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下40℃的北极冰原上,78岁的霍震霆身披防寒服,手持卫星通讯器,站在核动力破冰船“雪龙号”舰桥前。他身后5艘钢铁巨兽喷薄着蒸汽,以30节航速碾碎万年坚冰——这是霍家三代人用238亿资金铸就的“极地舰队”,更是中国突破能源困局的战略重器。
破冰北极:霍家三代人的极地远征
零下40℃的北极冰原上,78岁的霍震霆身披防寒服,手持卫星通讯器,站在核动力破冰船“雪龙号”舰桥前。他身后5艘钢铁巨兽喷薄着蒸汽,以30节航速碾碎万年坚冰——这是霍家三代人用238亿资金铸就的“极地舰队”,更是中国突破能源困局的战略重器。
冰海孤勇:耄耋之年的破冰远征
当国际航运界质疑“北极航道是21世纪天方夜谭”时,霍震霆以惊人魄力开启“双核战略”:在俄罗斯订制5艘10万吨级核动力破冰船,每艘配备第四代钍基熔盐反应堆,单船破冰厚度达4.5米;同时在西伯利亚冰川深处建造“北极之眼”深水港,其零下60℃仍正常作业的自动化装卸系统,令西方专家直呼“不可能”。这位古稀老人在冰原搭建临时指挥部,每天工作16小时,用冻伤的手指在地图上标出17条备选航线,最终在挪威海沟处找到破冰突破口。
能源动脉:改写千亿级贸易版图
随着2024年首支船队满载47万吨液化天然气穿越北极圈,霍家彻底撕开马六甲困局。新航线使中国能源运输距离缩短7800海里,单趟航程从38天压缩至22天,每年节省运费超200亿元。更关键的是,冰川港口储备的430万吨战略油料,构成国家能源安全的北极支点。当美国智库惊呼“中国获得不冻港霸权”时,霍震霆在航海日志中写道:“这不是商业航道,是民族生存的生命线。”
冰原红旗:从技术突围到主权宣示
在完成第100次北极运输任务时,霍家船队展开2400平方米的巨幅五星红旗,卫星画面中那抹刺破冰雪的红色,成为国际航运史上的标志性场景。如今,这条镶嵌着中国核动力技术的“白色丝绸之路”,不仅承运着全国23%的油气进口,更使中国在北极理事会获得关键话语权。正如霍英东长孙霍启刚所言:“祖父在朝鲜战场用木船运军火,父亲用核动力船破冰,变的只是技术,不变的是破局的勇气。”
这场持续1460天的极地远征,终将北极圈内永冻的蓝冰,熔铸成中国向海图强的时代勋章。当“雪龙号”船艏的冰棱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时,世界终于读懂:所谓天堑,不过是等待被征服的疆域。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