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解读丨完善气象高质效助发展体制机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2:42 2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今年初,《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意见》印发,强调紧紧围绕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这一工作主线,统筹谋划和整体推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今年初,《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意见》印发,强调紧紧围绕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这一工作主线,统筹谋划和整体推动各项改革。

在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下,中国气象报陆续刊发一批如何以改革加快实现三个“高水平”和三个“高质效”的解读文章,“一把手”如何抓改革思路谋划、抓问题调研、抓改革推进、抓落地见效的系列文章,以在全国气象部门形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浓厚氛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气象实践迈上新台阶。

张迪

高质效助发展是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完善高质效助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

完善高质效助发展体制机制是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动能。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要求气象服务突破传统边界,深度融入重大工程规划、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链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聚焦传统行业,交通网络日趋复杂带来的极端天气与交通运行风险交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更加依赖精准气候资源评估与新能源功率预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急需突破台风、海雾等精准预报技术瓶颈,加快打造远洋气象导航领域的“新蓝海”。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加速涌现,急需推进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解数据共享壁垒、服务适配性不足、标准体系滞后等问题。强化气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将气象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场景、全链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南京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平台

完善高质效助发展体制机制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源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气象人的奋斗目标。气象工作以护佑人民福祉安康为价值取向,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健、游购娱学康”诸多场景的气象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对气象服务的新要求,必须持续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健全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推动气象服务提质增效。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形态,打造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产品。着力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快覆盖农村、山区、海岛、边远地区及驻外机构、企业和出境国民。基于用户位置、场景和需求,提供分众式、定制化服务,使气象现代化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高质效助发展体制机制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气候资源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发挥气象监测、风险预警、影响评估、评价服务、防沙治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作用,为生态良好提供坚实气象保障。《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围绕生态安全,要求健全完善生态系统气象监测与影响评估体系,全方位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服务保障。围绕绿色发展,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释放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创新气候生态资源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气候因子贡献率纳入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

科学把握完善气象高质效助发展体制机制的基本要求

把“大服务观”贯穿始终,统筹需求牵引和供给侧改革。气象服务需求多、领域广、要求高,要把“大服务观”贯穿始终,统筹需求牵引与供给侧改革,推动气象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融入”转变。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转型需求,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深度挖掘农业农村、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生态环境、海洋、金融等重点领域对气象服务的深层次、差异化需求,实现气象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二是强化技术融合应用,打破传统服务边界,推动气象数据、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服务产品,构建“气象+”“气象×”多维度服务体系,发挥气象服务的叠加效应、倍增效应。三是打破部门壁垒,健全高效协同机制,推动气象与行业部门在数据共享、技术标准、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度联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的适配效能。

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融入式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强化面向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能源强国、金融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气象防灾减灾和绿色发展气象服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2024年6月,新疆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在独库公路沿线建设气象站。摄影:王忠伟

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气象数智赋能效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以气象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气象为主线,统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推进气象服务增加新功能、创造新产品、塑造新业态。推进“观测即服务”理念,坚持需求牵引,针对实际服务场景和需求开展针对性观测,为低空经济、机动及应急观测等多场景应用提供分级分类服务。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覆盖气象服务全链条的智能应用生态,加强国产数值预报模式和人工智能气象模型联动研发,强化精准预报核心能力。加强系统集成创新,持续推动数字化、场景化决策气象服务移动端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的“口袋书”。聚焦粮食保丰、能源保供、交通保畅、生态保优、康养保卫、新质生产力保稳、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保障等,健全赋能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多元服务机制。推进旅游和户外活动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模型及关键技术研发,加强数据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对接。夯实信息基础支撑,建立以数据驱动的贯通业务服务全链条的“咬合式”机制,促进气象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推进完善气象高质效助发展体制机制的重点任务

强化国家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公共气象保障机制。强化规划衔接联动,紧密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及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系统编制气象“十五五”规划。加强项目谋划实施,加大对符合条件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省际交界地区建立气象合作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全链条气象保障能力,健全粮食安全气象预警联合发布机制,加强粮食作物全链条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推进特色农业与金融保险服务模式发展,筑牢粮食保产丰收的气象安全屏障。推动气象服务融入乡村建设,拓展农文旅融合气象服务,全面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实现智慧气象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城市韧性安全。推动修订城市基础设施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加快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建设和推广应用,助力全民早期预警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气象服务机制,做好川藏铁路、新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重大工程气象服务保障。

御天·智慧防灾系统 供图:重庆市气象局

健全气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金融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巨灾保险、农业保险、投融资、银行业风险压力测试等气象服务,探索建立金融气象服务产品研发评审和平台管理制度。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低空经济治理体系,推进气象与通信、导航、监视等低空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将气象纳入低空基础设施、低空服务保障体系和低空综合监管平台,打好体系、标准、平台的“组合拳”,选择基础较好的城市或区域探索建立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体系。

优化公众气象服务供给机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发展气象服务语言模型,实现对用户特征、气象产品需求和场景信息的智能辨识,提供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发展多种健康气候风险预警产品,建立人群健康气候风险的预警平台,试点开展预警效果检验。推进公众气象服务均等化、规范化,推动地方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规范气象信息传播,强化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制度,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持续打造“中国天气”“中国气象”等品牌,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开展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质量评价,定期评估公众气象服务质效。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面向国家生态安全,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安全气象影响预报预警。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气象保障任务落地见效。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服务体系,强化雷击火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研发重点湖泊的蓝藻水华气象风险预警产品,做好重点地区、重要时段的沙尘和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支撑防沙治沙。强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管理业务,规范开展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

健全赋能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多元服务机制。面向重点行业,全方位发挥气象服务保障主力军作用。聚焦交通保畅,规范交通气象服务业务,联合有关部门推进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提高铁路、内河航运、港航和物流气象服务水平,强化远洋导航气象业务服务。聚焦能源保供,加强水风光电力服务业务体系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完善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试点普查工作机制,强化风能太阳能预报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支撑新能源规划、选址、生产、运行以及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的全链条气象服务体系。聚焦海洋强国建设,健全海洋气象保障机制,推进观测设施共建共享与灾害联防联控,强化海上交通、海洋渔业、海上作业等重点领域精细化服务,形成覆盖海洋开发保护全链条的气象保障体系。聚焦文旅康养,推动气象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与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开发特色气象旅游线路产品,联合医疗康养机构打造候鸟式、避暑式、疗养式等气候康养模式。完善专业气象服务机制,发挥好专业气象服务联盟作用,推行“一企一策”定制化气象服务解决方案,加强气象服务产品质量检验和效益评估,形成闭环管理,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价值转化效能。

来源:中国气象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