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位居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民族的成竹在胸,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陕西汉中市。”——2006年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颁奖词
“他们位居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民族的成竹在胸,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陕西汉中市。”——2006年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颁奖词
一、汉中的古城墙
据文献记载:汉中城筑城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451年的战国时期。
汉中现存的城墙遗迹始建于南宋(公元1219年),先是土城墙(黄土夯实),明朝时期两面加砌砖为衣,清朝时增修城垛、炮台和城楼。城墙高10米、上宽5米、下宽11.5米。周长为:上周长4120米、下基长5592米。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
汉中古城共有四道城门:东曰朝阳、南曰望江、西曰振武、北曰拱晨。东门有城门三道、西南北三门各有城门两道。四门各有“瓮城”。
1938年抗战时期,因日机轰炸,为方便民众疏散,四门外城皆进行了拆除,并在城东北新开一门曰“复兴门”,东南新开一门曰“建国门”(也就是人们说的新南门)。自此以后,汉中城墙未加妥善保护,居民取土、建房等屡屡破坏,五十年代末西门城楼还在,六十年代初我们还经常去城墙上玩。六零年以后汉中居民开始用烤火煤取暖,居民们取城墙土做“煤球”,煤厂取城墙土打“蜂窝煤”,六九年“珍宝岛事件”以后,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各个单位、部门、学校、企业都大修防空洞,汉中城墙的城砖被掏一空,城墙土被烧成了砖修了防空洞。汉中城墙毁之大半。加之后来城市扩建,城墙被彻底拆毁,城基被占用,汉中城墙毁之殆尽。现唯一的一点遗址就是粮油机械厂后边那几十米的残破不全的古城墙了!
汉中旧时的城墙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汉中东门的城门楼子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汉中东南段城墙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饮马池和三台阁
现在还唯一残存的一段北城墙遗迹(原地区粮油机厂南部)
二、汉中古城旧时的商业会馆
汉中自古以来就是陕南第一重镇,它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号称西北江南,渔米之乡。是陕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商品物资集散地。汉中在古代航运发达,境内的汉江东通安康、荆襄、两湖等地(汉中的汉江的航运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嘉陵江南通成渝,水运交通便利。南有巴山三栈(金牛、米仓、荔枝)通往川、黔;北有秦岭四栈(子午、傥骆、褒斜、陈仓)通往关中、晋、豫等地;西通甘陇等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唐宋以来商品贸易发达,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南来北往的各地商贾云集汉中,汉中城内商号林立、作坊遍地、人流如织、钱庄、店铺、饭店、茶楼、戏院、当铺、客栈比比皆是,繁华的商业贸易自然而然的促进了各地商业会馆在汉中的建立。
汉中的外阜会馆大多修建于商贸繁荣昌盛的明清时期,据统计最多时约有八、九家之多,而且这些会馆修建的规模宏大、器宇轩昂、风格各异、且功能齐全。如江西会馆占地约十亩,围墙全由青砖石条砌就;大门有三,面南;门前广场宽约十丈长两丈余,石库为门,石狮守护;门楼飞檐挺拔、砖雕石刻镶嵌于上。馆内有客房、议事厅、戏楼、仓库、厨房、回廊百十间。院内石条铺砌为径、卯石镶嵌为地,古树参天、花园、假山、小桥、鱼池、错落有致,兼供水排水、防盗防火等功能。
这些会馆都修建在汉中城内的主要街巷里,有的街巷还以会馆的名字来命名,如;山西会馆巷、四川会馆巷、河南会馆巷等。只可惜,现在多数会馆遗址已是难辨。
在汉中的伞铺街就有三家会馆,他们是;
江西会馆——现为汉中卫校的地址。
两湖会馆——现为伞铺街小学的地址。 福建会馆——现为伞铺街东的位置。
山西会馆——位于汉中北大街中医院旁的山西会馆巷,其巷名仍在,但会馆早已无存了。
河南会馆——河南会馆位于河南会馆巷内,其巷在北大街靠东、莲湖路靠北的地段。现在河南会馆巷和会馆已荡然无存了。
四川会馆巷——在汉中的四川会馆一共有两座 一座在汉中城的东南角、现为地区印刷厂的后院部分。 另一边一座四川会馆就是汉中北街口的川主庙,最早叫做四川会馆巷,后街道拓宽后称川主庙街至今。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这些明清时期的商业会馆在民国时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在历史上对促进汉中经济、繁荣汉中市场所发挥的作用,汉中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川主庙(即四川会馆)
