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月初七“七夕节”,提醒大家:1要吃,2要喝,3要晒,4要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3:08 2

摘要:七夕时节正值盛夏,天气闷热,消化系统也容易“罢工”,这时候如果大鱼大肉上桌过多,可能会让胃肠不堪重负。尤其是有慢性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病史的人群,更要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七夕这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可对不少人来说,这一天不仅是情人节,更是一个提醒我们好好生活、关爱健康的机会。

爱情再甜,不敌身体垮掉来得快。那今天,就用“四件事”来和大家聊聊如何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把生活过得既动人又健康。

“吃”是头等大事,特别是节日里,很多人会选择来点“仪式感”的大餐。可别忘了,真正让身体轻松的,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对。

七夕时节正值盛夏,天气闷热,消化系统也容易“罢工”,这时候如果大鱼大肉上桌过多,可能会让胃肠不堪重负。尤其是有慢性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病史的人群,更要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很多人以为水果吃得多就是健康,其实也有讲究。西瓜、荔枝、榴莲这些高糖水果虽然诱人,但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吃多了,容易引起血糖剧烈波动

而对于一些体质偏寒的人来说,冰镇西瓜、冷饮下肚,还可能引发腹泻或胃痛。所以这个“要吃”的原则,不是鼓励放肆,而是要适量、清淡、规律,尤其注意营养搭配,荤素结合,少油少盐,多喝粥汤,帮助脾胃度暑。

“要喝”也不是喝饮料、喝奶茶那么简单。天气热,很多人会口渴难耐,追求一口透心凉的爽感。但碳酸饮料、含糖茶饮不仅热量高,还对肠胃刺激大,长期大量饮用还可能导致肥胖、代谢综合征,甚至增加脂肪肝风险。真正应该喝的是——水,白开水。

人体在高温条件下会大量出汗,如果不及时补水,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孩子来说,口渴反应不敏感,等到“想喝”才喝,往往已经轻度脱水。

平时要做到主动饮水,每天尽量达到1500~2000毫升,分多次慢慢喝,不要等渴了再灌。绿豆汤、淡盐水、淡茶水也可以适量补充,但都不能替代白水。

“晒”听起来像是晒太阳,其实确实是这个意思。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拼命防晒,生怕晒黑、晒老,但适度阳光照射却对健康至关重要。

阳光中的紫外线B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不仅关系到骨骼健康,还与免疫系统、情绪稳定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长期缺乏维D的人更容易患骨质疏松、抑郁、糖尿病等慢性病。

晒太阳也要讲究“时机”与“分寸”。中午11点到下午3点的阳光紫外线最强,这段时间应尽量避免暴露在户外。

最佳晒太阳时间是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每次10~30分钟即可,暴露面建议包括手臂、小腿等部位。不建议隔着玻璃晒,因为那样紫外线根本进不来。适度晒晒太阳,不仅能强健骨骼,还能提升心情,改善季节性情绪障碍。

“要做”不是催你去表白或约会,而是指要动起来。节日里很多人喜欢窝在沙发上刷剧、玩手机,或者坐着吃吃喝喝一整天,殊不知久坐不动对身体的伤害丝毫不亚于抽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更别说那些本身工作就久坐的上班族,节日里还继续“葛优躺”,无形中加重了健康隐患。

运动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哪怕是散步、跳舞、整理屋子、洗车、出门买菜,都是好的“动”。尤其是情侣之间,不妨一起去公园走走,边走边聊,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感情。

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车,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改善睡眠质量,让身体恢复活力,也更有助于心理健康。

说到心理,其实节日里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心理状态的变化。节日对有伴侣的人来说是甜蜜,但对单身族或异地恋者来说,却可能是一种“隐形压力”。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甜蜜秀恩爱,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孤独、自我怀疑等情绪。

长期被这种情绪围困,可能引发焦虑障碍、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节日期间更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沉迷对比,转移注意力。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很多慢性病的发病都与长期的心理压力有关。当人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大脑会分泌较多皮质醇,这种激素会提高血糖、干扰睡眠、加重炎症,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哪怕是节日,也要给自己一个心理“减压阀”。可以通过写日记、做冥想、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疏解情绪,别让节日变成了“情绪绑架”。

很多人还存在一些健康误区,比如“年轻人不用补水”“晒太阳会晒出皮肤癌”“运动必须出汗才有效”,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健康的生活从来不是靠“拼命”维持的,而是靠日常点滴的积累。科学饮食、合理饮水、适度运动、规律作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才是真正守护我们健康的“护身符”。

还有人喜欢节日“放纵一次没关系”,结果节后身体出问题的不在少数。有的年轻人在七夕晚餐大吃一顿后腹痛难忍,检查发现是急性胰腺炎;也有人节日喝了太多冷饮,诱发胃痉挛入院。

不是节日本身伤人,是我们对身体的忽视伤了自己。每个节日都该是提醒我们好好生活的信号,而不是透支健康的借口。

女性在不同生理周期对营养、运动、情绪的需求也有差异。比如在经期前后,女性情绪波动大、疲劳感增强,此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也要注意补铁、补镁、补充维生素B族。

而男性则更容易因压力激素高、熬夜多而出现免疫力下降、心血管异常等问题。健康建议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

节日的健康行为其实有“传染性”。一个家庭若能在节日选择健康饮食、全家出行运动、互相倾听交流,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也会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健康意识,长大后自然会更懂得照顾自己和家人。健康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一份责任、一份爱的表达。

七夕节除了浪漫,不妨也把这一天当作一个“健康节”。好好吃饭、认真喝水、走到阳光下、动动身体,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或许比花束、礼物更有价值。愿每一个七夕,都是你与健康的约会。

参考文献:
[1]许春瑾,张睿,于修烛,等.基于近红外光谱的中宁枸杞子判别分析[J].食品科学.2014,(2).DOI:10.7506/spkx1002-6630-201402030.
[2]孙浩,蔡慧农,王力.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J].食品工业.2013,(8).

来源:科普护理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