会感染”,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她有过一次牙科治疗,在一个不太规范的小诊所。她记得那天拔牙后,医生连手套都没换,器械也没怎么消毒。

我听完脑袋嗡了一下。这种感染途径虽然概率不高,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尤其是在非正规医疗机构,消毒不到位的器械、重复使用的注射器,都有可能传染血液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

其实你去正规医院,看见他们一套又一套的无菌操作程序,可能觉得繁琐,但那是真正保护你安全的屏障。不要因为便宜、省事,就走进“快捷”的陷阱。

第四个,她从来没意识到的一点,是她照顾过一个重病的亲戚,那个亲戚当时已经晚期,身体很虚弱,有褥疮、反复发烧、咳血。她没戴手套,没穿隔离衣,甚至连咳痰都帮忙清理。

这种“近距离护理”,如果对方携带艾滋病毒,且你有破损皮肤、黏膜接触体液,是有一定风险的。特别是照顾临终病人时,很多人出于情感都放下戒备,但病毒不会因为你心善就放你一马。

无防护的照护行为,其实是很多家庭传播的盲区。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意识到,某些病原体是可以通过血液和黏膜传播的。如果你在家中照护长期卧床者,哪怕只是偶尔帮忙翻身、处理排泄物,也要做好基本的防护。

我们都不希望把亲人当“传染源”防着,但更应该做的是保护自己和他人,不让疾病有机可乘。

说到底,艾滋病不是“不干净”的病,它也不是“道德问题”。它只是一个病毒,一种能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方式传播的病毒。和它扯上“羞耻”两个字,是这个社会对它最大的误解。

她的死亡让我很难受。不是因为她是某个特别的人,而是因为她代表了太多被误解、被污名化、被忽略的普通人。她做了她能做的所有“好人该做的事”,可还是因为这几个小小的疏漏,走得那么快。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其实很不明显,有时候只是反复发烧、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很多人一开始以为是感冒、胃不好、压力大,扛一扛就过去了。可等到身体撑不住,病毒早就把免疫系统摧毁大半。

有些患者是因为肺炎住进医院,才发现感染了艾滋;有些是在皮肤科查皮疹时被建议做检测;还有的是做手术前常规筛查一不小心“阳了”。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你以为的“高危行为”。

这病跟你有没有乱来无关,跟你有没有自我防护有关。

我每年都鼓励朋友查一次HIV,哪怕你觉得自己“没问题”。就像做体检一样,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真的感染了,也别怕。

现在的抗病毒治疗早就不是二十年前的样子了。只要及时发现,规律服药,病毒可以被压制到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寿命和正常人一样。

关键是别拖。

有个年轻女孩,刚开始查出阳性时情绪崩溃,整整一晚上没睡。第二天她坐在我的诊室里,怯生生地问我:“我还能活多久?”我告诉她,其实你现在开始吃药,活个五十年没问题。她一下子就哭了。

最怕的是你不知道,或者不敢知道。

她的故事让我一直提醒自己,防护意识和检测意识,才是真正的“洁身自好”。不是你不碰别人,病毒就不会碰你。

也希望你能记住这四个点:职业暴露、忽略检测、非正规治疗、无防护照护。这几个细节,比你是否“干净”重要得多。

她走了,但她的故事,还在提醒我们很多人。

参考文献:

[1]王玲,李欣,张建.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与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3):289-294.
[2]赵俊,唐晓燕.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5,29(1):56-60.
[3]杨洁,刘芳.基层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率与公众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5,45(4):317-321.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