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八五”普法收官之际,福建法治报社联合厦门市司法局推出“法治与鹭 润物有声”栏目。本栏目聚焦厦门市“八五”普法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内容形式及特色亮点,分层分类呈现厦门普法经验与成效,旨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8月28日
《福建法治报》头版刊发报道
《法治与鹭 润物有声——厦门市“八五”普法工作亮点回眸》
全文如下
👇
在“八五”普法收官之际,福建法治报社联合厦门市司法局推出“法治与鹭 润物有声”栏目。本栏目聚焦厦门市“八五”普法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内容形式及特色亮点,分层分类呈现厦门普法经验与成效,旨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蓝天高悬,热浪拂面。正值暑假,厦门“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将目光聚集青少年,带领他们走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让青少年在可触可感的体验中,种下法治种子、提升守法意识。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普法宣传教育搭建了法律与群众的双向桥梁,将写在纸上的法律条文,转变为群众的具体实践,内化为心中的信仰,共同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厦门市扎实推进全民普法工作,围绕重点内容、重点群体,通过机制创新、精准施策、形式革新与品牌培育,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让法治精神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构建“大普法”格局
奏响法治强音
2021年,厦门市制定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勾勒普法行动路线。
举一纲而万目张。厦门市跨出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一步,探索建立“谁执法谁普法”智慧平台,解决传统普法中责任不清、考核形式单一、指标不精准等问题。2022年,该模式获评第六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成为全国普法顶层设计的基层经验范本。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普法工作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的转变。去年12月,厦门市率先全国开展法治社会建设“十大行动”,这是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的又一次创新,既为各领域绘制法治建设“总蓝图”,也推动普法工作向精准化、常态化实施。
从探索设计到扎实落地,“八五”普法以来,厦门市创新推进法治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益法律服务全覆盖,549个村(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法律问题,打通法治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广播普法,奏响普法最强音
此外,结合本土特色建立的法治文化阵地也在鹭岛熠熠生辉: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集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于一体,提供全业务、智能化、国际化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创新型税收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海丝法务税务普法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税收普法宣传、台胞创业指导、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厦门自贸区海关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教育展厅,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海关知识产权展示中心,获国际奖项并成金砖国家海关交流窗口;厦门七星法治文化街区,集法治典故展示、互动体验、文化休闲于一体,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新地标;以及全国首个医保普法警示教育基地、厦门破狱斗争旧址法治教育基地、禾盛法治文化广场、军营村宪法微广场、顶村村“法治名人堂”、垵炉村“法治之窗”、上陵村“稻香上陵”、翔安法治一条街……
厦门市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处工作人员说:“多点开花的法治文化阵地既是全民普法的‘课堂’,也是社会治理的‘支点’,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有助于让‘看得见的法治’凝聚广泛共识和力量。”
针对重点人群领域
精准滴灌式普法
抓住关键少数,领导人示范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厦门市每年举办“全市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今年专门邀请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曹鎏等法学专家授课,为领导干部赋能充电。
聚焦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开展普法教育,厦门市突出重点、分层分类,着力推动普法工作取得实效。
以法治之光,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今年4月,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在厦门信息学校成立全省首个中职学校法律援助工作站,结合学校蒲公英“青芒”普法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以及法律援助等全方位法律服务。
面向企业法治需求,优化普法服务供给。在全市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厦门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若干措施》,全面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文明执法方式,重教育,轻惩处,在执法过程中推行说理式执法;开展“服务民营企业·蒲公英在普法”“法务惠企”等活动,持续深化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开展“法律服务进千企惠万企”“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服务各类企业3000多家。
思明区司法局癸官司法所在官任社区为外籍居民开展平安厦门主题宣传活动
强化涉外法治宣传,护航对外开放。厦门市创新开展涉外法治宣传,依托海丝中央法务区等核心平台搭建涉外学用法阵地,创新打造“双语普法”“老外来普法”等特色品牌,组建专业涉外法律服务团,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从风险评估到争议解决的“全链条”法律支持。
普法下沉,助力乡村治理。“八五”普法期间,同安区军营村等5个村(社区)入选第八批、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各村、社区建立“1名村(社区)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协调机制,为壮大基层法治力量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科技双助力
普法出声又出彩
让法条“活起来”、普法“场景化”,厦门市将非遗与闽南文化深度融入法治宣传教育,构建了“文化浸润+ 法治实践”的立体化普法模式,在近年来的“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巡演活动中,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答嘴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法治主题,创作出精彩的法治剧目,广获群众好评。
去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同安区举办的“非遗”普法吸引众多群众参与自制非遗糖画、漆扇。“一边玩、一边学”,市民在普法活动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将传统非遗与普法宣传有机融合,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自编自导答嘴鼓《“会”说毒品》,让禁毒知识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传递,入脑入心。
此外,厦门市还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普法,创新普法内容、拓展普法网络平台、延伸普法方式,变单向普法为双向互动、变单一媒介向声光影音传播、变曲高和寡为喜闻乐见——
在全省最早探索普法广播栏目《丁成说法》,根据普法热点制作普法内容,邀请专业律师针对性普法,奏响鹭岛法治强音;
利用元宇宙技术开展普法
启动全国首个“法治厦门元宇宙”普法展馆,在“元宇宙”同步开启厦门市首届依法治理典型示范案例评选活动,创新运用新科技赋能,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产品。
创新视频普法,用微动漫、微视频生动阐释法律条文,运用趣味性提升实效性。近日,厦门市针对“八五”普法规划以来的普法微动漫微视频,开展征集展播活动,各部门踊跃参与作品报送。
打造精品品牌
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
厦门各级各部门还立足自身实际,深耕普法品牌建设,通过挖掘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品牌项目,实现了普法与治理的深度融合。
厦门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司法局等单位共同打造“未未同鹭人”讲师团,涵盖讲师团、心理咨询师、法援律师、合适成年人、青少年司法社工等共280人名成员在内的五大资源库,形成对未成年的综合有力保护,打造出一批高质量、可推广的“普法大礼包”,让法治的声音先于犯罪到达孩子的世界。
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一区一品牌”创建也在持续推进——
思明区立足中心城区特点,抓实“法务惠企”。全省首创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打造商务楼宇公共法律服务驿站“小鹭法律驿站”、成立蒲公英“益企”法治工作室;
厦门自贸区海关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教育展厅
湖里区成立“德法润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由服务站负责人担任辖区学校的综治(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通过法治讲座、国旗下讲话、知识竞赛、师生座谈等形式强化“送法进校园”;
集美区着眼学村特色,打造嘉庚云课堂品牌,用线上直播授课,线下参与法治夏令营的形式,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
海沧区发挥银龄力量,创设“法治大篷车·海沧走透透”特色普法品牌,联合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将法律知识融入文艺表演,走进村、社区,走进群众心中;
群众来到同安区洪塘镇“议理堂”说事议理
同安区实施“企明星”助企法律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打造“议理堂”基层普法解纷平台,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翔安区开展“法润童心护航成长”行动,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深化少年儿童防性侵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法治副校长制度全覆盖,构筑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网。
潮起鹭江,风劲帆满。群众喜闻乐见的悠扬法韵已经潜入千家万户,成为助推厦门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未来,厦门市将锚定“法治中国典范城市”建设目标,持续创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让铭刻在人民心中的法治,为厦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澎湃力量。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