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两季,我们在一线见到两个相反的画面:美本申请“井喷+回测”,名校录取继续下探到个位数;英澳这边,录取机制更可预期,顶尖院校仍按计划招收国际生,但对“动机与匹配度”的证据更挑剔。
过去两季,我们在一线见到两个相反的画面:美本申请“井喷+回测”,名校录取继续下探到个位数;英澳这边,录取机制更可预期,顶尖院校仍按计划招收国际生,但对“动机与匹配度”的证据更挑剔。
Common App最新季报显示,24/25季总申请首次破千万、人均投校数继续上扬,而藤校等顶尖录取率维持在3%–7%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美校恢复或变相恢复标准化考试,门槛“回潮”。
数据对比:美本更“卷”,变量更密集
美本的不确定性来自三个维度:
Common App披露:24/25季申请人继续增长、投递总量破千万,且人均投校数约6.8,直接稀释“单校成功率”。
达特茅斯、耶鲁、布朗相继恢复测试要求(耶鲁为“test-flexible”:可提交SAT/ACT或AP/IB),MIT更早已恢复。对中国高中生而言,这意味着不测试=直接少一批可申。
名校录取率低位徘徊。 多家统计汇总:藤校整体仍在3%–7%区间波动,创历史低位的“新常态”。
美本不是“更难了一年”,而是“更难成了常态”。
为什么英澳更稳:规则可预测、容量有规划
英国录取口径统一、表达更结构化。
UCAS的集中申请与“分轮录取”让院校给offer更可预期;尽管24年最终被录国际生小幅回落2.3%,2025年8月中旬的初步数据又显示国际本科回升约3%,整体“稳中微调”。更关键的是,从2026入学季起,UCAS把个陈改为结构化问答,强调“你做过什么、和专业匹配在哪里”,对会“举证”的学生更友好。
澳洲顶大容量按国家计划管理,高教端保持弹性。 截至2025年5月,国际生在澳注册81.7万+,较2024年仍净增,其中高等教育板块同比+11%;同时政府公布2025/26“国家规划量”NPL 295,000,在控总量的前提下优先保障高质量院校。
但别忽视签证成本与动作变更。 澳洲学生签申请费涨至A$2,000、生活费证明上调,且多类签证境内不可跳转,意味着预算与时程要更“前置”。这不是“关门”,而是把“真学生”放在第一位。
“降风险、保名校”的三步切换
做一份“双通道清单”:美本冲刺 + 英澳稳进。
把目标院校分成三列:美本冲刺(Reach)、英/澳主力(Target)、英/澳保底(Safety)。时间线上,10–12月锁定美本早申策略,同时用UCAS五校位与澳洲滚动发OFFER做“承压缓冲”。先拿下可观的英澳名校offer,再把美本冲到极限。
美本看“综合叙事+学术尖点”,测试成绩回归门槛;英国看“学术匹配与准备”——研究/课程/实习如何对接专业;澳洲看“合规与持续学习动机”——课程难度、英语、出勤与资金安排是否自洽。
同一段经历,用三套话术:叙事力、匹配度、可持续。
美本顶尖低录取率⇢高不确定性溢价;英澳顶尖录取稳定+明确门槛⇢确定性折现。在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把标化与申请服务费优先给“对结果最敏感”的环节:如补一场SAT/ACT换取更多美校选项;英澳端优先投向有面试/作品集/科研背书的项目(工程、CS、商科、设计等),提升直录胜率。
家庭的安全垫,不是放弃冲刺,而是先把确定性装进口袋。
来源:青岛梅尔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