在旧时,汉中城里的伞铺街上,就有江西、两湖、福建三家会馆。
旧时的大河坎码头
三、汉中古城旧时的庙宇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汉中古城并不大,况且城内空地很多,但城内寺庙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旧时汉中城内的寺庙有三、四十个之多,如:
文庙——在民主街(县街),现在的市政府院内。
县城隍庙——在中学巷内第二中学内(现为汉台中学)。
昭宗祠——在青年路,原址即现在的青年路小学。
龙圣祠——原址即现在的饮马池小学。
净明寺——原址即东关二小,现在的东塔民族小学。
天庆庵——原址即以前的北教场汉中文化馆。
金轮禅寺——原址即现在的中学巷内的汉中师范东院。
文公祠——即现在的汉中城东南隅的磨子桥文公祠。
除以上外,还有如:梅葛庙、火神庙、报应祠、水莲庵,二圣祠、诸葛庙、草塘寺、平浪宫、五祖庙、望江寺、禹王宫、天后宫、府庙、鲁班庙、五郎庙、马王庙、真武宫、铜钟寺、药王庙、环塘庙、方公祠、万寿寺、二郎庙、三台阁、川主庙、嫘祖庙、睡佛寺、天爷庙、万寿庵、正宗寺等三十多座寺庙。
据记载:这些寺庙中的神像,在1930年以前大多被拆毁,到1949年止,只有文公祠,万寿寺,天爷庙,草塘寺基本保持原貌。
而现今,除了上世纪末迁往沙沿子的万寿寺外,在原址上保留比较完整的,就是位于汉中城东南隅磨子桥的文公祠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沙沿子重建的万寿寺
东塔——净明寺内
汉中城里唯一保存的比较完整的磨子桥文公祠
四、汉中古城的旧街巷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以钟楼为中心的四条街:
①以钟楼为中心东至丁字街南口称府街(古时府衙所在地),1932年后改称中山街。
②钟楼至南门口称南街,1943年后改称南大街。
③钟楼西至二郎庙(现在的手表厂址)称县街(古时县衙所在地),1932年后称民主街。
④钟楼北至川主庙街西口早期称道门口,后称半边街,1937年拆除琉璃照壁直至北教场大门,1943年拓宽改造后又称为中正路,后又改称为正中路。解放后改称为汉中路。
以北街口为中心的四条街;
①在1931年以前,东门至丁字街北口称东街,1932年改称三民街,由丁字街至北街口称后街,1943年将两街拓宽改造后,合称为东大街至今。
②北街口稍偏东向南至中山街的巷子称为石灰巷(至今未变)。
③北街口向西至汉中路1931年前称四川会馆巷,1932年拓宽改造后称川主庙街(亦称川前街),现称川前街。解放前的西街是西明街西至西城门口,西明街东端为居民房,解放后才拆通与汉中路相接,称为西大街至今。
④北街口向北至北门口称北街。解放后经拓宽改造后称为北大街至今。
汉中的老街
⑴ 、碗铺街――北起东门桥,南至高坡子。旧时此街小客栈较多,搭船(旧时汉中通水路、航运较发达)由江西捎来的另担瓷器,住客各自摆在店门口销售,久而久之形成为专业集市,后又增开了几家专门销售瓷器的店铺,故而得名碗铺街。上世纪三十年代川陕、汉白公路通车后,水运衰退,逐渐转业。1940年改名为南汉兴街,现称南团结街。
⑵ 、皮房街――此街名犹存,位于东关西口南至地藏庵(米市街),北南走向。旧时是坐东向西有铺面的半边街,大都是经营皮革制品、马鞍用具的手工业户,街西是一条北南流向的退水沟,业户们利用河沟洗泡皮张。北与回民巷相邻、收购皮张很是方便。解放后成立了合作社,后来并入了市皮革厂或畜产品公司。
⑶、丁字街――南北走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中山街东口,旧时此街大部都是铁具生产的手工业户和部分丝织品手工业户。以及铜、锡制品修理业户,解放后逐渐分业成立了合作社组,进而转入农机制造厂。现在仍然称其为丁字街。
⑷ 、伞铺街――东起挂匾巷南口、西至南大街,现街名未变。此街旧时是专门制作纸伞的业户集中区,另有几户专门刻磨墓碑及石制品业户。当时汉中制作的纸伞销售到关中、甘肃、青海等地,美名远播,销量很好。解放后机制布伞逐渐占了优势,此行渐渐转业。
⑸、管子街――北南走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中山街,民国初期称新街,因该街有十几户经营毛笔和合墨的手工业户,故后称管子街。此街过去为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十分难行。解放后的1954年,人民政府对此路进行了改造修建,并号召组织青年参加义务劳动,铺成了石子路面,所以就改称为青年路至今。
⑹、石灰巷――其名尚存,旧时该巷北端有几户专售石灰和青、白、红土等建筑材料而得名。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还有几家经营石灰、红土、麻刀的店铺。
其巷南端有一东西走向的死胡同、早期称七贤巷,现已合称为石灰巷。
⑺、当铺巷――地处北大街北端,东西走向,东起东北城隅(现莲湖公园北门处),西至北大街,旧时因巷内有几家当铺故名当铺巷。但在1930年以后就陆续关闭了,现巷名仍存。
⑻、竹竿巷――南北走向,南起东门桥,北至城东北隅农田,当时称牛集坝,其巷大部分是竹器制品和竹竿。其巷北端是一大场地,为畜牧、竹木农具市场。1941年将路拓宽为五米与汉白公路相接,改名为北汉兴街,解放后经再次拓宽改造后称北团结街至今。
南关正街遗迹
川主庙后街的大德医院旧址
旧时的茶馆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辉煌历史、城市的每一条街巷都有她的历史渊源和沧海桑田……
来源:汉中在路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