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黄小西吃晚饭”:一场酒与山河的文化共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2:13 1

摘要:8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在贵州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六大景区同步启幕。

非遗入酒:从赤水河到云上苗寨的文化共振。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8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在贵州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六大景区同步启幕。

“黄”

“小”

“西”

“赤”

“万”

“梵”

茅台以“黄小西吃晚饭”为名,推出贵州茅台酒(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产品,不仅打破了传统白酒发布的时空限制,更完成了一次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的品牌升维。

这既是对“酒旅融合”战略的生动诠释,也是茅台以文化为媒、以责任为锚,迈向新商业文明的一次重要实践。

茅台此次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深度耦合。选择黄果树、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六大景区作为发布现场,绝非偶然。这些地名串联起的,不仅是贵州旅游的黄金线路,更是自然奇观、民族风情与文化记忆的交汇点。

茅台以“一景一品”为原则,将喀斯特地貌的雄奇、苗寨侗乡的韵味、丹霞峰林的绚烂,通过手绘插画与非遗技艺凝练于酒瓶之上,使产品成为“可品鉴的山水”。一瓶酒,不再只是酒精的载体,而是贵州风土的提取物、人文黔韵的结晶品。

茅台将“美酒+美景”的贵州名片,具象为一场覆盖全省核心文旅地标的沉浸式体验。此举精准赋能“酒旅融合”战略,将其深度嵌入贵州独特的山水人文画卷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茅台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清晰传递出从“产品输出”向“生活方式输出”的战略转型。“黄小西吃晚饭”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传播力的文化符号——它亲切、具象,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门槛,唤醒了人们对贵州的向往。

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茅台卖的已不再是一瓶酒,而是一种融合了在地体验、文化沉浸与情感共鸣的生活提案:举杯之间,既能品味茅台的醇厚,也能神游贵州的山水,更能感知一种“悦己利他”的价值主张。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莉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发布会现场清晰地阐释了其战略深意:贵州茅台酒“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产品是共赏一瓶美酒里的黔山秀水;是共品一瓶美酒里的人文黔韵;是共享一瓶美酒里的生活方式。

最值得一提的是,真正体现茅台格局的,是其在商业创新中主动熔铸社会责任。发布会上同步启动的“贵州青年非遗匠师培育计划”,投入百万元公益资金培育非遗技能主播,不仅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更将品牌营销升华为文化赋能。

据悉,该项目面向贵州省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非遗爱好者,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计划投入100万元公益资金,旨在培育一批“懂技艺、会直播、能传播”的复合型非遗技能主播,搭建贵州非遗线上传播与销售平台,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茅台借此表明,它不仅要做好酒的酿造者,更要成为贵州文化的传播者、非遗活化的助力者、地域发展的共建者。这种超越商业利润的价值追求,正是茅台作为行业龙头应有的担当。

当然,这场发布也映照出中国消费品行业转型的共同命题:如何从物理属性走向情感属性,从功能满足走向意义供给?

茅台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多元叙事,给出了一个高分答案。它通过深挖地域文化IP,将品牌与省份深度绑定,既拓宽了消费场景,也增强了品牌差异性与竞争力。

可以说,“黄小西吃晚饭”不只是一套文创酒,更是茅台品牌进化的一座里程碑。

它证明,最高级的商业,是文化的商业;最长久的品牌,是融入山河、写入生活的品牌。当茅台的酒香与贵州的山水、人文、非遗共振,它所开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更是一个品牌与一片土地共赴未来的新篇章。

来源:酒哥杨承平

相关推荐